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白疼你,知道考虑我们两个人。行了,有你们这份心就够了,成不成我找机会跟你爸说。”
早上独生女陈灵兮出嫁,确实让颜晓晨夫妻俩很是伤心,因此女儿的建议让她很是心动。
在韩家跟陈家两边亲家会面之时,韩皓却不得不走开去迎接客人,因为来了许多不请自来的客人。
先是浙商的头面人物,万向集团老总鲁冠丘到来。
为了保持低调,韩皓在商界只通知了李树富,这还得归功于对方在嫁女时得到自己的承诺。
以他现在的地位,要请一些人,肯定还要顾及到另外一些人的感受。于是他便干脆谁都不请,大家都省事。
鲁冠丘是浙商老一辈的头面人物,就连韩皓对他也得行晚辈之礼。没想到他今天却亲自出席到场,算是给足了韩皓面子。
只不过韩皓不清楚,为何鲁冠丘得知消息,来得那么快。
“要不是老李透了口风,就被你混了过去,你可真是保密工作做得到家。这样的人生大事,怎么能不通知我呢!”
长江后浪推前浪,韩皓的光芒已经快盖过自己,但鲁冠丘却丝毫不在意。
“不过我也理解你的处境,毕竟要考虑许多事情。套用时下流行的话,理解万岁吧!”
拍了拍韩皓的肩头,鲁冠丘大笑着说道。
在鲁冠丘之后,又陆陆续续来了不少浙海省内商界的头面人物,更恐怖的是还有许多人驱车赶来这里。就算无法入席就坐,也得赶来到韩皓面前报到刷脸。一不小心,韩皓的婚宴成为浙海省内工商界精英交流的大平台。
韩皓的影响力,足可窥见一斑。
第两百二十一章 洞房花烛
婚宴酒店附近突然激增的车流导致了交通堵塞,外面还有源源不断的车辆想要进来。
幸好江州交警及时赶到现场,开始疏导交通,有序安排车流停靠在附近街道路边,因为酒店及其周围已经停满了车辆。
就连酒店员工也从未见过如此盛况,各式各样的豪车停满了酒店停车场,一场前所未有的豪车聚会不期而遇。
本想低调举办婚礼,没想到又搞成了轰动半个城市的盛事,韩皓有些理解为何不少人特意到国外举办婚礼,可以免却许多麻烦。
“嘀嘀——”
手机响起,韩皓看了来电号码赶紧接听起来。
“韩老弟,你结婚大喜事都不通知我,可太见外了吧。我没啥好东西送你,就安排人替你维持现场秩序吧。要是你那里出了差错,整个浙海省的经济都得完蛋了。”
来电的正是薄东风,他也是刚刚得知韩皓今天大婚的消息。
原江州书记吕武略已空降湘南省,晋升为该省常委及常务高官,市长薄东风代理书记一职前些天才正式转正,当前他已经是江州名符其实的一把手。
从他得到的消息,浙海省内工商界但凡有些影响力的人物都赶到了现场,因此才有绑架浙海经济一说。
“薄书记,感谢您的关心,事情变成这样我也没想到。要是您再出现在这里,我怕江州的主要官员们都得停止休假赶过来。
用当下一句流行的话,就是大家相互理解万岁吧!”
刚从鲁冠丘口中学到的流行语,韩皓活学活用对薄书记用上了。
“理解万岁,说得很对。
待会我让小张过去一趟,人不到礼金总要到的,毕竟我跟你是多年老朋友了。”
薄东风确实不方便出席韩皓的婚礼,于是他让自己的秘书小张跑一趟。官越做越大,但却不能不食人间烟。
“你去把婚纱穿上吧——”
韩皓一番话,让陈灵兮有些脸红,狠狠拧了新婚丈夫腰间一把,但还是迈开腿走下床。
灯光熄灭,黑暗降临,人又恢复了野兽的本性,上演着妖精打架的场面。
韩皓仿佛又回到了骑着摩托车追风青年的模样,在山路上不断加速,朝着顶峰冲击,因为那里有佳人在等候他的到来。
没想到,一阵香风袭来,他在半山腰就翻车冲出了路边。
第一章 新的起点
江州一直以来都是旅游之城,但伴随中华集团和阿里巴巴崛起后,喊出了打造“汽车之城”和“智慧之都”的口号。
光靠旅游业只能填饱肚子,没有工业就不要想富裕起来,抢占未来还得看高科技行业。江州给自己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重点发展带来庞大就业和税收的汽车产业,然后再努力扶持高新科技的互联网经济。
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业集群,这是江州新任书记薄东风的经济发展理念。
今天是中华集团“鲲鹏”电动公交车交付使用的日子,一共有10辆纯电动公交将投入使用。不单在中国,就算在全世界都是首创,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的荣誉就这样落在了江州人民头上。
鲲鹏t1,300万一辆的售价,可以称得上国内最贵的汽车之一。
若不是采用了atl开发的电池组,使用进口锂电池的话售价将再翻50%,这已经是中华集团给出的成本价。
没有办法,前期研发成本太大,就算是零部件也没有大规模量产,所以300万的售价依旧不挣钱。
由此可见,为何传统汽车巨头都不愿意投入新能源汽车的量产,巨额成本没有国家补贴的话,市场不会接受如此昂贵的产新经济下,农民成功的几率非常小。
依靠勇气和胆量闯出一片天地的蛮荒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将是知识竞争的天下。”
韩皓想了一下,毫不迟疑说道。
“承接西方产业转移纳入全球化是关键红利,但我们国家也有自己的红利所在。
人们常说的没有文化农民也能发家致富,这是因为他们赶上了中国发展的内部红利。
这个内部红利又依时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是市场需求红利,第二是廉价劳动力红利,第三是知识人才红利。”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每次跟胡一鸣交流,他都能说出高屋建瓴的理论。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有9亿多人口,计划经济年代被压抑许久的需求一下子迸发出来。那个时候你做生意卖点什么,都发现供不应求,很快就能发家致富。
就像你爸当年洗脚上田,挑着货架走街串巷叫卖,完成了原始积累。
这样的时代画面,只要肯干敢干,就能立即成为先富裕起来的人群。这就是市场需求红利的体现,它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私营老板在中国崛起。
包括你,也是抓住市场需求红利的尾巴,利用摩托车市场供不应求的红利成长起来!
这个红利到今天,持续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