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不知道?
知道又如何?天底下,谁能令钟良折腰?
……
大禹是《山海经》的作者之一,乃陈宇亮出青州鼎碎片的重大爆点。
然而,堂堂青州鼎,九鼎中最重最大之鼎,何止于此?
这样一块比啤酒瓶子底大不了多少的青州鼎碎片,仍隐藏着爆点。
爆点隐藏在其身铭刻的三个金色象形古字上。
大禹诛杀相柳氏,经过神话渲染,被记载于《山海经》中。
陈宇朗诵的那段古文,不光阐述大禹宰了相柳氏这一件事。
还有另外一件事。
即:大禹杀了相柳氏后,用掺杂着相柳氏鲜血的腐朽泥土,铸众帝之台。
所谓众帝之台,便是五帝台。
大禹时代之前,便有‘三皇五帝’的称谓了。由于大禹是晚辈,且后来大禹开创了夏王朝,算是坐了‘王’位,因此他并不在‘三皇五帝’之列。
这里的皇、帝、王,皆是最高权力者的统称,有区别,但区别不大。
夏、商、周的统治者皆称王,春秋战国时周王室衰微,各大诸侯也开始纷纷自立为王。
到后世的秦始皇,将‘皇’与‘帝’合二为一,称‘皇帝’,才正式使‘皇帝’成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代名词。
从秦始皇开始,‘王’才成了‘皇帝’之下一级的统御者存在。
当时的大禹肯定不知道这些,他铸五帝台,算是对‘三皇五帝’中的‘五帝’,这五位炎黄华夏人文始祖的纪念与供奉。
五帝台在哪?
不知道。
毕竟是泥土铸造的土台,怕不是早就被雨打风吹,湮灭于无形了。
华夏历史上有很多谜团,五帝台位置之谜算是其中之一。
不光《山海经》,凡是内容涉及到大禹诛相柳氏之事的古籍,全提及过‘五帝台’的存在。
五帝台一定是存在的,至少是存在过的。
但它在哪儿,即便被雨打风吹,湮灭于无形了,也该有个确切坐标吧?
第2207章 五帝台与泰山封禅
大禹宰了作恶多端的相柳氏后,用掺杂他鲜血的腐朽泥土铸造五帝台。
五帝台在哪儿,始终是华夏历史上一个未解的谜团。
但是今天,这个谜团的真相,似乎可以揭晓了。
大禹铸九鼎,且大禹作为《山海经》的初代作者之一,将《山海经》的内容分别铭刻在九鼎之上,作为一部具有‘神话色彩’的原始‘百科全书’,帮助蒙昧、迷信的九州先民认知这个世界,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九鼎有九尊,大禹为什么要把他诛杀相柳的这一段事迹,偏偏记录在青州鼎上呢?
记录在雍州鼎上不行吗?
记录在豫州鼎上不行吗?
记录在梁州鼎上不行吗?
为什么,偏偏要记录在代表东方的青州鼎上?
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
万事万物的表象之下,一定有其潜在的内涵。
尤其是九鼎这么宏伟,注定要永久流传下去的神器,每尊鼎上都记录些什么,大禹一定深思熟虑过,不可能一时兴起,胡乱安排。
“不知所踪的五帝台,青州……”陈宇幽幽开口,几近于明示了。
想知道五帝台在哪儿,得先知道大禹是在什么地方宰了相柳氏的。
换句话说,相柳氏在什么地方造孽,搞得天怒人怨,惹恼了大禹?
这个其实不难猜测,百分百是在相柳氏的封地。
相柳氏再混蛋,顶多也只敢祸害自己封地内的百姓。借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跑去中原,祸害大舜直接统辖的地带。祸害别人封地的概率也不高。
这便能得到一个信息:相柳氏的封地不在中原,不然大舜早办他了。
既然不在中原,他的封地在哪儿?
这个时代的三苗部族还没被彻底平定,长江还不归炎黄华夏部族管。中原地带的先民想开疆拓土,不可能往南方跑,那等于送死。
往北太冷。往西降水太少,且蛮族林立。
最适合的,是顺着黄河往东走,去东方。
因此,东方青州也成了继中原地带后,第二个得到充分开发的地区。
相柳氏的封地,很有可能在东方,青州。
这不就跟陈宇手里青州鼎碎片上的‘柳’、‘氏’、‘九’三个字对上了吗?相柳氏的封地在东方青州,他在封地作恶,青壮年时代的大禹治水,一路顺着黄河,从中游治理到下游,正好经过相柳氏的封地。
青壮年时代的大禹脾气爆,一听到相柳氏封地的百姓诉苦,当即忍不住了,黄河都不治了,冲上去就一刀便剁了相柳氏的狗头。
之后在相柳氏的封地,用掺杂他鲜血的泥土铸造五帝祭台。
五帝台,在青州!
这便是大禹要在青州鼎上记录这一事迹的理由!
还没完。
能来全国古玩大会总决赛现场观赛的皆非等闲,不是商业的大鳄便是社会的名流,更不乏全国各地的古玩行大咖。
这些大咖脑海内的无数庞杂知识交替运转,又有了惊人的大发现。
‘海岱惟青州’,古九州中的古青州,大体指起自渤海以南、泰山以北,涉及黄河以北、齐鲁大地的一大片区域。
而古籍记载,相柳氏的封地在‘九山’。
九山是哪儿?
后人也不知道。
甚至这个‘九山’是指一座山,还是九座山都不知道。
今天,人们基本确定了相柳氏的封地在古青州,大禹在他的封地宰了他以后,铸造五帝台。
可提到山,尤其是古青州范围内的山,所有人都会大声呼喊出一个名字。
泰山。
巍峨沉浑,气势磅礴,尊为五岳之首,号天下第一山。
自古以来,泰山便是神圣的象征,位于古中原地区的最东部,被黄河与汶河环绕,在古时被视作太阳初生万物发育之地。
山莫大于之,史莫古于之!
好巧不巧,关于泰山,也有一个沉重的历史谜团。
泰山封禅之谜。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封禅,说白了就是帝王表彰自己的功绩,企图跟老天爷吹吹牛皮,希望能得到老天爷的认可,最重要的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毕竟‘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
泰山之巅,是古人能够最接近苍天的位置。
昔秦皇汉武,都曾在泰山举行过旷世封禅大典。
后世凡来泰山封禅的,基本皆为不世出的大帝。
横扫天下的秦始皇泰山封禅,雄才大略大一统的汉武帝泰山封禅,重塑汉室的汉光武帝泰山封禅,有‘贞观遗风’的唐高宗和武则天两口子泰山封禅。
开创出华夏古代第一盛世也亲手葬送这一盛世的唐玄宗泰山封禅。
宋真宗泰山封禅……
等等,貌似混进去了一个奇怪的家伙。
宋真宗一生平庸,有些良好功绩,但也个性软弱,缔造了备受争议的‘檀渊之盟’,使大宋成了大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