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的程度。
一般来讲,遇上这么大的落差,人们的反应不会是“能打赢吗”,而是“还有必要打吗?”
答案是“当然要”。
无路可选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罗兰没有说“极大的战略意义”到底是什么,基于保密原则,大家也没有问。不过从当时罗兰郑重的表情来看,那绝不是开玩笑,也不是心血来潮。
那是有着重大到不能对在场任何一人提及哪怕一个字的重要内容。
不知内容,也没有保障,所有人就要为此拼命。
可会议上却没有人对此质疑或抱怨。
为什么?
这就是觉悟吗?还是尊严吗?
正当马赛思考之际,人工智能传来了凶讯。
——警告。有不稳定的电磁信号快速移动,根据移动轨迹,推测目标为本机。
——能够确定敌机型号和数量吗?
——初步认定对方为单机行动,受电磁干扰和反射信号不稳定影响,无法确定机型。
——有候补选项吗?
切换至临战状态的思绪依旧淡然,在询问的时候,马赛已经罗列出几个可能。
每一个候补都是麻烦,每一个都糟糕透顶。
人工智能给出的答案不是最糟的那一个,但绝对是最麻烦最难缠的一个。
——比对数据库,对方为沙拉曼达III的可能性高达83%。
########
“初步对照电磁信号参数,推断敌机为‘沙拉曼达II’的可能性为96%。”
“真是因缘际会,从吕德斯起始的孽缘,居然一直延续纠缠至今。我想马赛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吧。”
“问题意义不明,无法回答。”
“不必在意,继续原本的任务,搜索及毁灭。”
“了解。”
紧盯着荧幕上断断续续的信号标的,马赫扬起了嘴角。
会在远离帝国本土的极北之地撞见改变命运之人,这是神明的馈赠,还是命运的眷顾,能让他得到做个了断的机会?
算了。
不管哪一种都无所谓。
战胜并一雪前耻;
战败且殒命于此;
不是敌死。
便是我亡。
“通知战术演算网络,启动应对方案233号。”
“遵命。”
应对案233号,以不影响保密和押运任务为前提,赋予沙拉曼达III指挥部三级现场调度权限,集中协调现场战力消灭可疑目标。
眨眼间,两千台蜉蝣型和一个小队的空战型纳入马赫的麾下,机械亡灵们一边发出临终呢喃,一边紧追着沙拉曼达III的脚步涌向雷达界面中忽隐忽现的微弱光点。
16不存在地区(二十)
先敌发现,先敌攻击,先敌摧毁。
这是一切战术的基本,不管是热衷搞弯弯绕绕的谋略家,还是满脑子“猪突猛进”、“见敌必杀”的马鹿,其战术模式不管是简是繁,都会遵守上述三条原则。
战术兵器的设计及运用同样也是围绕这三条原则展开的。
为了能抢先一步发现对手,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侦察观瞄设备;为了能抢先敌人发动攻击或逃离前发动攻击,于是有了火控设备的持续进步;为了能在对方反击之前摧毁对手,于是不断强化武器的射程、杀伤力、命中精度;
以上种种算是比较直观的三原则衍生进化路线,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错综复杂的分枝技术路线存在。
比方说:隐形技术。
所谓隐形,从军事科学角度来讲,称之为迷彩技术发展其实更标准、贴切一些。
遮蔽光学、声学、电磁、红外热源、地面震动等各种观测手段,缩短敌方观测设备对己方目标的发现距离——这是隐形技术的起点。隐形战斗机的外形设计、特殊蒙皮和涂料;潜艇外壳敷设的消声瓦、螺旋桨的特殊加工;特种部队和间谍使用的高仿真立体投影设备、能遮蔽热感应和电磁信号的特殊织物;这些装备的设计目标并不是“敌人无法发现”,而是“尽可能缩短可观测的距离,减少对手的反应时间,借此在敌军发现和攻击之前抢先发动攻击,一击毙命。”
安装在沙拉曼达系列上的隐形系统在基本思路上和传统技术路线大体一样,但因为在预算和新技术投入上的“无限制”,使得该系列机型的战术表现极度接近“隐形”一词最初的原意——无法发现、无法观测。任何与该系列机型交战并存活下来的对手都会对无声无息靠近的致命威胁有极为深刻的记忆,有时候这些恐怖的记忆甚至会陪伴他们度过余生。
万象迷彩——这是沙拉曼达系列标配的隐形系统,电磁、红外、热成像、声波等所有侦测手段都难以对其侦测和定位。很多时候直到被高周波锁链剑一刀两断,目标都不知道死神已经近在咫尺。
以当前技术水平,要想侦测、定位沙拉曼达系列,方法只有一种。
用数量碾压,也就是人海战术。
万象迷彩的隐形原理不是传统的吸收各种电磁、热源、声学信号,使其成为观测的黑洞,其采用的乃是折射技术,使可见光、电磁波等等反射向无法进行接受信号的方向,进而使机体成为观测上的盲点。
实战证明这种隐形技术的效果比传统方法要好得多,传统的反隐形雷达、光学雷达等等都无法发现。可适才预警型却能发现沙拉曼达II的微弱信号,其原因乃是因为沙拉曼达II在密布蜉蝣型的区域活动,数量众多的蜉蝣型时刻在全方位释放不同频段的电磁波,经由万象迷彩折射的电磁波会被其它机体接收到,通过对比接受到的频道、强度、时间,经过计算后可以获得一个若隐若现的电磁信号标的,对其移动路径进行记录。
折射后的电磁脉冲信号会发生改变,所以比对数据不但量大而且杂乱,比对和计算需要花掉不少时间,以预警型的处理能力也难以实现实时监控,标的出来的信号总会出现延迟,实际上只能确认其存在和移动路线,并不能准确定位,攻击也就无从谈及。
应对解决之道倒也简单。
压缩对信号标的的包围圈,逐步提升包围圈内的蜉蝣型密度,将资料转由区域战术演算网络处理,提升计算速度和情报的时效性、精确性。
“军团”正在执行这一战术。
半小时前天空还碧蓝如洗,此刻光学传感器只能捕捉到铅灰色的穹顶。
那不是下雪前的云团。
是蜉蝣型。
蜉蝣型具有散射和扰乱电磁波的机能,大量聚集时就会形成类似金属干扰云的效果,如果密度够高,连阳光都能遮蔽。帝国的研究团队一度还探讨过使用大量蜉蝣型遮蔽敌国的产粮区天空,用光照不足使得气温下降,使得该地区农作物全部冻死、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