第 570 章(1 / 1)

色是高利贷商人的女儿,一个娇蛮任性、心肠歹毒的大小姐,是女性角色中最大的反角。尽管身高、年龄都不适合,现在看起来倒也很入戏。

“所以说!!”

饰演大反派无恶不作、奸诈吝啬、把保险箱伪装成床头柜,每天起床和睡觉钱点钞票,用金币和v.e马克铺床的高利贷者兼魔法师葛朗台。正处于焦躁失落的低谷,饱受煎熬的罗兰抱头叫喊到:

“为啥选这出戏啊啊啊啊啊!!!”

每年的新年祭过后。国立魔法学院都会组织戏剧演出。既培养校园的艺术气息。又锻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

今年作为优秀学生代表,罗兰等人分配到的剧目是,这出戏算是较为知名的老戏码,巡回剧团和大剧院都有上演过。剧本的完成时间比较早。因此无法考证是否依据史实改变。各种版本的剧本扉页都印有“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字样。剧情也早已为大众所熟知……换言之,这出戏非常老套。

从异国学成归来的魔法师葛朗台,为人阴沉阴沉又贪财好色。家中有屋又有田。却没有一个女孩愿意嫁给他。某日,葛朗台突发奇想,既然找不到合适的女孩,自己制造一个不就行了?于是颁布无法缴纳田租、偿还高利贷之人,必须用家中女儿来抵债。将强掳来的女孩们充当试验品,模仿管家葛培留斯教授制造出来的娃娃“葛佩莉亚”,尝试禁忌的人体炼成,创造理想的女性。临近新年祭之际,葛朗台前往农民弗朗索瓦家强抢女孩斯瓦尼尔达。偶然路过的流浪骑士约翰出手制止了暴行。不甘心就此失败,害怕自己秘密暴露的葛朗台设置了种种陷阱,威逼利诱约翰,最后败于骑士之手,自高塔坠落的故事。

顺带一提,故事最终在公主和骑士的幸福婚礼中落幕。

这实在是老套到不能再老套的骑士故事,不过因为通俗易懂,容易被观众接受也是现实。

“但这次不一样!”

总编总导密涅瓦用力将剧本拍在桌子上,大声解释:

“仔细听清楚,我们是头一次演出,螺技不可能和那些知名剧团相提并论。因此我们唯有拿出毅力和气势克服!同时依靠对剧情的全新诠释,让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赢得胜利!”

“是!”

王女殿下的艺术气场已经高能爆表,众演员、剧务、场景、旁白、道具、灯光也高举右臂欢呼。热烈的气氛中,唯有罗兰的情绪高涨不起来。

不是因为饰演反派,也不是密涅瓦的剧本中,以往未曾过多着墨的葛朗台成为剧情的主线之一,戏份和台词都相应增加。而是演出结束后,他真的要去干讨债的工作,像戏台上那样闯入别人家里,拿走一切值钱东西,把人逼上绝路。

李林的命令是绝对的,最近吉尔.德.莱斯男爵出入咖啡厅越来越频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每当含情脉脉的大凸眼在咖啡厅里四处搜寻“圣少女”时,罗兰背后的冷汗就不断涌出来。现如今,也已经到极限了。

承受着各种莫名其妙的压力,罗兰轻声哀叹起来。

“为什么是高利贷……这工作也太……”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再说,这也是人类社会经济运作的一部分,你打算连经济活动本身也否定吗?”

如此理直气壮的回答,技术顾问指导尼德霍格给自己倒了一杯蜜饯茶,一旁的动作指导塞拉斯对着热可可运气。

“所以就算债务人举家**,那也是他们自找的啦。”

两头龙异口同声的说着,不屑一顾的表情让罗兰看得目瞪口呆。

就算是职业讨债的,恐怕也没他们这么狠,他不禁怀疑这两头龙的心肝是不是都是黑到发紫……

“可就算把人逼死,债还是收不回来啊,还不如稍微宽限一下,对方有了周转余地,增加收入之后,本金和利息自然也就收回来了啊。有必要干得像剧本里那么毒吗?”

无比丧气的感慨了一句,回应罗兰的,却是两双卫生球眼。

“你是不是搞错了什么?这个剧本已经算是去毒和谐版本啦。真实生活可比剧情残酷百万倍,把女儿带走当小妾的发生几率不足万分之一,更多是将女人卖到妓院,让她们出卖**抵债。为了防止逃跑和反抗,还会注射迷幻剂和兴奋剂,让她们离不开药物的同时,还可以多一批推销员,让寻求感官刺激的客人成为新下家。”

擦掉嘴边的茶渍,尼德霍格丢开餐巾,耸耸肩。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无所谓喜欢不喜欢,它就是没剧本那么温柔。”

ps:预告:和观众们阔别许久的贞和莎乐美不久将再度登场,在百合盛开的背景下,两名少女玉体横陈于大床之上。无数观众期盼已久的大戏即将上演,呼呼呼……

11.风.二六(七)

“生活总是比故事更加离奇。”

罗兰把脸别开,一脸的不屑。

“这可是那家伙说过的,你该不会忘了吧?”

尼德霍格慢慢摇头,很开心的笑着。罗兰认为可以用那位大人的哲言反驳他,看上去似乎也站得住脚。可他恰恰忘了两件事——他最讨厌引用李林的理论;另外,那位大人从不会让自己的理论出现漏洞。

“那位大人也曾经说过,故事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黑龙摊开双手,模仿着李林的声调继续说道:

“你看,不管做什么,那位大人总会找到一些格言似的东西论证自己地正确性,而且每一次,最后总会证明他是对的。”

他或许只是打算开玩笑,但玩笑的内容恰恰是罗兰最讨厌的事情。

……一个永远正确的李林,这甚至让他头皮发麻。

尽管迄今为止那被证明为事实,但罗兰就是不喜欢“永不犯错”这件事,这意味着不可能出现挺身指出李林和亚尔夫海姆“你们错了”的存在,就算有那个心思,也很难做到。

在绝对正确这一前提下,其他思考、意识形态、价值观、逻辑都显得毫无价值。即便能揭示些许可能性,习惯了便利的人们也很快会厌倦,回到永远正确的思维体系下。毕竟没有人喜欢犯错,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承担失败,相较而言。这样更容易让自己接受可能性的偏颇与不合理的结果。

这种思考的独裁,让罗兰深深感到害怕。

为了脱离本能层面发挥的恐惧,为了逃离那个绝对正确,12岁开始便经常性的反抗李林,最后大吵了一通之后离家出走,在外游历4年之久。

可就算过去了4年的时光,再次接触那个认知时,不快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