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晚期到汉代这段时间,青铜器器身上大多是素面。
除了纹饰之外,还有一种是青铜器铭文。
青铜器铭文,又被称作“金文”、“钟鼎文”。青铜器的铭文也同样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
比如说,商代前期的青铜器大多数都没有铭文;商代到春秋时期的铭文,一般都是铸字;战国时期的铭文大多是刻字,内容则以记载做器工名、器物的所有者以及使用地点等为主。
还有一种铭文,是“后刻字”,也就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一直到了汉代才刻字,另外一种就是,将青铜器上原有的铭文磨掉后再刻上铭文。
以青铜器器身上的纹饰和铭文,来大致判定器物的年代,是青铜器资深级以上修复师必须掌握的。
每一个类别的文物,实际上涉及到知识并不只是局限在某一方面,而是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形态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也就要求了文物修复师必须博学,否则的话,连一件文物的基本情况都说不清楚,别人怎么可能相信你能将它修复好?
就好比华夏国家博物馆里珍藏的那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剑,它出土时剑身弯曲成近似九十度,如果文物修复师不懂历史,不知道这件青铜剑文物,实际上涉及到当时的一种葬俗叫“毁器葬”,没准就直接将弯曲的青铜剑给掰直了。
这要是真掰直了,这件西周青铜剑本身所附带的文物信息,就完全被破坏殆尽了。
话说远了。
言归正传,文物修复师等级考核的第二部分,自然是实际操作。
当然,这一部分不可能让前来参加考核的修复师现场修复一件残损的青铜器。要知道,不管是古陶瓷、古书画还是青铜器,每一个类别的残损文物,真正要修复起来,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搞定的。
如果这件文物残损得严重一点,水平不怎么够的修复师真要修复起来,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是不可能修复得完的。
哪个修复师参加等级考核,会在考场里耗上一两个月的?
就算修复师本人吃得消,那些负责考核的专家们也吃不消啊。
他们又不是没有别的工作要做,他们也很忙的。
因此,这第二部分考核的实际操作环节里,通常由考官指定某一项技艺,让参加考核的修复师现场完成,然后再由几位考官分别点评,只要超过三分之二的考官认可了,那考核就算通过了。
在古书画修复师等级考核中,一般都是考核揭裱,这也是古书画修复中,除了接笔之外,最难的一项工艺。
而在青铜器修复等级考核中,考核锡焊和粘接工艺也是比较常见的,青铜器修复可不只是焊接在一起就可以了,即便是同一件青铜器,有些地方适合用焊接,有些地方则只能用粘接,这就需要修复师具有很强的判断力。
当然,不同的考核有不同的要求,这就要看运气了,要是碰到一个不那么好打交道的考官,非要你给残缺的青铜器现场补配底板,估计大部分青铜器修复师都会哭出来。
这,太难了!
西江省文物局二楼的青铜器修复室内,向南正在面临第一部分的专业知识考核。
“考核现在开始!”
马老专家说完之后,边上的何老专家便一脸严肃地说道:
“大家都知道,历代青铜器,大致可以分为礼乐器、度量衡、钱币、符玺、服御器、古兵这六种。其中,礼乐器又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又可以分为食器、酒器和水器三小类。”
“在食器当中,鼎、鬲([li])、甗([yǎn])这三样属于彝器中较常见的炊器,那么,我想问的是,豆是什么器?它出现在什么年代?什么又是假腹豆?”
第八百零八章 专门来“为难”向南的 (更新完毕)
何老专家一开口,向南就知道,这个问题肯定不会那么简单。
从一般的提问思路上来看,越是大而化之的开题,到最后问题的出现,绝大部分都是很刁钻的。
只是,当何老专家的问题提出来后,向南原本一脸淡然的表情,居然有点微微动容。
“这个问题不是很难啊,向专家怎么感觉好像不知道?”
“这有什么奇怪的?我们这些人从事青铜器修复至少都是十年以上的,当然觉得这问题不难,可听说向专家学习青铜器修复才不过半年时间,不知道什么是豆也很正常吧?”
“嗯,修复技术容易提高,但专业知识的积累可是急不来的,尤其是青铜器的文物历史,太庞杂了。”
“……”
原本待在门外的那些青铜器修复师们,此时已经进了修复室,在墙角处旁观向南参加考核,此刻见到专业知识考核的第一个问题就让向南变了脸色,忍不住窃窃私语起来,不少人心里面隐隐地还有些担忧。
向南不会通不过考核吧?
牛局长对向南不太熟悉,此刻也是饶有兴趣地看着他,想看看他怎么处理这个难题。
另外一边坐着的颜文聪倒是一脸淡定,他可不相信向南会那么容易被难倒,和向南虽然接触得时间不长,但他对向南却是很了解的。
要知道,向南当初在荆楚协助修复保养古墓群出土文物时,连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壁画临摹都能做到让几位壁画修复专家都震撼的地步,这文物修复界里,还有几人能难得倒他的?
“就这个问题?”
向南在听到何老专家的提出来的问题后,脑子里第一时间就冒出了这个念头,他之所以变了脸色,不是因为这个问题太难了,而是因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了。
没错,这个问题太简单了!
说这个问题简单,倒不是向南托大,因为,“豆”这个玩意儿,可不只是有青铜器“豆”,还有陶瓷“豆”呢。
远的不说,在向南最为熟悉的金陵博物院里,就有一件清乾隆时期的瓷器,名叫“鱼龙变化纹瓷豆”。
这件鱼龙变化纹瓷豆,造型犹如高脚盘,上面装饰有“鱼龙变化纹”青花,这是传统的吉祥图案,整件瓷豆的器形和纹饰都十分精美。
除了瓷豆,实际上在历史更早的西周时期,还有陶豆。
陶豆在金陵博物院的展馆里也有。
身为古陶瓷国家级专家,向南又怎么可能不知道?
更何况,他要了解瓷豆,就必须追根溯源地了解“豆”这种器具的历史,早就已经对“豆”的前世今生知道得一清二楚了。
什么是豆?
豆指的可不是咱们如今吃的各种豆子,它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同名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说文解字》中说:“豆,古食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