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41 章(1 / 1)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千年帝国海军上校 2000 汉字|4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沙拉曼达III的装甲表面多了一抹银色。

那是比缝衣针的直径还要小的,纤细修长的钢针。

认知到自己被击中的瞬间,敌机终于明白了陷阱所在。

利用流体金属生出的斩击风暴,其范围确实是以沙拉曼达II为中心,最大半径二百五十公尺左右。但那指的是把流体金属全方向展开,拉伸到极限状态的攻击、防御半径。若是孤注一掷,把利用离心力和电磁力将流体金属当成枪弹发射出去的话,其射程自然不再仅局限于二百五十公尺。

命中外层装甲的,是伸长绷紧到发丝一般的流体金属之针。

——紧急分离。

理解遭受到狙击的瞬间,四台沙拉曼达III启动固定装甲的爆炸螺栓,一阵轰鸣,半身的装甲被整个吹飞了。抛弃了被针所刺穿的装甲,四台无人机亦失去了自身的飞行平衡,打着转逃脱了。

从认知、判断到执行,不过是电光火石一瞬间。

四台机体脱离追击阵容的刹那,刺在装甲上的流体金属瞬间增殖,数目多得可怕的极细钢针,仿佛凭空出现的海胆,将半空中翻滚的装甲刺得千疮百孔。若是刚才判断和执行稍有延误,被刺穿的就不是装甲,而是四台沙拉曼达III和III型迄今为止的不败记录。

有人对此觉得惋惜,有人对此感到松了一口气,不过这些感情和III型的不败记录都只是稍微延长了一息而已。

针弹弹幕不过是准备动作,钢针的狙击也只是个幌子。仅仅是为了把陷入短暂僵硬的猎物纳入瞄准圈内。

如果是常规空战兵器,刚才一击已经全数击坠,但III型却有惊无险的回避掉了。II型正确预见到了这个场景,这些弹幕只能算是陷阱,引诱对方露出破绽,下一招才是真正的杀招。

沙拉曼达II的内部聚集起庞大的电力,收纳于机体腹部的“某样东西”自末端伸展出来。

那是,如同长枪一般修长、尖锐的电磁轨道。

电磁炮。

将弹体置于两列平行轨道之上,借助电磁力将其加速并射出的投掷兵器。

它的缺点是需要消耗庞大的电力,但与炮口初速最高只能到每秒一千七百公尺的火炮相比,它的动能可谓十分惊人。动能弹依靠自身携带的动能对目标进行破坏,能量等于弹头质量的一半乘以速度的平方。

即便考虑到着弹时速度已衰减,然而凭借每秒高达七千九百公尺(第一宇宙速度)的初速度,即使是0.4千克的炮弹,其巨大的破坏力也足以一击将七万吨级巨型战列舰打成两节。

展开轨道的同时,缠绕在机体表面的电弧在湛蓝的苍穹中留下一道爪痕,消失无踪了。

II型配置的诸多兵器中最强的杀手锏之一,如同蜂的毒针一般,精准凶狠地贯穿目标。

四个目标与瞄准光圈重叠,绿色光环一起切换为红色。

——发射。

电弧的闪光贯穿天际,经过电磁场逐级加速的弹丸化作一道雷光直指目标。敌我间的距离刹那间就被跨越,足以让弹丸脱离重力束缚的庞大动能将敌机化为齑粉——本该如此。

会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何种兵器,使用那兵器的时机,抑或是发射的角度、初速……所有一切全都被区域战术演算网络完美地预测到了。

晴空中炸响一道霹雳,以高超音速相互撞击的金属发出了高亢的尖叫。声学传感器捕捉到会让人直接晕厥的声音的那一刻,II型立即明白自己发射出去的炮弹到底发生了什么。

太天真了。

天空中有两道轨迹交错。

一道自上而下,乃是电磁炮的弹道。

另一道与其垂直交错,两道轨迹组成一个完美的十字。

弹丸,被狙击了。被容易到可怕地狙击了。

有一架机体算准了电磁炮开火的时机,精心选择时机与飞行轨迹,在与炮弹擦身而过的瞬间递出高周波锁链剑,以与炮弹相同方向挥下,准确擦过炮弹。

这无疑是极为危险的举动,光是靠近以第一宇宙速度飞行的炮弹便与自杀无异,更不要说去触碰炮弹。

但那架机体确实完成了这一凶险的任务。以相同方向接触的刹那,高周波锁链剑释放出的强磁场和振动严重影响炮弹飞行的稳定,原本必杀必中的一击大幅偏离预设轨道,飞向空无一人的荒野。

是要逃跑还是要进攻,面对眼前完全不在战术范本内的异常情势,人工智能在超高速的指令领域之中,做出了微秒以下的迟疑。

对磨砺到极致的战斗机器,那些微的迟疑已经可以算是致命的纰漏了。

攻守交换。

两架III型成功抢占天顶位置,以迅雷一般的速度俯冲而下展开攻势。

缠绕在机体表面如同电路或血管一般的银光在一瞬间具有了指向性,急速流动的银光与漆黑的高周波锁链剑一起开始急速舞动。三百六十度变幻自在的斩击,化作咆哮的龙卷风,从所有角度袭向无助的沙拉曼达II。

16.不存在地区(三十二)

无人机之间的战争和传统人类之间的战争最大的不同之处,乃是“延续生命”这一意识的有无。

生物之所以战斗,乃是为了延续生命。进食、交配、躲避——最原始的战斗理由都是围绕这些展开的,这些行为本身又都是为了延续自身与种群的存续。进化到智慧生命,战斗的理由虽然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和思想纷争,但总体上来说还是摆脱不了“让自己或种群获得更好生存条件”这一大命题,严格意义上依然是为延续生命而战。

无人机没有那样的理由。

作为纯粹的兵器,无人机存在于世间的唯一理由便是“杀死敌人”,只要能实现这一目标,任何手段都是被允许的。

同归于尽——当然也包括在内。

挥舞高周波锁链剑杀来的两架III型明显是存了同归于尽的想法。

并非鲁莽,亦非草率。

II型的表现已经数度超出区域战术验算网络的预测之上,眼下虽然好不容易将其逼到死角,但对于这一击能不能得手,并没有绝对的把握和保障。

要想彻底击坠II型,却不付出相应的代价,是不现实的。

理解了这一点,不知荣誉和执着为何物的人工智能自然不会像血肉之躯那样,对“自杀攻击”这一选项抱有任何的疑问或挣扎。

能派上用场,且符合效益原则,那就使用。

自杀攻击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如果能一击得手,自然最好,万一失手,不管是遭受夹击,还是两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