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基本已经消耗殆尽,这也是为何大家都发觉生意难做了,因为国人的普通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
胡一鸣首先解释了第一波内部红利在中国的影响。
果然不愧是学者型官员,韩皓身边经历的情况经他一总结,还真是这个道理。
“第二波红利是廉价劳动力,这是我们中国承接西方产业转移最引以为傲的地方。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百元月薪,上涨到现在的千元月薪,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由无数廉价劳动力造就而成。
西方国家一个工人成本每个月过万元,在中国只需要一千元,这其中包含了巨大的利润。
为何我们中国制造产品能席卷全世界,就因为我们能造出无可匹敌的超性价比产品。
这份红利,你现在依旧在享受着,要是中国工人的成本和国外一致,中华集团绝对无法抗衡国外同行的竞争,也无法生产出极具性价比的汽车。
很明显,这波红利也到了收尾阶段,今后中国的工人成本将会极大上涨,不出10年时间就能应验。
国内已经有不少服装制鞋企业搬迁工厂到人力更便宜的东南亚,就是一大例证。”
擅长从宏观层面看问题,胡一鸣的分析让韩皓惊出一身冷汗。
“第三波红利的话,就是知识人才红利。
低端普通工人出卖体力劳动,而知识分子则靠脑力劳动吃饭,创新和研发需要大量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为何你们中华集团能够在技术上迅速攻克一个个难关,就因为当前你能以低廉价格雇佣大批技术人才集体使用。
现在新闻上开始提及就业难,国家扩招的大学生开始面临就业压力,实际上为你们这些企业提供大量高素质的廉价知识人才。
以前国有企业技术人才被私营企业邀请炒更赚外快,现在你们大批量雇佣大学毕业生,本质上都在吃知识人才红利。
一旦廉价劳动力普通工人的成本上涨,接下来就是知识技术人员涨价。
为何你们研究院现在可以源源不断招人,就因为能承受得起廉价知识的成本。将来这个红利窗口关闭,你将再也无法复制现在的大手笔动作。如果每个人都是底特律归国待遇,怕中华集团早就破产了。
不过你不用担心,人才红利至少还有20年时间,因为改革开放后的人才红利才刚开始显现,80后人才刚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红利至少持续一代人的时间。
把握得好的话,应该可以满足你追赶国外同行的时间要求了。”
字字千金,胡一鸣的分析足以使韩皓的发展战略轨迹改变,他终于明白为何自己老在潜意识中有一种紧迫感,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一旦现有中国经济红利吃完,那自己也将迎来天花板结局。
“接下来的还会有红利吗?”
既然有智囊在场,韩皓便直接开口问道。
“嗯,这个问题我初步有了答案,不过还是交给你自己去想吧!我可以提示一点,红利依旧有,你身上已经有了一部分存在。”
胡一鸣摇摇头笑道,决心让韩皓自己参悟。
第二章 战略转型
第四波红利到底是什么?
当天晚上,妻子陈灵兮给出了她的答案,就是互联网红利。
作为颠覆传统经济的新科技,它将带来全所未有的生活方式改变,当前跟西方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有足够的市场来容纳互联网带来的红利。
这也契合了陈灵兮大四毕业论文的选题——互联网对未来经济的影响,她认为互联网将会极大改变人们生活,今后现实和虚拟网络的结合将会更加紧密。
身为华清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陈灵兮的见解已经超出了同龄人,但这并不是韩皓心中的答案。
在国庆后例行高管会议上,韩皓问出了到底中华集团现在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我认为是技术,只有技术驱动创新,我们才能在对手如林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国内同行中,我们的研发投入处于最前列,每年都有源源不断的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如果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就跟其他组装厂一样,处于产业低端地位。”
这是汽车研究院院长赵全复的答案,他认为技术是中华集团区别于其他对手的独特竞争力。
集团常务副总裁凌云智却提出不同观点,他认为中华集团高举民族品牌是大义,符合时代的要求。
“中国的民族工业需要旗帜,尤其是汽车行业许多人都期望能有自主品牌来抗衡国际巨头,因此中华集团高举民族品牌旗帜,得民心是大义。
只要继续坚持扛起民族汽车工业的大旗,就能广聚英才海纳百川,消费者也会支持我们。在未来汽车技术趋于同质化背景下,自主品牌高性价比的国民车将是消费者选择主要考虑因素。”
第三个观点是集团首席财务官尹庆勋提出,他认为中华集团的优势在于资本。
“中华集团具有国企不可比拟的灵活资金运作方式,尤其现在打通了两大股市融资渠道,加上实业获得的银行授信,可以调配的资金量是一个瞠目结舌的数字。只要韩总保持首富的地位和商誉,就能维持没有边界的资本影响力。
今后中国将进入资本的世界,资本将影响商业的布局和发展。在由资本构筑起来的护城河前面,普通人再想创造出商业奇迹非常难。我们国家将会进入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商业社会,任何好的项目在萌芽阶段都逃不过资本的收割,最终沦为资本打工的命运。”
尹庆勋一直认为中国将会重复西方的道路,西方国家走了几百年的发展之路,中国将会凭借后发优势在几十年内完成复制,最终在经济结构稳定后将由资本开始主宰未来的经济。
可以说,三位高管的回答都是从自己擅长的角度出发,但他们都触及到中华集团核心的竞争力。
第四波红利的答案就是三者之间,很明显韩皓倾向于第三个回答,今后中国社会将进入资本的红利。
在市场需求饱和、廉价低端劳动力优势丧失、高端知识人才成本上扬的背景下,资本将成为中国新的红利。
谁手头掌握的资本多,谁就能撒网式地网罗各种鱼群,待鱼群长大后再一网打尽,从而享有中国市场带来的发展红利。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阿里巴巴,韩皓当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