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围在周大学士身边,慷慨说道。
周大学士一脸苦色,早在昨日,他就得知了今日经义比试,由李县子代替他上场的消息。
他不知道陛下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李县子诗文天赋极高是不假,但经义又完全不一样,一个弱冠之龄的年轻人,如何能比得过已过花甲之龄,一辈子精研经义的齐国大文宗?
昨日倒是见李县子在弘文馆中逗留了许久,将所有的经义都翻了一遍,可难道他那样做就能将所有的经典都记住吗?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陛下的安排,他没有理由怀疑陛下,只能寄希望于李县子,即便他知道这一丝希望十分渺茫,渺茫的几乎看不到。
“齐国人来了!”
有官员向远处撇了一眼,看到向这边走来的数道人影,立刻开口。
为首的依然是那位齐国三皇子,他的身后跟着几位齐国使臣,身边则多了一位众人没有见过的老者。
那老者一身粗布衣衫,脚上同样穿着一双已经起了毛边的布鞋,看上去就像是京都城外随便哪个田间地头的老农一样,但在看到这位老者的同时,秦相脸上闪过了一丝不自然,站在百官中的几位大儒脸上也浮现出了些许尴尬。
就是这位其貌不扬的老农,在经义上将他们全都击败,今日周大学士若是惜败他手,昨日李县子好不容------好容易赢得的诗文比试,可就没有了意义。
三皇子面带笑容的和那老者说着些什么,老者面上没有什么表情,两人身后的齐国使臣,倒是有些趾高气扬的样子,昨日只是一个意外,虽然让景国拖延了一天时间,但也仅仅是晚一点品尝到失败的滋味而已,今日有老大人在,要不是怕被直接打死,他们真想对着景国君臣大声问一句------还有谁?
齐国使臣到达没多久,景帝就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中。
看到百官陆续向殿内走去,角落里,李易拍了拍手站起来,说道:“不玩了不玩了,比试马上就要开始了。”
寿宁公主扔掉手里的树枝,同样气呼呼的站起来,不满的说道:“你耍赖,我明明就要赢了……”
李易撇了撇嘴,指了指殿门口,说道:“不信你自己看,你父皇都来了,去晚了可不好。”
说完,就牵着一边的永宁向立政殿走去。
开玩笑,男子汉大丈夫,和一个十岁的小姑娘玩“狼吃羊”的下棋游戏,还需要耍赖吗?
需……要吗……
寿宁公主只能负气的跺了跺脚,瞪了李易的背影一眼,飞快的跟了上去。
“既然齐国使臣已到,那便直接开始第三场文试吧。”一位宦官宣读完比试规则之后,景帝并没有多说什么,直接宣布比试开始。
那位齐国老者站了出来,景国朝臣的目光则看向了周大学士。
周大学士低着头,眼观鼻,鼻观心的望着自己的地面。
景帝向某个方向看了一眼,说道:“今日虽是辩论经义,但无论如何,这位老先生都是一代文宗,李县子不要太过失礼。”
李易撇了撇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己像是会失礼的人吗?
景帝话音刚落,齐国三皇子的脸上浮现出了一丝愕然,身后的几位使臣也没有回过神来。
至于景国百官,更是瞠目结舌。
怎么又是他!
今日比试之人,不应该是周大学士吗,为什么会突然变成李县子,陛下这是在干什么?
让年纪轻轻的李县子去和齐国文宗比试经义------他们刚才莫不是听错了?
正文 第四百七十三章 这怎么可能!【2000月票加更】
齐国老者看着从人群中走出来的年轻人,古井无波的脸上终于出现了一丝表情。
他眉头微皱,抬起头看着上方的景帝问道:“皇帝陛下确定,要让此人代表景国和老夫论辩经义?”
齐国使臣脸上也纷纷露出不满,孟老先生的身份何等尊贵,在齐国,就是陛下也对老先生礼遇有加,在他们看来,便是景国的大儒也相差孟老先生甚远,这么关键的比试,景国居然派出这么一位小辈,这不是有损孟老的身份吗?
“君无戏言,朕既然说过让李县子出场,自然不会反悔。”景帝挥了挥手,说道:“老先生放心,这一场是胜是负,我景国都承认。”
齐国使臣闻言,在心中呸了一声,还是胜是负……,你们有胜的可能吗?
“陛下,请三思!”
“是啊陛下,这万万使不得……”
“李县子他毕竟太过年轻,还是让周大学士上吧。”
百官顾不得齐国使臣还在场,纷纷出言劝谏。即使昨日李县子在诗词一道胜过了齐国天才,但今日所比的可是经义,是实打实的真才实学,万万不能玩一丝花俏啊!
“众卿不必多言,朕意已决。”景帝一开口,便打破了朝臣的所有幻想。
老将们懒散的靠在柱子上,看着焦急的文官不住撇嘴,陛下做事,什么时候让朝臣失望过,既然他都觉得李小子能行,岂有不能胜之礼?
吏部侍郎李明泽的脸上说不上是什么表情,从始至终,他都不知道他的这位侄儿,到底有多少本事……
倒是秦相一直不发一言,用饱含深意的眼神望了李易一眼,没有人比他更了解齐国老者的恐怖,陛下凭什么以为李易能取胜?
齐国使臣还在殿上,比试已经开始,即便朝臣心中有一万个不愿意,此时也只能闭上嘴巴。
他们用略带绝望的眼神望着殿中的二人,一人弱冠之龄,生的极为俊秀,一人面如枯松,垂垂老矣,今日若比的是谁生的更为俊俏该多好?
罢了罢了,文试好歹还赢了一场,不算太过丢人,若是武试赢得漂亮,丢掉的颜面也还是能挽回来的。
景帝开口之后,孟姓老者便不再多言,转头看着李易,问道:“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何解?”
朝臣脸色开始变的肃然,从现在起,比试便正式开始了。
这位大文宗一开始并未难为李县子,所问的乃是《尚书》第一篇《尧典》中著名的一句,但凡读过一些书的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一句。
李县子若是连这句也回答不出来,这场比试,也就不用再进行下去了。
“出自《尚书·尧典》。”李易心道这老头也挺厚道,这种题他最喜欢了,照着《十三经注疏》直接念就行了。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能明俊德之士任用之,以睦高祖玄孙之亲。九族既睦,平章百姓。既,已也。百姓,百官。言化九族而平和章明。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昭亦明也。协,合。黎,众。时,是。雍,和也。言天下众民皆变化化上,是以风俗大和。”
没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