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5 章(1 / 1)

1839 引弓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官实在太难了,到目前为止,根本就无书可看。

  拿破仑的战术和战略,吸引了大批的理论家、史学家和军事家,经过他们的共同努力,得以证明二者都是以往军事遗产自然发展的结果,甚至是必然的结果。

  但拿破仑的战争活动中,有一个方面至今仍被人认为与以往一切战争根本不同,那就是后勤。这个看法本身就足以说明,后勤问题的研究直到现在还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样,一支20万人的大军,每天要前进15英里,究竟采取了哪些办法才解决了给养供应问题,至今也没有人作过深入的研究。

  现在,就靠楚剑功和李颖修,能搭起足以控制军队,将外界诱惑隔绝在外的后勤体系吗?

  两人叫来了杰肯斯凯和范中流一起商量。

  范中流一听“后勤”两个字,很干脆的摆摆手,说出两个汉字:“不会。”

  杰肯斯凯比较仔细,他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对军队作战行动起了限制作用的是哪些后勤因素?

  作出了哪些安排来组织军队的运动,并使军队在运动中得到补给?

  这些安排怎样影响战局的进程——是怎样计划的?执行时又怎么样?

  如果安排失当,战局的任务还能完成吗?

  “剑功同志,颖修同志,对于这些问题,不作含糊不清的推测,而尽可能用具体的数字和计算来回答。你们能做到吗?”杰肯斯凯严肃的质问道。

  看到杰肯斯凯列出这么专业的问题,楚剑功燃起一份希望:“杰肯,原来你会啊,这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杰肯斯凯一咧嘴,说:“很遗憾,不会。我是革命家、军事家,但不是后勤专家。”

  楚剑功和李颖修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

  这个问题只好暂时押下,事业初创,缺乏各种各样的人才是肯定的,楚剑功现在又往自己的脑子里记了一笔:后勤专家。

  “剑功同志,其实不用烦恼,”杰肯斯凯说,“自从拿破仑战争以来,欧洲各国的军队都有了专门从事后勤调配的人员,只要我们去欧洲寻找,应该不难找到。”

  “可我并不想直接从欧洲军队里挑人,欧洲顾问都是附带政治条件的。”

  楚剑功这句话是无意识的,而杰肯斯凯和范中流一下子都变了脸色。

  “不是说你们,杰肯、范、我是说欧洲军队中那些人。”

  “我明白,反正我是国际流亡人士,不算欧洲人。”杰肯斯凯克服掉自己的沮丧情绪,对楚剑功说,“但军队之外,这样的人很难找。”

  “杰肯,你有没有同学什么的,或者范,你有吗?”

  “没有,和我关系好的人在历次大起义中都死光了。”

  “要说,来做生意的西洋商人,有这方面的潜质,比如船队出发,补充食物和淡水,利润等等,只是需要补充军事知识。”范中流说。

  楚剑功又看着李颖修:“你看,范说了,商人也可以,你就从了吧。”

  “我可以学着做,把这个担子先担起来,但要尽快给我找替手。”李颖修决定试试,“杰肯,你就你的知识,或者判断,甚至你听说过的传言,告诉我,西方是是怎么做的?”

  “啊,那可说来话长了。”杰肯斯凯开始卖关子,“从1560年到1660年的军事革命期间说起吧!”

  “等等,”楚剑功拦住了他,要了解火枪长矛方阵时代的补给方式,我找你干什么?

  “杰肯,你直接说说拿破仑战争吧。”

  “拿破仑战争过去没多久,西方对此的总结还没有完成。”

  看到楚剑功有点不高兴,杰肯斯凯又说:“其实欧洲的经验不一定适合我们朱雀军,我们是要在广袤的国土上进行作战,而不是在一个一个手工业城市之间穿梭。”

  “你觉得我们应该向俄国人学习?”

  “不、美国人,美国的西部战争。”

  “杰肯,你提醒了我,美国人。我们不应该仅把目光放在欧洲。”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和美国人短期之内不会有太激烈的利益冲突,他们现在忙着消化西部呢。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都腾不出手来。南方……”

  李颖修正在说着,发现楚剑功正看着他,便下意识的停住了。

  “你知道得真多,还会预言未来呢。”楚剑功带有明显的警告意味。

  “南方怎么了?”杰肯斯凯问。

  “我说南美洲,也可以考虑。”李颖修说。

  “南美洲?那的人不错啊,既懂科学,又懂民主,还信天主教,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用不了多久,南美就会超过欧洲的。”楚剑功说。

  “是啊,”范中流赞同的叹道,“钧座,你和我们要努力了。”

  两更,呼唤红票、收藏

  3 自由蓝血

  1月8日

  李颖修很郑重的穿戴起来。

  作为大清正四品的道台,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皇帝钦赐的白玉翎管,孔雀尾。蓝色官服,胸前云燕补子。

  李颖修心下厌恶这幅行头,却不得不穿,今天,他要作为大清洋务通商善后使去“夷馆”拜访困顿于此的外夷商人们。

  夷馆和十三行所在地很近,都在广州城的西面,离李颖修的公馆也不远。李颖修带着施策,骑着马,一会儿就来到了夷馆聚集的老中国街。

  远远的,看见两队兵丁守在街口,懒洋洋的,三五成群的唠嗑呢。

  李颖修也不管他们,骑着马往里进,附近两个兵丁并肩往路中间一站,往马前一挡,一个守备说道:“奉林大人令,夷馆交通隔绝,不得出入。”

  “林大人不是已经走了吗,难道绿营严格若此。”

  李颖修一愣,这才想起来,自从1839年3月25,当时的禁烟钦差林则徐下令封锁夷馆,现在已经过去二十个月了,这条命令从来没有撤消过,所以绿营每天都有两队兵丁来这里站岗。

  夷馆被封锁,按规定每天只有两桶清水,若干粗粮。

  但洋人们用上了行遍全球的大杀器——行贿。不但饮食可以通行,连货物都畅通无阻,只要你有银子交上。

  久而久之,这居然成了绿营的一项收入,在林大人离粤之后,绿营仍旧勤勉的派遣岗哨。

  “大胆,”施策喝道,“此乃新任通商洋务善后使李颖修道台,林大人已经离粤,夷馆事务由李道台统管,你们还不让开?”

  那守备犹犹豫豫的说:“没见到林大人手谕,任何人不得出入。”

  施策刷的把马鞭拿了出来,一下子就抽了出去:“都给我让开了,挡道者打死勿论。”

  几鞭子把众兵丁抽的四散而逃,李颖修一催马,和施策进了街道里。

  “兵丁们应该早知道封锁解除,不然商馆缺水断粮,焉能撑到今天?”施策忿忿的说道。

  “我记得1839年林大人驱逐英国货船期间,有两艘丹麦船,还有其他一些欧洲各国家的船,将英商的货物贩卖到广州,往返于黄埔和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