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帅去找马教授咨询饲料等问题,马教授自然顺水推舟,鼓捣出了一个合作方案。
马教授带课题组,给秀水农林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以验证自己课题的可行性,而且不需要秀水农林付出什么。
当然了,课题经费之类的林场这边也别想,这边还没成功,马教授自然不可能把自己课题的科研资金花到秀水农林这边来。
那可就不单是科研资金使用问题了,是什么性质都不好确定。
当然了,冯宇也不在乎马教授那点儿科研经费,大西北这篇地界上的特有牛种繁育研究,能有多少钱,还不够让冯老板看在眼里。
“老师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咱们这边同意,那么饲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技术方面都由大学那边提供研究人员。
当然了,钱都是林场的,如果出了专利成果林场可以免费使用,专利推广销售的话,是以林场为主导还是学校,这个可以谈,主要看咱们林场的配合程度。”
冯宇很不给面子的笑了,让齐帅有些摸不着头脑。
“不好意思,我不是笑你,我就是觉得马教授也挺有意思的,这八字还没一撇呢,连专利所有权都考虑进去了。”
齐帅也笑了:“这个还真得说好,毕竟不仅仅是我们的大学,全国大学都在跟企业合作研究中吃过专利之类的亏。
现在的现状是不出成果还好,如果出了成果,事先没对这方面进行规范,导致了校方吃了亏,那项目的主导教授是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的。
毕竟不管是科研资金还是科研人员,严格来讲都是学校的资源。”
“我懂,怕是有人故意打白工还倒贴,跟高校合作我了解,好歹我也是巨匠出来的,那时候我们可是在很多方面,都跟高校有过合作。”
冯宇平时在林场的‘表现’,实在无法让齐帅时刻把他与技术、科研等词汇挂钩。
他自己不说,齐帅都忘记这位老板母校是比他的学校还牛的帝都大学,还曾入职过巨匠集团高级研发部门。
“合作没问题,你负责跟马教授谈个基础的合作方案吧,到时候咱们碰下头,找专业律师完善一下就行。”
……
对于林场招聘新人,冯宇还打算沿用之前的‘传统’,招聘队伍上退下来的小哥哥们,别的不说,就那份执行能力和精气神,就招人喜欢。
而且林场现在也和地方上的相应部门有了合作,正好可以深化这种合作,在这个领域安排更多的就业机会。
按照哈力克等人提交上来的数据,林场如果想明确各方面的职能,规范工作时间和倒班制度,不算现有人员,还需要三十人左右。
当然了,这不是最低人数,而是针对林场最近的发展需要,多增加了几个。而且这个人数里面不包括冯宇准备增加的厨师、电工。
之所以招聘厨师,是因为林场现有李婶和王婶做几个人的饭菜还行,人多了之后,不管是菜品的制作和营养、食品安全问题,对于她们来讲基本都超纲了。
冯宇倒是问过自己弟弟冯浩愿不愿意到这来谋个‘主厨’的差事,不过冯浩不愿意。他不是妹妹冯静,当小老板当惯了,才不要去那操心呢。
还有个原因,那就是冯宇这个哥哥之前跟他说过换个大店面的事,冯浩这个小老板有些心动。
要不是他家垂帘听政的那位最近半年不方便,他都想也把自己的‘产业’搞大一点了,最重要的是,安悦也同意了换个店面。
当然了,他没搞分店、连锁的野心,只是想换个大些的店面,空间不至于那么逼仄。
143 融合
其实上次能招到这批小伙子也是实属幸运,正好赶上他们回来,就这样还有三个是前一年回来的。
这次林场一开口能安排三十个,反倒是让那边的相关部门找不齐人了,毕竟谁也不可能都等着秀水农林招聘,大部分都自主就业了。
就这样,那边领导给冯宇打电话,跟他说了下情况,最后林场在若芜那边招了九个,其中有一个就是领导打电话的特殊情况,一位缺了半只手掌的年纪有大了些的困难户。
至于剩下的名额,冯宇托若芜的领导联系了三河那边的相关部门又招了些,三河那边的就业绩会相对多些,但数量也多,总算是勉强招够了。
之所以这么招,还是想多和两地搞好关系,毕竟他还准备继续拿地呢。
再找了厨师和电工等专业员工之后,秀水农林的这一次招聘也算是完成了。
不过等林场对若芜和三河通勤,连通勤的商务车都买好了之后,冯宇就摊上事了。
不少在三河和若芜安家的亲戚都托人,想进林场林场干活,三千的工资加上保险,都快赶上吃公家饭的了,谁不想来啊。
之前是因为他们有家有口的,不可能跟夫妻工似的,在林场一住就一年,可这都通勤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冯德章给冯宇打电话,说他这几天净接到托关系想进林场上班的电话了,而原本的冯家村这几天也有人过来。
这事冯德山两口子也跟冯宇说了,好在他们现在都不回家,在冯宇这住着。
倒是冯宇的别墅没人敢来,关键是他一贯神秘,加上那栋大别墅加持,大门口还有最少两个安保护卫,也没敢来。
不要说外人了,自打林场正规化之后,冯宇给村里装了套浴室,林场就彻底‘封闭’了。
正所谓穷在闹事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老冯家之前可谓是穷的可以,冯浩找了个好老丈人,日子算是过得不错,不过冯德章还是原来那样,冯静的婆家倒是有些小钱儿,可惜不当人,母女俩没少吃苦。
加上只剩下冯宇的冯德海一家,老冯家一脉三枝可没什么‘深山’外的远亲,倒是同样的穷乡邻有那么二十来户,大伙过日子互相帮衬,关系处得还都挺好。
当然了,这可能和大家的情况都差不多有关。
冯宇给村里建大棚,让大伙冬天有青菜吃,建浴室,发米面煤,那是因为他记得他没少吃村里乡亲们的面饼子。
这样,冯宇跟冯浩和二叔打听了一下,接收了村里包括冯义新儿子冯俊在内的三个原本在三河打工的年轻人。
当然了,这可能差不多也是这个年龄段几乎所有的年轻人了,剩下的不是像冯玲那样考上了大学、就是已经到其他城市定居生活了。
村里的人也知道林场这边除了先去的那两家夫妻工,剩下的都是年轻人,平时干的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