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的状态下搭乘机体的,而是经由术式操作进入半睡半醒的恍惚状态后再搬入驾驶舱。这样一来,驾驶员因为惊慌或别的什么原因导致误操作或错误应对的可能性就被降到了最低。换成是清醒状态下搭乘的话,搭乘员就只能直立于旋转轴心成立正姿势,全身以皮带紧缚防止手脚飞出,嘴巴里插入呼吸管防止供氧不足和因为说话咬断舌头。
第二项措施是驾驶舱内全部充满类似羊水或油的黏性液体——“生命之水”,该液体不仅有极佳的冲击吸收力,当充满驾驶员的肺部时还可直接摄入氧气。
第三项措施就是整个卵形驾驶舱被固定在类似陀螺仪的特殊结构支架上,无论机体本身如何运动,驾驶舱内大体都能保持水平状态,在高速机动时还能抵消掉一部分过载。
在上述三重措施的保护下,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基本可以得到保障。
不过这些也只是细枝末节罢了。
之所以称为“生体CPU”,是因为判断战况、拟定战略战术、驾驭机体行动的,是事先内置在机体里的程式。驾驶员对机体来说,只是一个接收器和处理器罢了。
“严格说来,‘沙拉曼达’算是同时拥有两个大脑的机体,一个是由流体金属和纳米微机械组成,存储了各种指令和战术范本的初级人工智能;一个是有着高度感受力和弹性应变能力的人类大脑。掌握主动权的是机械,人脑则负责思考如何快速有效的杀死对手。”
“您的意思是人类在杀人方面的经验更丰富?”
“在‘为更有效率的杀人而殚精竭虑’这一点上,没有任何一个种族能超过人类,过去几千年里他们都是这样过来的,今后……多半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李林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重新将话题拉到原来的方向上。
“每个人都有着斗争心,而且都有着杀人的本能冲动。这是漫长进化过程中残留在人类本能中热衷于用暴力和杀死对方来解决问题的部分,正常情况下基于自我保护和伦理道德,这种冲动会在人们的心底里沉睡,就算在某些情况下被激活,人们也能用自制自律压抑住这种冲动。而我们则是设法激活这种本能,诱导那些处于恍惚状态下的生体CPU产生杀人冲动,让他们调动所有的经验、智慧,全力思考‘杀人’这件事,直到最后一刻。”
每个人都会有杀死别人的冲动,但任何人都不会轻易说出来,绝大多数人还会避免进一步思考。
帝国技术员们则通过技术手段,让生体CPU不受感情和伦理义务所干扰,在半梦半醒之间持续思考“要杀人”、“如何杀人”、“怎么杀人”更有效率,在此过程中握有主导权的人工智能会逐一实践思考的成果,同时进行记录,通过比对环境、方案实施效果、效率及性价比、任务完成情况,一边学习,一边积累,最终成长为足以担当“前线指挥官”的高性能人工智能。
可以说,这正是“国民战斗机计划”的初衷,不过具体到马赛搭乘的这一架,稍微又有些不同。
“那架机体是专门用来狩猎魔法师的特殊规格机,不管是输出功率、机动力、战术范本储备,任何一方面都比普通规格机型更加强化。最重要的是,那架机体一开始就预定搭乘具有魔法师资质的生体CPU。通过魔法师之间特有的脑量子波共鸣来确定周遭是否有魔法师,一旦确定存在魔法师,并进一步锁定了位置,人工智能就会诱导暗示生体CPU全力思考如何杀死对手。此时的搭乘者就连系统软体都不如,纯粹只是个接收感应波,并且将其转换为敌意和杀意的处理装置。”
凝视着界面转过身体,头部传感器朝某个方向张望的“沙拉曼达”,李林咧嘴一笑。
“看来运气不错,第一次出击就中奖了。”
5.祈祷者的对话(八)
——那究竟是个什么怪物?
事后回想起来,这真是个蠢问题,有时间思考这种问题,或者更进一步想要观察收集这种型号机体的性能数据,找出弱点什么的——根本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那个”是真正意义上的怪物,贯彻效率至上主义与将魔法师屠戮殆尽之执念的猎杀机器。其快速、致命,且视野开阔程度和感知敏锐程度远远超过血肉之躯。当人们自以为隐藏的很好,安心偷窥战斗过程时,怪物早已掌握并锁定了猎物的藏身处。
轻松一击将脚边的蝼蚁碾成碎末后,头部传感器偏向一方,腥红色的光芒在望远镜镜片里亮起同一时间,某种近似执拗的“风”压了过来。刹那间,强烈的恶寒席卷全身,手背上竖起鸡皮疙瘩,强烈的恐惧感冲破喉咙,化为一声大喊。
“快跑!!”
训练有素的人在听到指令后能在零点几秒内就做出反应,比起疑惑和莫名其妙,他们的身体本能会先做出反应。前后不过三秒钟,地图、笔记本、器材全部收拾完毕,各观察哨正以最快的速度撤离。
他们的表现真的很棒,就算是帝国相关单位的教官们在现场,这群苛刻的家伙也会脱帽致敬,给出一个极高的分数。
可这依然太慢。
在不到一秒钟就能从零加速到1马赫,最高能飚出2.5马赫给你看的钢铁怪物面前,训练有素、反应敏捷、行动迅速——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
那已经连怪物都算不上了。
那是会移动的灾害。
当一个卡车大小的物体以2.5马赫的速度朝你冲过来时,不管是撞个正着还是向一侧跳开躲避,抑或蹲下身子,结果都是一样的。在其前进路线上左右两侧70公尺内的一切物体都会承受强烈的冲击波,其力道之大相当于被十几个彪形大汉踩在地上用金属球棒痛殴,结果当然是被打个稀巴烂。
为了打造出这样一台疑似用来破速度记录的机器,帝国技术员们可没少费功夫。
说到大型化机体在地面上高速行动,一般会想到的肯定是车辆类的轮式底盘。不过轮式底盘对超音速行驶实在是派不上用场。
要跑出超音速,一般引擎肯定不行。F1赛车的最高时速是350公理,引擎出力是600马力,要能跑出2.5马赫(时速3000公里),引擎出力要达到44000马力,几乎赶上战列舰了……历史上的超音速车都是使用导弹或火箭推动,而且不能转弯,只能跑跑直线。严格意义上只能算是“有人驾驶的带轮火箭”。就算工程师们猛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