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73 章(1 / 1)

极品捡漏王 有聊的鱼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袋?

这特妈谁能想到?

九个脑袋……还能算人吗?

世界上有不少基因变异的个体,样貌体征或许与常人不同,但九个脑袋……啥基因狂野到了这种程度,能变异出九个脑袋?

喝东洋排放的蘑菇蛋废水了?

那也不对啊,大禹时代,东洋那边还是一群未开化的野人呢!

乍一听到这种事,搁谁谁都要震惊。

但震惊过后,许多人也就平静下来了,发出了犀利的反问。

你陈宇是咋知道的?依据呢?

还有,你光说了‘九’是九个脑袋的意思,‘柳氏’又是什么意思?

大禹时代,还没有明确的姓氏观念,可以说,那个时代的名字,真的只是一个代号。然而人们搜肠刮肚,也没想起大禹的那位近臣、左右手,代号与‘柳氏’比较接近。

面对人们的质疑,陈宇不慌不乱,条理清晰地解释道:“大家还是太小瞧大禹的格局了。把自己或者自己亲信重臣的名字刻在九州鼎上歌功颂德,永世流传,你们认为这是大禹制造九鼎的真正意图吗?”

“确实,由于九鼎过于神秘,几千年未曾出世,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怀疑与推测,觉得九鼎上的文字,大概率记载的是大禹生平之赫赫功勋。”

“但是今天,九鼎中最大最重的青州鼎碎片出世了,我可以正式宣告:从古到今,所有人的推测都错了。”

“大禹的格局,大到了惊天的地步。”

“九鼎很大,或许大禹确实在上面记载了一些自己的生平,但那只是小部分,绝非主流。九鼎身上所铭刻之文字,占据绝大多数的,还是大禹身为九州之主,一心为民的公心。”

“你们用小格局推测,永远推测不出来‘柳’、‘氏’、‘九’三字的内涵。若用大格局推测,答案则是……”

顿了顿,陈宇表情庄严肃穆,语气平缓,准确无误朗诵出了一段古文。

一段惊世的古文。

一段注定在今天以后,于华夏古史上铭刻烙印的古文。

陈宇朗诵的古文是:‘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

这段古文,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共工部落的首领手下有一位臣子,名为相柳氏,他有九个脑袋,他饕餮暴虐,每个脑袋可以吃空一座山的食物。

相柳所到之处,大地便会塌陷,水流汇聚成溪流和沼泽。

由于相柳作恶多端,大禹为民除害,把他给宰了。

却不想,相柳的血所流之处,腥气熏天,被污染的大地居然无法再播种五谷。为治理这片土地,大禹前后数次,将腐湿的泥土挖掘出来,堆成土台,铸成众帝之台。

所谓众帝之台,便是历史上消失的五帝台。

受时代所限,这段古文里充斥着神话色彩,基本上没有科学依据。

但仍不影响其伟大。

仍不影响这段古文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了大禹那胸怀天下苍生的大格局。

第2205章 九州鼎与山海经

陈宇所朗诵的这段古文,光怪陆离,乍一听,完全是在扯犊子。

但完全可以从科学的角度,重新推敲一遍这段话的内容。

首先,共工,这个名字大家十分熟悉。

不过,这个共工可不是洪荒传说里怒触不周山的那个共工。

共工是一个部族的名称,他们的首领都叫共工。

好比皇帝本身的名字不重要,所有的皇帝都统称为‘皇帝’是一个道理。

最早的共工,也就是共工部族的初代首领,是炎帝的玄孙之一。所以,共工部族算是炎帝部族的一系血脉分支。

后来炎黄合并,炎帝部族和黄帝部族融合成了炎黄华夏部族,共工部族也就成了炎黄华夏部族的附属部族。

但到了大舜时代,洪灾泛滥,这个共工部族不好好帮忙,还离经叛道,背后搞阴谋,增加治水的难度,弄得天怒人怨。

大舜一怒之下,将当时共工部族的首领共工流放到了幽州。

与共工一起流放的,还有另外三人,分别是:三苗、驩兜、鲧。

三苗就不用多说了,始终是炎黄华夏部族的心头大患,在某次大战中,大舜活捉了他们当时的首领,直接给流放了。

驩兜也是个十恶不赦的王八蛋。

而大鲧,就比较有意思了,是大禹的亲爹。

一开始,大舜是指派大鲧去治水的,哪成想,大鲧提倡封堵的办法对治理洪灾毫无卵用。无奈之下,大舜决定换人,换大鲧的儿子,主张疏通河道治水的青年才俊大禹。

本来这没啥,谁行谁上,更何况接替大鲧的还是他亲儿子。

谁知道,大鲧大权旁落后,内心不平衡,开始频繁搞事情。

最终大舜忍无可忍,把治水有功的大禹的亲爹大鲧,也给流放了。

共工、三苗、大鲧和驩兜皆被流放,四人统称‘四罪’。

而平四罪,消除炎黄华夏部族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是大舜生平的重要功绩之一。以此为铺垫,后续大禹接班,方能带领炎黄华夏部族战无不胜。

共工部族的首领共工被流放,是因为他阻碍治理洪水。所以,后续的神话传说,说共工是‘水神’,怒触不周山,导致天洪泛滥,也就可以理解了。

陈宇这段古文中,主角是‘共工之臣相柳氏’。

他主子共工都不是啥好玩意,他这个‘共工之臣’,自然也不是好鸟。

说相柳氏九个头大概是扯蛋,最有可能的是,相柳氏出身于某个以九头蛇为图腾的部族,后来因为与共工臭味相投,才成了‘共工之臣’。

他身上大概佩戴着九头蛇的图腾,被他摧残过的人们因此感到恐惧,口口相传,就把他传成了一个九个脑袋的怪物。

至于‘相柳食九山’,其实更应该是相柳的封地名字叫‘九山’。

他摧残封地的百姓,还打着治理洪水的旗号大兴土木,到处挖坑乱刨。

因此,才会有为了丑化他,说他所到之处,大地塌陷,溪泽汇聚的传说。

当时的炎黄华夏首领大舜,只流放了相柳氏的主子共工,像他这种小角色,大概率成了漏网之鱼,得以幸存,继续作恶。

后来是正在治水的青壮年时代的大禹发现了他,为民除害,宰了他。

紧接着,大禹用掺杂着相柳氏鲜血的腐朽泥土,铸造了‘五帝台’。

这应该是最接近真实的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有两点至关重要。

首先是第一点,这段古文的出处。

为什么说九鼎中最重最大的青州鼎上出现这段古文,能证明大禹的格局?

仅仅因为大禹治水有功,为民除害,宰了相柳氏吗?

何止。

这段古文足以惊世的原因是:它出自于《海外北经》。

大禹诛相柳,是《海外北经》上的记载。

《海外北经》是什么?

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