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0 章(1 / 1)

唐朝诡事录3:骇人听闻大结局 魏风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寺所藏的是其指骨舍利。

  佛骨入长安之日,全城陷入癫狂状态。

  四月八日,佛骨入长安,自开远门安福楼,夹道佛声振地,士女瞻礼,僧徒道从。上御安福寺亲自顶礼,泣下沾臆。即召两街供奉僧赐金帛各有差。而京师耆老元和迎真体者,悉赐银碗锦彩。长安豪家竞饰车服,驾肩弥路,四方挈老扶幼来观者,莫不蔬素以待恩福。时有军卒断左臂于佛前,以手执之,一步一礼,血流满地,至于肘行膝步,啮指截发,不可算数。又有僧以艾覆顶上,谓之炼顶。火发痛作,即掉其首呼叫。坊市少年擒之不令动摇,而痛不可忍,乃号哭卧于道上,头顶焦烂,举止苍迫,凡见者无不大哂焉……(《杜阳杂编》)

  也就是说,男女信徒匍匐于道边,一步一拜。

  一名士兵为了表达自己的虔诚心,砍断了自己的左臂;一名僧人则于头上点燃艾草;更多的人激动得痛哭流涕。

  佛骨出城归法门寺时,长安男女争为送别,执手相谓曰:“六十年一度迎真身,不知再见复在何时?”伏首于前,呜咽流涕。

  但在迎佛骨三个月后,懿宗皇帝就死去了。

  懿宗的一生,是登基前苦不堪言、战战兢兢而登基后报复性享乐的一生。他也是这个帝国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地度过自己岁月的皇帝。

  所以,命运对他来说,还算不错。

  怀州事件

  讲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发生在怀州(唐时怀州,现在的河南沁阳)的几个故事,涉及两处宝藏、一个失踪的新娘,还有吃土上瘾的村民。

  先说第一个宝藏故事。

  怀州有一个樵夫深入太行山麓砍柴。日暮苍山远。走着走着,樵夫感到眼前一亮,有金光万道从前面发出。

  樵夫惊异,披荆斩棘,一路攀缘,见一山洞。入洞后他竟发现满洞黄金,装满好几间屋子,每锭都有一尺多长。樵夫狂喜,但一时又不能全部弄走,于是取了五锭,后又怕被别人发现,就用石头将洞口堵住,做了记号。

  几天后,樵夫驾车入山搬金子,却迷失路径,找不到藏宝洞在哪儿了。

  樵夫并不甘心,因为那些金子对他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加上他这些年一直在这里砍柴,对太行山谷的地形很熟悉,他不相信自己找不到藏宝洞。返回城里,他建造了很多开山劈石用的器具,装了好几车,欲再入太行,寻找藏宝洞。

  怀州有司户姓崔,问其缘由。樵夫也没隐瞒,一一道出。崔司户很感兴趣,表示愿意帮助他一起去寻找那些金子。樵夫应允。于是二人又找了些劳力,准备进山。

  与此同时,怀州刺史裴谈的妻子,得了大病,把裴谈烦得焦头烂额。

  裴谈这人在唐朝时很有名。以什么出名?惧内。他被认为是整个唐代最怕老婆的人。史书上记载,在他那位彪悍的夫人面前,裴大人往往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

  现在妻子得了大病,这还了得?他求尽良医,也不见治疗效果,最后请来一位道士。道士称其妻之病不难祛除。

  裴谈问有什么秘方。道士登坛作法,传达了天帝的诏书:“吾在太行山的天庭藏有宝藏,有一日却被樵夫发现。我已给了他黄金五铤,令其闭塞洞口,但他贪得无厌,又再次寻求洞口,却没找到。最近他准备器具,将再开挖吾之宝藏。现在发出如下警告:若为了黄金,开凿不休,也许能找到宝藏,但怀州之民必将死亡殆尽,实在没什么好处。怀州崔司户与那樵夫串通,传来一问,自会明白。”

  裴谈闻后,急忙传来部下崔司户,问其情况,一如天帝所言。于是裴谈下令制止了寻宝活动。不久,他妻子的病也好了。

  在这里,宝藏的主人是天帝。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谱系里,天帝作为最高天神,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先秦古籍中就有“天帝”的记载,被认为是诞生于开天辟地之初的自然神,为天神之最。后来,道家认为,天帝就是他们的玉皇大帝。最初是一个王子,经过亿万劫难,始为正神,主宰天地人三界。不过,玉皇大帝的地位却低于“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

  唐朝时,随着道教被立为国教,民间和士人对玉皇大帝的信仰开始加深。诗人白居易有《梦仙》诗:“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至诚……”

  如果说上面的故事太过神异,那么同样出现在《纪闻》里的另一个有关藏宝的故事就有几分可信度了。此事同样发生在怀州。

  《纪闻》作者牛肃的曾祖和祖父,都葬在河内郡(治所在怀州),有两个家童守墓。玄宗开元二十八年,牛肃将守墓之一的家童小安,抵押给太原裴家。

  关于牛肃跟裴家的关系,我们不太清楚,只知道现在这个叫小安的男孩,做了裴家仆人。到了裴家后,小安白天干活,晚上睡在牛棚。没几天,小安的牙疼病犯了,一连多日,疼痛不止。

  这天晚上,小安在迷迷糊糊中,好像听到有人对他说:“小安,牙疼吗?”

  小安:“是啊。”

  那人:“为什么不去寻找仙人杖,把它的根熬成汤,含在嘴里,可痊愈。”

  小安惊醒,环视四周,发现是在做梦。四望无人后,他再次躺下,刚闭上眼,又听到先前的话。

  小安自言自语:“难道是神灵在帮助我吗?”

  天亮后,小安上山去寻找仙人杖。

  所谓仙人杖,又称退秧竹,为幼竹枯死的根茎。小安一通海找,在山林中竟真的找到一棵,便挖掘其根。奇怪的是,那根越来越粗,挖地三尺后,见一块古砖,上有铭文。小安很好奇,将古砖掀起,是一个铜斗,里面都是金子,并有丹砂夹杂其中。

  小安不识字,不知道那古砖上的铭文写的是什么。他没有动这金子,而是将古砖取出,随后将那坑掩埋。至于仙人杖,小安大约忘记带走了吧!

  他带着那块古砖和一些丹砂,返回村子。他将丹砂卖给作画的人,随后去请教杨之侃。此人是该村学问最大者。

  他向杨之侃展示了古砖,引来很多人围着看。不过小安没告诉人们此砖的来历。

  杨之侃仔细看后,缓缓道:“我念出来你们莫要吃惊,这铭文写的是:砖下黄金五百两,至开元二十八年五月十八日,有下贼胡人年二十二、姓史者得之;泽州城北二十五里白浮图之南,亦二十五里,有金五百两,亦此人得之。”

  也就是说:砖下有黄金五百两,至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五月十八日,有一个二十二岁、姓史的流窜胡人将得到它;泽州之北、白塔以南,二十五里,同样有黄金五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