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0 章(1 / 1)

乱世扬明 小雨非非 2000 汉字|3 英文 字 2个月前

定对自己没有好感,现在这件事情偏偏被他撞上了,如果处置不当,老家伙肯定会落井下石,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

可是对方开口问了,必须回答。杨嗣昌斟酌了一下措辞,回答道:“阁老,事情是这样的:琼海镇押运十几部马车来到兵部衙门,说是斩获鞑子的首级交兵部点验、叙功,可是这些兵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是害怕职方司的人动手脚,一定要在场监视,这就坏了规矩,让职方司的人很难办。而且他们出言侮辱职方司主事,且不听号令,盘踞衙门不走,逼不得已,下官只好召集神枢营和东城兵马司的人请他们离开……”

黄敢在一旁听得心头火起,这不是颠倒黑白吗?他忍不住高声喊道:“不是这样的,我只是请兵部的大人清点首级数目,从没说过要监视兵部的人查验首级真伪。”

温体仁觉得奇怪,几千鞑子首级是震惊朝野的大功,照实上报给皇帝,龙颜大悦,大家皆大欢喜难道不好吗?杨嗣昌却似乎有压制的意思,按理说他和琼海镇没有过节,为什么要做损人不利己的事呢?

他自然不知道对方试图与鞑子议和,而且说得崇祯动了心,不愿这场大捷动摇崇祯议和的决心,想要动些手脚。

“原来是这么回事。文弱啊,按说这是兵部的事,伯起不在,你主持大局,本官不能插手。但是既然有这样的辉煌战绩,是不是该先告知圣上,让他先知道呢?圣上为了国事日夜操劳,殚精竭虑,把这件事奏报上去,圣上一定会很高兴的。至于如何清点查验首级,交给下面的人照规矩做便是,你就不用事必躬亲了。琼海镇的人不懂规矩,但毕竟是有功之人,也不要和他们一般见识,他们要当场清点数目,就由得他们嘛!”

杨嗣昌不知道温体仁和琼海军背后的勾结,以为他只是因为张凤翼的缘故借题发挥,给自己上眼药,有些无奈地说:“阁老说的是,下官一定照办。趁现在宫门还没锁,下官这就进宫,把大捷的事禀报圣上。”然后回头对方主事说,“听见阁老的话了吧?马上召集人手,当场清点数目,给琼海镇的人一个交代。”

方主事低着头应下:“下官遵命。”

温体仁满意地点点头,指着神枢营和东城兵马司的人:“京师重地,聚集兵勇不太妥当,是不是让他们散去为好?”

杨嗣昌忍住心中的郁闷,挥挥手:“这里没你们的事了,各自回营吧!”

沈冲和杨子华如释重负,赶紧带着人退出了衙门,一下子就走得干干净净。

黄猛甲见首辅拉偏架,机会难得,赶紧上前说道:“首辅大人,我们这次入京,除了押送首级,还要搬援兵。我们将军已经带领大军在天津等待鞑子到来,需要周边军队的配合,必须要有兵部的调令。眼下兵部办事不公,调令估计也不会给咱们了,还请首辅大人做主!”他也不傻,知道大庭广众之下不能让人看出和首辅的关系,言语间装作不熟悉的样子。js3v3

第八百一十八章 谗言

温体仁心想,这不是小事,不好在这里逼迫杨嗣昌答应,他也不会答应,必须拿到朝堂之上讨论,然后由皇帝定夺。便咳嗽两声,回答道:“这是兵部的事,本官不便插手,相信杨侍郎会给你们一个合理的答复的。”

他对杨嗣昌说:“碰巧路过,多管了闲事,文弱莫怪。接下来的事你照规矩做就是,我就不打扰了。”

杨嗣昌挤出笑容,说道:“下官代管兵部事宜,很多事都不熟悉,阁老出手指点迷津,感激都来不及,怎敢说一个怪字?本想继续挽留阁老教导下官,可惜天色已晚,就不敢耽误阁老回府休息了。阁老慢走!”

对峙结束,危机解除,温体仁此行的目的达到,交代了几句场面话后,便上轿走了。

杨嗣昌板着脸目送软轿消失在衙门门口,吩咐道:“备轿,本官要入宫!”

温体仁并不知道,虽然他成功化解了琼海军和兵部的冲突,但是没有随同杨嗣昌一起面圣,却是个败笔。杨嗣昌连夜入宫,最终还是成功地影响了崇祯的判断,让这场大捷和几千首级失去了大部分意义,改变了整个事情的走向。

乾清宫内。

“建奴遭受重创,被斩首两千余级?”

崇祯惊讶地站起来,重复了杨嗣昌的话。

杨嗣昌点点头:“虽然还未曾核实,但是首级已经送到了兵部。只要验明首级无误,山东那边的消息过来,两下一对照,就能确定了。陛下日理万机、励精图治,才会有此大捷,文治武功已经超越先帝,恭喜陛下!”他轻飘飘一句话,就把所有的功劳算在了崇祯的身上,大捷的主角琼海军故意只字不提。

但崇祯很吃这一套。在他看来,事情搞砸了都是臣子的过错,事情做好了都是自己的功劳,闻言大喜:“朕从先帝手中接过江山,日思夜想就是如何抵御外侮、平定内乱、中兴大明,每日兢兢业业,不敢有一刻偷懒,天道酬勤,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他兴奋地来回踱步:“斩首两千级!这是朕即位以来从未有过之大捷,朕要昭告天下!让天下臣民知道,朕是能够中兴大明的!”

一旁的王承恩也喜极而泣:“陛下日夜操劳,终有拨云见日的这一天!有一场这样的大捷,陛下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否则继续操劳下去,陛下的龙体”

崇祯打断了他:“王伴伴,这么欢喜的时候,干吗老提扫兴的事情?”

王承恩伸手擦拭眼角的泪水,然后轻轻打了一下脸颊,说道:“是是是,奴婢说错话了,自己掌嘴。”

崇祯转头兴奋地问杨嗣昌:“夏天南屡次给朕送来惊喜,真是一名福将,朕是否该赏赐他?”

杨嗣昌适时泼了冷水:“按常理,陛下确实应该封赏。不过,夏天南的地位越高、权柄越重,陛下就越要小心,这种张扬跋扈、目无朝廷的狂徒,将来可能会成尾大不掉之势,动摇江山社稷,其危害犹胜建奴、流寇!”

崇祯立刻冷静下来,追问道:“文弱何出此言?”

杨嗣昌顺势就把之前发生在兵部的事情掐头去尾,修饰一番后告知了崇祯。

“来龙去脉就是如此。陛下,一个小小的把总就敢硬顶职方司的主事,就连臣到了现场也无法制止,等到其千总赶到后,更是摆出火并的架势,对兵部、京营都不放在眼里,可见夏天安南的嚣张跋扈已经深入骨髓,上行下效,其手下耳濡目染,才会如此做。一支军队的武将连兵部都不放在眼里,臣简直闻所未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