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又有一个超大型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中策马牌合资项目投资金额达到22亿元,轮胎年产能突破700万条。其中专属为宝马配套的自修补轮胎40万条,还有80万的静音轮胎。合资公司股权比中外以50:50对分,采用汽车合资企业通用模式。合资工厂所生产的轮胎将部分对外出口,以此降低马牌轮胎的全球成本。
另外,德国大陆集团还将向中策橡胶投资15亿人民币,获得20的股权,而中华集团则通过国有股转让,拿下51的控股份额。此次交易以一半现金,一半股权置换模式完成,中华集团实际也注资了18亿人民币。还有一个新股东,就是中石化,他们也入股拿下6的股权,希望能成为上游供应商。
轮胎高端市场主打马牌,中低端则用朝阳牌,以此通杀中国的轮胎市场。按照规划,马牌加朝阳牌两大品牌轮胎数量,汽车加上摩托车领域,将会突破2500万条,成为国内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
按照韩皓的打算,新成立的中策橡胶集团将来会独立上市,成为又一家中华系的上市公司。
正是因为给出了上市退出渠道,所以德国大陆集团才会毫不犹豫投入重金,一旦上市成功,他们将获得丰厚的收益。
“我们双方合作是深度共赢,跟随中国汽车市场一起成长。”
韩皓对德国大陆集团高层如此小结道。
现在国际各大汽车巨头,在对待零部件产业链上,分为两大阵营。
一是以欧美系为主的主机厂,例如大众、通用,剥离自己的零部件企业,强调市场竞争机制为基础。他们不再专属指定零部件品牌,而是在市场中货比三家,谁的性价比高就采用谁的货。
这样容易激发竞争,让零部件企业有动力加大创新和技术进步。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主机厂常会一个零部件选定两至三家企业供货,容易把成本压力转嫁给零部件厂,要求其降价控制成本。而零部件厂为了中标,往往会压价甚至亏本投标,最终带来质量下降等问题。
第二种就是以日韩系为主的主机厂,好比丰田、现代,他们喜欢入股零部件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体系打造一体化产业链。
这样的好处是容易控制零部件厂家,还能获取更多的产业链条利润,最重要是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会被他人扼住脖子。坏处就是缺乏竞争,容易导致零部件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形成关联交易,不利于建立透明的采购体系。
在现阶段,韩皓还是打算学习第二条道路,打通汽车产业链,掌握核心技术,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欧美汽车主机厂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有实力和资格抛弃关联的零部件企业,而中华集团现在还未达到这个层次。
像之前被爱信卡住自动变速器的供应,差点让中华集团失去自动挡的车型。
因此,现在中华集团还属于创业阶段,需要掌控各关键技术领域的储备,加大在汽车产业链中的布局。
着眼当下的轮胎、内饰、cvt和发动机,放眼未来的新能源电池、芯片技术、互联网应用等,都是为了让中华集团有独立自主的实力,将来不需要看人家脸色吃饭。
在自动挡日益成为未来主流趋势时,连大众汽车这样的巨头都在拼命研发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就为了不再受爱信at变速器的控制。要知道大众和丰田可在全球汽车市场斗得厉害,双方卯足了劲向王座冲刺,想把通用、福特拉下马。
在争夺全球未来第一的宝座时,一旦丰田暗中搞小动作,大众汽车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从战略上看,大众汽车必须拥有自己的双离合变速器,哪怕第一个吃螃蟹也在所不惜。像涡轮增压发动机大规模民用一般,就算有问题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谈及双离合变速器,中华集团曾经的合作伙伴格特拉克,当前在中国市场混得并不好。
因为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研发迟迟没有结果,而手动变速器的话由于技术相对不高,许多中国汽车自主品牌都自己研发或者采购国产货,因此他们的t产品供货量逐年下降。
这可真是一大讽刺,当年要不是格特拉克主动分手,估计中华集团还会继续跟其研发双离合变速器,而不会倾尽全力投入到cvt研发中。
现在中华集团已经有了自己的自动变速器技术,还打算收购采埃孚的cvt,而同属德国的格特拉克却未能拿出自己的自动变速器产品。
当时在首都车展,中华集团第一次展出自己的cvt产品时,格特拉克的高层还特意过来仔细探究,最终不得不承认看走了眼,错过了中国最有潜力的合作伙伴。
要不然,继续联合中华集团一起对双离合技术加大攻关的前提下,说不定自己的双离合变速器已经搞了出来。
现在后悔也没有用,格特拉克尝试继续接洽中华集团,询问对方是否还有兴趣继续合作研发双离合,但被韩皓拒绝了。
好马不吃回头草,中华集团已经有了自己的cvt,暂时不会考虑双离合了。就连一直鼓吹双离合技术的大众汽车,都未能推出量产双离合变速器产品,韩皓打算静观其变。
另外给韩皓底气拒绝双离合的项目,还在于中华集团内部的at项目组传来捷报,他们复制成功了一台3at的试验样机。
第一百五十四章 AT继续
由原津汽齿轮厂总工程师徐红兵领头的团队,在拆解吸收各大品牌4at技术,以及得益于中华cvt项目组打下的基础,终于造出了一台液压3at的样机。
国外几十年前就掌握的技术,极其艰难被徐红兵他们攻克了。
“总算是不辱使命,没有白浪费钱,终于把前些年就应该做完的事情完成了!”
当年国家用国债资金组织了大批人手攻关自动变速器,at项目就是大家认为最合适的路线。结果进行到一半,发现难以绕过国外专利,便终止了这个项目。徐红兵就是当年的带头人之一,几经辗转来到中华集团,网罗了当年的一些技术骨干,加上重新获得巨额资源投入,他最终实现了当年的梦想。
之前中华集团的cvt项目正式落地,给了徐红兵他们很大压力。
因为公司资源有限,不可能同时进行两大自动变速器项目的投入,cvt落地开花,那么at很可能就会被放弃。
at团队里每个人都清楚明白这一点,因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