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易能答出这一句话而意外,只是他的遣词用句,却让几位大学士眼前一亮,因为这已经近乎是标准的回答了,一位饱读大儒能给出这样的答案并不奇怪,但从一个年轻人的口中说出,意义就大不一样。
至少让他们知道,李县子在经义一道的造诣,比他们想象的要好上许多。
孟姓老者点了点头,脸上浮现出一丝赞赏,没有再次开口。
实在是眼前年轻人的回答实在是无懈可击,无论是释义还是用句,都让他挑不出一丝毛病。
李易对于比试的规则自然不陌生,对面的老头不发问,那就轮到自己了,既然他刚才对自己那么厚道,他自然也不会难为对方,开口问道:“公会齐侯于欢,夫人姜氏至自齐……”
“《公羊传》,桓公三年,九月。”李易的话还没说完,孟姓老者便淡然说道。
朝中百官大多数还在苦苦思索这句话到底出自何处,闻言纷纷抬头惊愕的望着齐国老者,心中惊诧不已。
这位大文宗,究竟对十三经熟悉到了何种程度?
周大学士摇了摇头,十三经是极为重要的经义著作,那位齐国文宗怕是对于其中的每一句话都烂熟于心,根本难不住他的。
“公会齐侯于欢,夫人姜氏至自齐……,出自《公羊传》第几页,第几段,第几行?”
李易看着孟姓老者,心中暗道:“让你装逼!”
孟姓老者脸上的表情一僵,本来已经想好了下一次该如何发问,要说的话堵在了喉咙。
周大学士张大嘴巴,百官更是瞪大双眼,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辩经------还能这么问?
景帝的身体向龙椅之后稍微缩了缩,伸出一只手揉了揉眉心------顺便遮住了脸。
在齐国三皇子难以置信的表情还没有消去的时候,齐国一位使臣早已反应过来,走上前,大声说道:“岂有此理,这是何等问法?”
“不行吗?”李易没有理会那位齐国使臣,转头看向了刚才宣读规则的宦官,问道:“有规定不能这么问?”
那宦官怔了怔之后,摇头道:“没……,没有。只要所问包含在经义之中便可。”
百官面面相觑,这条规矩当然是没有的,但是大家都是读书人,也是要脸面的,哪有人真的会这样问?
这等问法,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但按照辩经的规则,李县子的这种问法------似乎也并不是不可。
毕竟他的问题,也没有超出经义的范畴,若是真的对十三经极为了解,或许也真能回答出这个问题也说不定呢。
不过,看那位齐国大文宗的样子,他似乎……,还没有熟悉到这种程度。
那位齐国使臣脸色涨红,在孟姓老者挥了挥手之后,恶狠狠的瞪了李易一眼,无奈的退了回去。
孟姓老者看着李易,说道:“你的问题,老夫的确不知,不过,这道问题,你能回答出来吗?”
百官面色古怪,这位大文宗可能真的被李县子刚才的问题问懵了,既然李县子能问出这样的问题,又怎么会没有丝毫准备?
看来陛下这次之所以会让李县子上场,便早已料到会有这一幕,正面难以获胜,便兵出奇招,陛下果然是陛下啊!
“老先生这算是第二个问题吗?”李易看着孟姓老者问道。
老者淡淡的说道:“若是你的问题,连你自己都回答不出来,那么按照规矩,老夫也算不上输。”
李易点了点头,说道:“公会齐侯于欢,夫人姜氏至自齐……,出自《公羊传》第八页,第六段,第三行。”
在依靠调版印刷的时代,想要著书立传,无疑是地狱般的难度,有些大儒一辈子也出不了一本著作,像这些儒家经典,虽然已经流传了数百上千年,但也不像后世一样一本书就有几十上百个版本,景国人齐国人读的,其实是同一本《公羊传》,因此李易的问题,只有一个答案。
早已有宦官取来了《公羊传》一书,周大学士亲自确认,李县子的答案分毫不差。
老者此时也已经想到,既然李易能够问出这样的问题,定然也能够答出来,只觉得堂堂文宗,被一位小辈如此羞辱,心中微怒,看着他问道:“既然如此,你便告诉老夫,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出此哪本书,第几页,第几行?”
百官在心中叹了一口气,李县子这一招虽妙,但也只能使一次,若是对方也问出同样的问题,他必定是答不出来的。
齐国使臣脸上浮现出得意之色,兵出奇招又如何,终究也不过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已……
李易略一思考,便笑了笑说道:“《孟子·公孙丑下》,第十二页,第五段,第十三行。”
孟姓老者面无表情,百官在心中暗叹,李县子就算是随口编出一个答案,等一会也会被否认掉,根本无济于事。
好在弘文馆距离立政殿并不远,不一会儿,便有一名宦官将《孟子》一书取来,交到了周大学士手中。
周大学士摇了摇头,翻开几页之后,说道:“《孟子·公孙丑下》,第十二页,第五段,第十三行,写的是……,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君臣……”
终于意识到了什么,周大学士猛的抬头,眼睛死死的盯着李易,呼吸急促,手中的《孟子》掉落在地也全然不知。
“这怎么可能?”孟姓老者终于抬起头,浑浊的老眼中露出了浓浓的难以置信,大步走过去,将那本《孟子》捡起来,快速的翻动。
片刻之后,他缓缓的合上书,深吸了一口气,再次看向李易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已经迥然不同。
【ps:晚了点,这张三千字,不短,回宿舍休息,明天继续还。】
正文 第四百七十四章 彼其娘之!
朝堂之上陡然变的安静,落针可闻。
李县子第一次能够说出那句话在《公羊传》中的具体位置,是因为他早有准备,可他第二次,为什么还能准确无误的道出这位齐国文宗的问题?
百官并不认为李县子将所有的经义都背的滚瓜烂熟,熟到可以说出任何一句话出自哪本书哪一页哪一行,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周大学士不行,齐国文宗也不行。
百官看了那位孟姓老者一眼,心中不禁怀疑,莫非李县子是和这位老者串通好了不成?
若真是这样,陛下忽然用李县子换掉周大学士,就有了解释。
可问题在于,对方真是那么好收买的吗?
百官心中一团疑云的同时,殊不知景帝心中也并不平静,他会选择李易完全是出于对他的信任,心底里面其实也不太相信,他在经义上能够和齐国文宗分庭抗礼。
唯有李轩靠在老将周围的一根柱子上,无聊的数着有几只飞鸟从殿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