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东汉政局已回天无力。
他很欣赏陈蕃意欲挽狂澜于既倒的志向,只是他觉得那于事无补了。
陈蕃到朝廷上工作后仍向皇帝推荐了徐稚:“我见豫章隐士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着,颍川李昙,都是高德之士,为世人所知,如果请他们出山,出任三公,将是国之大幸。”桓帝下诏征五位隐士入朝,但没有一个肯出山。
当时,徐稚在山中读书、耕种,自食其力,在他的影响下,当地民风淳朴清正,世所罕见。
这就是隐士的力量。
徐稚虽然守志隐逸,但心中不忘那些推举过自己的人。
在陈蕃来之前,太尉黄琼已举荐过他了,后黄琼去世,徐稚从江西徒步赶往江夏吊唁,因为身上没盘缠,所以一路以给人磨镜子挣路费。
在江夏,参加葬礼的名士很多,包括郭泰。
但徐稚哭完就走,郭泰叫人追赶,谈到东汉时局,徐稚告诉来人:“请替我向郭林宗致谢,大树将倾,非一绳可以维系。”后来,郭泰的母亲去世了,徐稚又千里迢迢地从江西赶往山西,古时,出行唯有借助车马和脚力,这一路上经历多少磨难,是可想而知的。
到了山西,徐稚在郭母墓前放了一束春草,并不见郭泰便返回南方了。
及至东汉末年的建安时代,管宁代表了北方的隐士,南方则出现了以庞德公、司马徽、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庶、诸葛亮、庞统为代表的荆襄隐士群。
他们有的原籍荆襄,但更多的是躲避北方战乱而隐居于此,一方面这里比较安定,另一方面清幽的山水,为他们提供了隐士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这个群体的出现,是东汉后期士人由群体抗争转向自我精神独立的一个标志。
从远景看,荆襄隐士群是一种消极与逃逸的姿态;但于近景看,他们在人格上又是一种自觉和上升的姿态。
其中的徐庶、诸葛亮、庞统选择了出山,尤其是后二人,所代表的是隐士的一种类型:遇明主和时机成熟后,即由隐退而转为入仕。
这样的人物,后世还有东晋谢安、前秦王猛、隋朝苏威、明朝刘伯温等人。
但荆襄隐士群中的更多的人选择了终身隐逸。“隐,保全自身而已,不能保全天下,故非大道。”刘表曾这样对庞德公说。
作为这个群体的精神领袖,庞答:“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
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
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也就是说,出仕和归隐,各行其志,无高低之分。
至于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他们中的人,无论是阮籍,还是嵇康,都不是真正的隐士,而只是在野之士。
后来著名的隐士,到了东晋时代,早期的谢安算一个,玄言诗人许询算一个,他们代表了典型的兰亭时代的隐士风范:一方面保持着隐士的精神姿态,另一方面又不拒绝富贵的物质生活。
谢安我们已讲,在这里只说许询。
他是当时的名士,但又终身布衣。
他一生淡泊名利,常常把自己置身于江南清秀的山水间。
他喜欢山水这一点上和晚年的王羲之一样。
许询曾隐居于萧山:“乃策杖披裘,隐于永兴西山。
凭树构堂,萧然自致。”以登山临水为乐。
朝廷一次次地征召他,他一次次地拒绝。
许询有高逸之趣,但又不拒绝在京城为官的朋友和仰慕者赠送的珠宝,所谓“许玄度隐于永兴南幽穴中,每致四方诸侯之遗”。
许询用这些钱在山中为自己修建了豪华如仙宫的别墅。
这在后世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在一切讲求率性自然的魏晋时代却可以。
当然,也有人非议他,而许询说:“比起把天下让给我,收些珠宝又算什么?”戴逵是当时的另一著名隐士,古琴、绘画、雕塑,无所不精,所以他的隐逸生活充满了艺术的气息。
早年时,京城权贵闻其大名,想听他弹琴,戴逵有高节,砸琴以明志:“戴安道非王门伶人!”尤此名声更甚。
戴逵也终身不仕,后隐于会稽剡县,更因王徽之“雪夜访戴”而为世人所知。
东晋的隐士在后期有包括陶渊明、周续之、刘遗民在内的“浔阳三隐”。
作为隐士诗人之宗,陶渊明曾多次出仕、多次归隐,四十岁之后彻底过起田园生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这是一个时代即将结束时的士人的选择。
在《饮酒》中,诗人则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和前代比起来,魏晋隐士在钟情老庄上表现得更明显,无论是陶渊明,还是刘遗民,抑或周续之,都倾心于《老子》《庄子》。
尤其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带有老子风格的“小国寡民”的世外理想之境,千年以后,引得后人探寻和追慕。
他们与庐山高僧慧远关系密切,并加入了莲社。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表明佛教对中国隐士有了影响。
与陶渊明同一时代的宗炳,在具有隐士身份的同时,还是那个时代第一流的山水画家。
朝廷屡次征召其出山,皆被拒绝。
他是继许询、王羲之之后,又一个狂热的山水爱好者。
按史上记载,他“每游山水,往辄忘归”,“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
他潜幽谷,行远山,达三十年之久。
晚年时,不能再远行,于是把自己曾去过的山水都画于家中墙壁上,“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
随后南北朝时的陶弘景,是古代隐士中的一个典型。
他36岁辞官,“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后隐居于茅山。
陶弘景深知广谋,梁武帝萧衍建梁前,与陶弘景过从甚密。
后萧称帝,朝廷每有大决策,必派使者入茅山征求陶弘景的意见,“书问不绝,冠盖相望”。
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陶本可以隐居到更远的名山,但却没这样做,而是隐居在了离京城建康(今南京)很近的茅山。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是有想法的人:因为离京城近,皇帝才可以跟他形成互动。
在追逐自然适意的人生体验的同时,又参与着国家大事的制定,取得隐士与权力的两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