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4 章(1 / 1)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 令狐BEYOND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3个月前

很快就好了。”

“只要有哥哥在,我什么也不怕。”阿芷有点牛头不搭马嘴地回答,脸上始终笑容不断。

看着她傻呼呼的样子,池非不禁笑了起来。

他早上去报社看过了,想不到阿芷把报社管理得挺好,可见这丫头还是很聪明的。

其他人看到他回来,都很激动,不少孩子还高兴得哭了出来,就跟昨天的张小娥一样。

他毕竟是整个报社的当家和顶粱柱。他这一回来,所有人的心都定了下来。

池非看了一下最近这几个月的报纸销量情况,发现销量不仅没有减少,还上升了一成有余。

这一成增量并非出自京城本地,而是来自江南那边。

因为京城这边的市场已经基本饱和,识字人口也就这么多,所以本地的销量已经升无可升。

而江南那边却不一样,不仅地域宽广,而且识字的人也更多,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不过他离江南太远,鞭长莫及,因此文学报能不能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就要看江南长庆坊少东家林长生的经营手段了。

如今看来,这林长生还是很有生意头脑的。

吃完中午饭后,池非就开始给阿芷接种牛痘。

在接种完后,他把注意事项都告诉了阿芷,并让她这几天好好休息。

然后池非请管事妈妈章妈妈进来,让她组织安排全部下人分批到大厅那边进行接种。

在听说姑爷准备亲自给所有下人接种现在外面传得沸沸扬扬、能让人不得散疮的“神药”时,全府下人顿时激动不已。

这可是天大的恩惠啊!

虽然外界还是有不少读书人对这“神药”的功效持怀疑态度,但大部分平民百姓还是相信的。毕竟皇上派出去的钦差大人都已经证实确有其事,这还能有假?

由于家里还需要有人干活,因此不能全部人都一起接种,需要分两批进行。

经过筛选,第一批需要接种的下人已经选好,于是他们在章妈妈的带领下,轮流进入大厅接受了池非的亲自接种。

给他们接种完后,池非除了把注意事项交代清楚外,还明令要求所有人不得把这件事告诉外人。

下人们立刻齐声答应下来,不敢有违。

家里下人不多,只有两房人一共十几口人,而且都是镇国公府的家生子,在忠心方面没什么问题,因此池非也不担心他们会泄露出去。

在做完这一切后,池非随即坐马车赶往镇国公府,跟岳母姚氏商量怎么组织宁氏一族和姚家的人过来接种。

岳父宁志远早就说过,除了宁氏一族以及姚家人外,其他人都不用管,以免引得其他家族也纷纷上门来请求接种。

就在池非忙着如何安排给宁氏一族以及姚家人接种牛痘时,朝堂之上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都察院左都御史倪大人在朝会的时候,当众弹劾兵部尚书闵大人贪污军饷,走私兵械。

兵部尚书闵大人当场据理力争,斥喝倪大人无中生有、含血喷人。

倪大人不甘示弱,拿出一些证人的证词来予以还击,并请求圣上彻查此事。

双方就此吵成一团。

关于兵部贪污军饷之事,历朝历代古已有之,只不过是贪污多少而已,并不稀奇。

然而走私兵械这个罪名就严重很多了,这涉及到谋反,岂能等闲视之。

由于案情重大,圣上当即下旨,兵部尚书闵大人暂时停职在家,直到案件水落石出为止。

另外圣上又下旨,勒令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司共同审理此案,尽快查出真相。

第二天一早,新京报就刊登了此事,整个京城为之哗然。

谁也没想到,刚刚升为内阁学士的兵部尚书闵大人凳子还没坐热,就爆出了这样的新闻,而且还被圣上停掉了兵部尚书的职位。

相对于新京报的大肆报道,真知报随即作出反击,刊登了多份名人撰写的评论文章,驳斥此事分明是无中生有,另有目的。

两家报纸随即打起了口水仗,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报纸上市,里面全是各种各样反驳的评论和文章,并且相互攻击对方报社为虎作伥。

池非在得知此事后,严重怀疑这是大皇子对二皇子一派作出的有力反击。

先不管此事是真是假,这件事一经报道,兵部尚书闵大人的名声基本上就已经臭掉了一半。

这时代的人都习惯于疑罪从有而不是疑罪从无,也就是说习惯于认为被怀疑有罪的人多半是真的有问题。

尤其是兵部尚书这样的朝廷大员,要说他身上完全干净,还真没人信。

再加上闵大人刚刚成为内阁成员,他的所有事情都会被无限放大。

即使最后查出他并没有走私兵械,但只要查出他犯了其他事,例如贪污军饷之类的罪名,这个污点就足以让他没有立场和颜面再待在原来的位置上。

这就是文官的杀伤力,不需要动刀动枪,光是一张嘴一支笔就足以杀人于无形。

200 续章

就在新京城和真知报由原来的几天一期变成几乎每天一期的日报时,文学报仍然保持五天发行一期的节奏在不紧不慢地连载着《重生》这个故事。

现在只有少数人知道池非已经回京,大部分人还以为他仍旧在西北主持着防疫工作。

在池非离开京城的这几个月里,《重生》的剧情已经逐渐进入了高潮。

在第一次抗倭大战中,足有两千倭寇上岸,全是一群亡命之徒。

反观江铭这边,却只有三千个操练不到半年的民团新兵。

虽说人数比倭寇多一些,但战斗力方面还相差甚远。

别说一对一,就是二对一都不一定打得过凶狠善战的倭寇。

现在最大的底牌,就是江铭自创的鸳鸯阵。

如果此阵可行,那还有一战之力。

如果此阵只是纸上谈兵的无用之物,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江铭从三千多民兵当中挑出八百人负责守城,另外两千四百人取个整数一分为二,埋伏在县城正门两边路坡上,此为倭寇入城的必经之路。

多年来,由于城防官兵根本不敢正面作战,倭寇们早就习惯了横行无阻。

这次也不例外,上岸以后直接往县城这边奔袭而来。

虽然县城有城墙和城门保护,但多年来倭寇早就知道如何应付。

倭寇们首先利用带来的长梯进行攀爬,并且还使用巨木撞击城门。

在其下方,还有负责掩护的倭寇正弯弓搭箭,射击任何一个准备反抗的官兵。

所谓攻城战,不在于城墙多高,主要还是要看守军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