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忠骨啊!”
陈奇瑜可不就是经历了重重险阻,一路上多少族人丧命,才活着到了天津勤王。
也算不错,麾下还有数十族丁到达天津。
虽然猜的到监国的这些话是有人教的,但陈奇瑜还是热泪盈眶,做了一辈子的忠臣,却因为一次过错被骂了好几年,差点没被骂死。
现在朝廷总算承认他忠骨的事实了。
有时候,忠臣要的只是一个肯定。
“草民受圣人教育,受朝廷天恩,愿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陈奇瑜说这话时是铮铮有声,却又带着哭腔。
陈奇瑜被带到了一旁,太监再次唱名。
“宣原东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吴甡觐见!”
又是一位大佬,而且也是精通军事,并且被发配边疆,不过吴甡是三月发配的,走在半路就听到了北京沦陷的消息。
吴甡军中威望、朝堂威望犹在,当时就要组织勤王兵,可听到那个将他发配边疆,变相的要他命的崇祯吊死煤山的消息后。
吴甡肝胆俱摧,大病一场。
当听说北京被光复,并传缴天下勤王时,他也拖着病身,起兵了。
虽然身旁只有当初押解他上路的衙役,以及凭借他的人脉,在顺天府周边拉拢的人马,不过几百乌合。
两个大佬都是前任的,再宣读的就是沈廷扬,再之后是天津周边的一些领着几十人勤王的进士、举人、秀才。
除了陈奇瑜、吴甡、沈廷扬,还真有些够寒酸的。
最后两位没有功名的也出场了。
“宣青州勤王义师秦尚行、葛东方觐见。”
青州秦尚行、葛东方是当初北京刚发勤王缴文就起兵的,一路上一边拉拢人马,一边东躲西藏北上,还是前晚连夜再发继任监国缴文时,被他两收到了消息,连夜安排千余部众自行赶路,快马赶过来的。
整个继任监国大典,本以为冷冷清清,倒是因为众志成城的三十万军民、吴甡、陈奇瑜这些意外,而有点那么一些意思。
流程都走的差不多了,朱慈炯也宣布继任监国了,就在大家以为大典就要这样不痛不痒结束的时候。
太监突然说到:
“监国有旨,前军都督同知……直隶总督南安伯郑恩有扶大厦将倾之功,在这普天同庆的日子,南安伯最有权力给大家讲话!”
大家没想到继任监国大典,还有郑恩说话的时候,可这郑恩相对于监国,确实有扶大厦将倾之功。
就在军民百官的注视中,郑恩一身玄色铁甲猩红披风走到了台上。
郑恩先恭敬的拜见监国:
“末将为监国殿下贺!”
十三岁的朱慈炯被太监操作了半天,其实已经疲惫不堪,不过看到郑恩,还是天真无邪的笑了笑:
“郑哥哥平身!”
郑恩眼角抽动了一下,这一声哥哥叫的,怕是跟公主学的吧,这世界上也找不到第二个人会“教”监国叫自己郑哥哥了。
一旁的太监倒是眼睛一亮。
“殿下称南安伯为哥哥,那是不是表示要南安伯做自家人?”
朱慈炯看了看“行宫”的方向连连点头。
“那么,不如监国赐国姓吧!如此南安伯即是监国一家人?”
监国也不懂赐姓意味着什么,光听着一家人,连连点头。
倒是郑恩让一旁拍自己马屁的太监给整尴尬了,几乎脱口而出。
“国姓爷?那不是我大哥吗?”
146章 天津开府
一听国姓爷是自己大哥,太监不知咋想的,又补充道:
“南安伯尊重兄长,郑森确实又有拿下天津之功,殿下可以同赐国姓。”
监国哪里在乎这么多,他只想着郑恩做自己的一家人,爽快的答应了。
“好!寡人现在就赐南安伯兄长郑森,还有南安伯本人为国姓。”
“要不兄长为朱成功,我为朱永忠吧!”
郑恩眼看国姓的因为拍马屁的太监,变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干脆连名字都请赐了。
在监国的点头之后,太监就开始修饰一下大声宣读:
“监国与南安伯及其长兄郑森一见如故,宛如亲人,特赐二人国姓。
南安伯赐姓名朱永忠,郑森赐姓名朱成功。”
这就成国姓爷了,还是一门双国姓,还没出场的郑森,不,应该说郑成功,听到四方传读,有些懵。
台下的内阁及百官也有些懵,这跟商量的不一样啊!
倒是三十万军民在欢呼。
“朱永忠!朱永忠!朱永忠!”
军民的欢呼声一浪接一浪,别说,这名字听着还挺顺耳的,特别是内阁的李邦华,还有陈奇瑜、吴甡、冯元飏等人。
一旁同样被赐姓名的郑成功就像顺带的一样,并没有人为他欢呼,不由生出大丈夫就当如此的想法。
不过这对郑恩来说,就是个小插曲,郑恩也不感觉自己有多忠明,确切的说忠还是永忠的,不过忠的是几千年的华夏,根正苗红的华夏。
不过话说回来,忠明这个招牌在民族存亡的时候,还是有些用的,并且,大明对于华夏确实有再造之恩。
自己又想远了!
郑恩摇摇头,将这些想法甩了出去,以国姓爷的身份,再次拜谢监国后,正式站到前列,郑恩看到了文武百官,看到了八万将士,为何有八万。
因为各路援兵加起来有近两千,再又募了一两千,最后整编了六千余俘虏,凑够了一万。
另外就是三十万军眷。
远远看着铁甲红披风走到前台,八万将士有七万在齐声欢呼:
“万胜!万胜!万胜!”
剩下的一万没想到会有这出,被七万壮少的齐喝、那气势如虹,吓了一大跳,不少脸色苍白,这就是打败他们的军队,可笑已方不过近万,还没有统一的指挥,却不自量力的抵抗。
自己的子弟在齐声大喝,一路上见惯了齐声大喝,也见惯了郑家军几万人,齐声唱一首郑恩编的军歌的三十万军眷开始有人跟着呼喊。
“万胜!”
有人带头就有人跟随,最后三十万军眷不分男女老少,都在齐声呐喊,并且声音慢慢有了一些同步的意思。
“万胜!”
近四十万人齐声的呐喊是什么样子?就是一眼望去,这一片天地都在爆发着同一个声音。
天津的原居民待不住,这地动山摇的声音让他们再也无法躲在家里,再也不能光想着这些丧家之犬早点走,他们好继续做顺民。
敢问顺军有这气势吗?有这军民齐心吗?
他们没见过,眼前的震撼,耳膜的疼痛,让天津百姓也不敢想象。
或许这些人能成事,或许大明还没有那么快亡,甚至有转机。
内阁官员没想到郑恩的声望恐怖如斯,近四十万人疯狂的呼喊可没有多少作假的意思。
让四十万人由衷的支持,这是什么概念?
此时此刻,看着这些为自己欢呼的军民,郑恩知道,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