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正的顶峰峰值。
翻到下一页,帕西法尔指着几张明显是近距离偷拍的照片说到:
“随着这些大家伙到达前线,相信公国后勤系统将在未来一到两周内到达系统承受的临界点。”
台下的听众们并未因为感受到喜悦,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在房间内回荡。
崭新的大口径火炮正在列队装上火车或是被钢缆固定在船舱甲板上,虽然图标上没有给出具体的型号和性能参数,但凭经验,拉普兰军人们断定那些大管子的口径起码达到了120㎜,有部分可能达到了150㎜,其中几门如同水缸般肥硕的重型臼炮更是攀升至300㎜级别。
很显然,曼纳海姆防线的坚固程度和拉普兰军人的坚韧善战已经超出了公国军的想象。面对令他们越来越感到不耐烦的障碍,公国军打算用非常公国式的办法加以解决——用大炮来粉碎一切障碍。
公国玩大炮的历史和其它列强一样长,但他们是同业中最坚定也是最彻底的大炮兵主义者。其它国家的军人将炮兵称之为“战场女神”,公国则是赋予炮兵以男性化的“战争之神”的称号。可见公国军对炮兵的推崇。
受制于基础技术发展的滞后,公国的炮兵装备发展有鲜明的特性,即不追求精度和寿命,将火炮当做纯粹的消耗品与突破兵器,用数量和威力来弥补精度的不足,以炮弹之海和配备轻机枪、自动枪、冲锋枪、轻便臼炮(迫击炮)的突击队突破敌军的防线,后续部队跟进,扩大突破口。
是故公国偏好大口径火炮,炮兵编制也比外国同行更大。照片里的正是122㎜和152㎜榴弹炮,这些大家伙一旦到了前线,曼纳海姆防线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而最后的那个大家伙——280㎜重型攻城臼炮一旦抵达前线,不管对曼纳海姆防线抱有多大的信心,被突破也就只是个时间问题。
这种重炮原本的定位是岸防炮,即安装在海岸线的炮台上,用于扼守峡湾出入口或拉普兰湾,防御入侵海岸线的敌国舰船。作为野战炮使用时,安装在特殊的轨道炮架上可进行三百六十度旋转,向任意方向开火射击,能够将217公斤重的炮弹射向7650公尺外的目标。
由于这种火炮弹道高抛,可以用来直接攻击防御工事最脆弱的顶盖部分。当这种恐怖的重炮搭配其它火炮对曼纳海姆防线的某一部分进行集中覆盖射击,其产生的威胁不言而喻。
幸运的是这种火炮十分笨重,射速缓慢且阵地布置周期非常漫长。正常条件下最起码需要用一到两周时间来布置阵地(选址、构筑发射阵位和弹药存放点、组装等工程),加上运输、卸载的时间,最快也要三周时间。
三周,这就是留给他们的最后机会,不能在这三周内达成彻底决定战争走向的战果,战争的结局也可以说大致确定了。
在这种压力下,还能笑出来同时做出乐观预期的,不是神经不正常,就是思维过于超前,不是天才就是疯子。
帕西法尔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天才,也不认为自己需要去精神病院和脑科医生聊天。对于能够做出乐观预期这件事,他认为仅仅只是自己曾经从事后勤工作的经历、与公国军接触的经验、帝国情报部门提供的详细数据——将以上所有要素加以整合分析后,进行反复推演后导出了一个比较乐观的结论。
“先生们,在我讲解第二阶段作战之前,我有几个问题要问你们。”
环视开始进入状态的听众们,帕西法尔说到:
“假设,假设诸位现在是公国军前线指挥官,当这些大家伙抵达前线后,你最迫切需要的补给品是什么?”
“炮弹!”
没有任何迟疑,所有人异口同声的道出了答案。
他们不是陆军马鹿,但作为军人的基本素养足以让他们理解陆军马鹿们在这种时候最想要得到什么。
尽可能多的炮弹,越多越好,多到足以把整条曼纳海姆防线炸成碎片,把堑壕、掩体、装备、敌军士兵全部炸上天,接着步兵端起上好刺刀的步枪,排成队列,迈着整齐的步伐,在威武雄壮的军乐声中踏过废墟,不断前进,直至前进到制定的位置。
“没错,正是炮弹。所有军人在战事激烈时,最优先迫切需要的都是武器弹药。只要运力还有余力,上级总会倾向装载更多的弹药。食物、药品、被服之类的‘次要品’总是在满足最低需求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可能会在运输过程中损失的备份量就足够了。”
报告又翻过一页,帕西法尔指着不断走低的数据图标说到:
“我们的机会就在这里面。”
13.冰风森林(十九)
战争史上经常能看见所谓“奇迹”,最著名的某过于拿破仑和希特勒兵败俄国,人们常常将法国人、德国人的失败归咎于“冬将军”——俄罗斯冬季可达到零下五十度的酷寒。实际上这两场战略失败的因素很多,严酷的环境只是其中之一。真正决定科西嘉矮子和奥地利小胡子饮恨俄罗斯大地的,是后勤系统和资源的缺失。即法国人和德国人基于资源需求发动对东线的战争,但他们手中掌握的资源——后备人力资源、作战部队规模、军事工业等多方面的资源,不足以支撑这样一场宏大的战争。他们注定会在实现最终目标之前就力竭倒下。
回到眼前这场战争上,公国掌握的资源是否能支撑起实现目标?
帕西法尔的回答是:短期内快速集结资源并配属到位的话,公国很有可能实现目标,一旦战争长期化,哪怕只是有长期化的苗头,公国即便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最初设定的目标,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和收益完全无法相等,更不用说盈余了。这样的结果对公国来说,恐怕很难称之为胜利吧。
要想把公国逼回谈判桌前,就有必要创造出这种即便胜利也毫无收益的困局,而创造出困局的第一步就是把公国军队和装备全部都吸引到曼纳海姆防线。
“军队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资,处于战斗状态下的军队更是如此。但问题是,能用于投送物资的物流和交通资源是有限的,所以物资必须分门别类,根据优先等级占用对应比例的物流资源。”
说白了,就是应该多运枪炮弹药还是多运粮食、药品、生活物资的问题。
军队上层总是希望输送更多的武器弹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