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这一年到了瓜子收获的季节,温老师那里也传来了好消息。
籽用西瓜有了很大进展。
虽然还不算成功,因为西瓜籽口感一般,但培育出来的西瓜成熟后里面的西瓜籽儿非常多,比食用西瓜多了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样子。
整个实验室都是一片欢腾。
施向南知道了也很高兴。
多产瓜子已经成功了,接下来就是口感的问题。
她有耐心、等得起。
因为有官方关注,甚至也派了人下来一起参与收瓜子的过程,这一次西施食品厂收瓜子和花生的过程比去年更加要求严格。
数据记录比去年也更加详尽了。
收完了花生和瓜子的同时,领导那边也已经拿到了这些数据。
施向南就接到了电话。
要让她做好准备,跟市里当时下来一起去抽查了食品厂承包了的农户家的那位领导一起去省里头汇报工作。
施向南当然立刻点了头。
不过她立刻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那就是。
如果要在全省范围内大量种植食用葵花籽的话,光是她一个食品厂是不是要不了这么多原材料?
不,应该说,因为西施食品厂的主打款香瓜子老百姓接受度很高,销量一直都高居不下。
总体来说,这两年一直都还是出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不管是李小明那里,还是阮美香那边,都是施向南的西施食品厂有多少货他们就能拉走多少的。
根本不存在滞销的问题。
不管是去年还是今年都一样。
这就是拉一个不懂做生意的人来也知道,这市场肯定是远远没有饱和的。
实际上做零食这一行业吧,其实根本没有市场饱和这一说法。
零食这东西嘛,本来也不是用来吃饱喝足用的。
大多都是吃着玩、打发时间的更多。
只要有钱,商家做出来的零食够好吃,那爱吃零食的人遇到了就一定愿意从兜里掏钱去买。
要是以前施向南的西施食品厂只做散卖的瓜子的时候还好说,一次不能买多了,买太多短时间内吃不完容易回潮什么的。
现在西施食品厂也做精包装路线了。
那种一斤两斤装的按压封口透明塑料袋、还有那种精心设计出来的精品包装袋的五十克、一百克的小袋密封好的瓜子,根本不存在回潮问题,放多久都没事儿。
除非说一个人买了五十克装的瓜子放三年不吃,硬是给它放过期。
但这样的人毕竟只是极少数。
一般人买的时候也不可能就想到了自己那么一小袋瓜子能在家放三年,考虑会不会过保质期的问题。
总而言之,西施食品厂的瓜子销量一直都还没有够得着供应。
就说李小明上半年的时候来找施向南谈合作的事情吧。
就像他说给施向南承诺的那样,他那边跟阮美香谈妥了之后,施向南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双方就签了西施食品厂独家供应给明星超市食品厂的所有商品种类。
凡是有明星超市的地方,西施食品厂的商品都不能供应给除了明星超市以外的任何连锁超市、商店、小卖部、杂货铺等等。
这个条件乍一听似乎挺苛刻的。
但其实并没有。
因为实际情况是,在九河市范围内,李小明的明星超市开业的地方,不管是县城里还是镇上,别的杂货店小卖部什么的都会被大型连锁超市挤得活不下去。
西施食品厂跟明星超市签不签这个限制合同其实都没有什么区别。
都没有别的店了,西施食品厂能供应给谁家货物啊?
可不就只有明星超市这一个选择么。
要说以后出省遇到体量更加庞大的连锁超市的话……
先不说现在谈这个为时尚早。
就算是不早。
外头的合营连锁超市不说,行业龙头肯定是外国早早就开始做的像是沃尔玛之类的大型连锁超市。
国内刚开始改革开放的几年还会搞一些保护本地企业、国内企业的政策。
也对国外进军国内市场的企业进行了或多或少的限制。
但这肯定不是长久的事情。
时间一长限制肯定要取消的,否则怎么叫改革开放、对外开放呢?
一旦限制外国企业的政策取消了,那就是大家手底下见真章的时候了。
施向南是甘省人,李小明也是甘省的。
他们两个干的都是本地企业。
肯定是要联合起来对付外来企业的。
否则人家有着领先几十、甚至上百年的经验,各种高端管理人才和经验教训,国内才刚刚开始起步的同行业拿什么跟人比?
更何况施向南做的这个食品行业。
真正说起来其实并没有什么很高的技术含量可言。
她怎么能保证外国没有加工差不多的瓜子、花生这些零食?
如果有的话,国外也同样有很多适合大面积种植葵花籽的地方。
人家可不受国内原材料不足这个限制。
肯定也是能够大量供货的。
外国的大型连锁超市进军国内市场的时候,不管是因为政策还是因为什么,他们早就已经谈好了大的供应商、拿到了最优惠的进货价。
因此打价格战人家也是一点不虚的。
施向南要想供货给已经有了供货商的外国品牌连锁超市的话,肯定就要跟其它供货商竞争了。
如果西施食品厂处在了被挑选的地位上,那么压货款等等一系列操作就是可以预见的了。
而施向南目前不接受这一点。
她是从十几年后回来的,本身又是做生意的人,关注这方面的消息比较多,很清楚后来许多民族企业被慢慢拖跨、最后倒闭、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原因。
她肯定不能明知故犯、自寻死路。
要避开那些看得见看不见的坑,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杜绝欠外债。
“资不抵债”这四个字在她看来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而不接受压货款、以及比其它供货商更加低廉的优惠价格的话,她又有什么优势什么自信可以让西施食品厂加工出产的货物成功进入外国品牌的货架上呢?
有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折腾、冒险劲儿,她为什么不选择跟李小明合作、共同抵御外资企业、让民族企业稳扎稳打站稳脚跟?
施向南是从十几年后重生回来的,她很清楚在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国人对洋货具有天生的好感。
有句话说“国外的月亮比较圆”,在很后来的时候,成为了一句嘲讽。
但在最开始的时候,在很多老百姓心里确实是这么想的。
同样的东西,国外什么都比国内的好!
就连国外的月亮那都比国内的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