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4 章(1 / 1)

吴策 捞面馒头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月之稻早已种下,待四月便可收成,如今多主公命朱桓将军自朱崖洲带回之野稻,吾等亦可在七月再种一次稻谷,十月便可收成。”

严畯心思一动,“如此两季稻谷,收成可能供应交州百万之民?”

桓邵一脸为难,“交州田亩不多,怕是极难。”

说着,他看了一眼刘奇,“若是农时不修驰道,主公这驰道修建,怕是会拖延工期。”

刘奇微微摇头,“南海至太末驰道,须得在三四月内完工,除非地龙翻滚、海啸飓风,否则,必不能停歇。”

扬州,是如今刘奇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今已有二三载休养生息,正是他治下最为鼎盛之所。

交州贫瘠,刘奇便有意先修建扬州与交州相通的驰道,一则方便调动兵马,二则互通商贾,以利两地之百姓。

“主公既是修建驰道,那吾南海至零陵,合浦至桂阳两条古道,是否翻修为驰道?”严畯再次出言询问道。

刘奇看了一眼黄忠、魏延,“汝且问这二位都尉,可能在数月之内,寻觅一二万修道之劳力?”

闻言,黄忠、魏延俱是在侧面躬下身子,朝着刘奇抱拳一辑,“吾等定不辱使命。”

刘奇笑着指了指海外,“汝等莫要忧心,此次本侯南下,调度三十万石之粮,此外,查抄钱桐之粮与各郡县作乱士绅上缴之粮,除却安置地方外,皆可用于修驰道之事。不仅如此,海外朱崖郡、夷郡二地,亦有百姓十余万之众,此二郡多有山林,猛兽蛇虫极多,本侯亦只能分派官吏,教化这二郡之民,循序渐进,开垦良田,修建港口。”

待到众人都回到座上,刘奇再次拿起厚厚一摞汉纸,命戴良分发下去。

“这纸上大多都是各地吴卫汇同汝等书吏总结上来的稀奇之物,可从水路运往荆襄四郡与扬州诸郡,交换钱粮。”

“主公言下之意,以沿海水师战船运输此物?”桓晔还是第一次进言。

“正是。”

他双眉紧皱,“且不说此等货物如何保存,倘若拆除军中战船军械,改运这些货物,虽可利民,却会损耗军中战船,怕是会引起军中将士不满。”

“既是如此,那便改商船嘛,交州多山林而养巨木,数十载巨木随处可见,本侯已命朱治于合浦沿岸修建船坊港口,聚集交州木匠、船工,再从会稽东冶调度一些,打造商船。”

“主公可是要仿武帝之时,开商路?”桓晔小心翼翼地抬手一辑问道。

“正是如此。”

刘奇看了一眼在座众人,“吾欲命诸位回返治下之后,与辖下士族、商贾商议,派出商队,先走陆路贩卖货物往来于三州之地,他日海用商船打造完毕,当可再以海路运之。”

严畯双眉微皱,“主公还请三思,以商贾、士族之名义纠集商队,行这往来贩卖牟利之事,怕是民间会有诸多效仿,久而久之,怕是……”

刘奇摆了摆手,“此处吾早有定计,相邀诸位于此,便是为重定商贾往来之赋税。”

“赋税?”众人面面相觑。

“以丝帛为例,荆襄之丝帛不过八百钱一匹,扬州八百二十钱一匹,而转运至交州,则可作价一两千钱一匹,反之,便是汝等案上之物,椰子,运往荆襄、扬州等地,物以稀为贵,当可作价百钱之贵。”

言罢,刘奇嘴角微微勾勒几分,“当然,此物极其罕见,当可向西运入蜀中、向北运入中原等地贩卖。”

严畯听得半知半解,“主公言下之意,官府所谋之利,便是这赋税?”

刘奇微微颔首,“不仅如此,吾等修建驰道,亦会在紧要所在,设下关卡,此为关税,海面运输,亦可租赁吾江东水师护送,亦要给予钱粮,吾江东工匠坊之木流牛马,船坊之商船,俱可卖于商贾。”

闻言,严畯脸上露出几分喜色,“主公一策大兴土木,修建驰道,乃千秋万代之功;二策开交州商道,利交州百万之民,亦是功在社稷。”

刘奇一手摸着下巴,“本侯还有第三策。”

他环视一眼堂下右侧的武将们,“交州山林之蛮夷,击破之后,烧毁其山寨作物,若愿归降者,精壮先为屯田卒或劳役,妇孺可分田亩家宅安置,若仍反抗者,打为奴役,为吾交州诸郡县,开垦良田,于山林之中,修建驰道。以交州之蛮越而劳作交州大兴土木之工期,养交州之民。”

说着,刘奇看了一眼堂外,“吾闻日南、九真以西,翻越崇山峻岭,还有蛮越之民居住,甚有蛮越之国,吾意用此三策于数载之内,改善交州之地,数载之后,本侯仍有两策,便须得仰仗诸位尔。”

“喏。”话音落下,堂下文武俱是起身一拜。

:。:

第两百六十二章 士燮质子

交州一众文武的议事结束,一众文武俱是散去,留下五十出头的士燮坐在左下首候着。

刘奇身侧,除却四名亲卫,便也只有戴良一人。

“吴侯此去,此去经年怕是也不会再来交州罢。”士燮眯着眼含笑说道,此刻,他便如一名慈眉善目的长者。

“老刺史何出此言?”

“交州路远,吴侯掌吾大汉天南四州之地,民上千万之众,须得坐镇秣陵,稳定人心。”

刘奇笑了笑,“有些事,若放心不下,还得亲力亲为。”

士燮一手抚须,含笑点头,“吴侯早年被誉为汉室隽才,如今已成汉室德才兼备、牧守一方的干臣矣。老朽居于天南,此生能与吴侯会晤,已无憾矣。”

说着,士燮便朝着刘奇郑重其事地抬手一辑。

“听闻江东治学鼎盛,于郡县之地,设立蒙学,不知可有此事?”

刘奇微微一笑,“吾称之为私塾,自是有的。”

士燮朝着刘奇再一辑,“吾有一子,现任日南太守,他崇慕百家之学,有意前往江东六郡求学,于那方山书院中,会晤当世之大贤,还请吴侯允之。”

“士廞?”刘奇心中微微一顿,这老家伙倒是舍得,如今他治下能够掌控的九真、日南、交趾、郁林四郡都被自己以江东兵将占据,不出三五月,便可将其牢牢掌握在手中,士燮竟然舍得再放弃一郡,更主动提出委婉的质子。这老家伙,太会明哲保身了。

“士太守正值壮年,于任上多有佳绩,此乃交州各郡大兴土木,开垦屯田之时,若擅自调动一郡掌印,实为下策。”刘奇微微摇头,在士燮错愕的神情下,一手抚须,“吾闻老刺史家中有五子,一子正值弱冠之年,不若先随本侯回返江东就学,待他学成归来,亦可牧守一方,为士氏一族之千里驹尔。”

士燮双眉微皱,“吴侯所言,可是吾那三子士徽。”

“正是。”

士燮心中多有不舍,他那五子之中,唯独只有三子才学,为他看重,虽然年少轻狂,有些莽撞,但他早年便想将其留在身侧相伴,将毕生所学托付于他,令他可延续士氏一族之繁荣。

“至于士廞太守,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