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对他冷嘲热讽,现在刚开口又被驳回,于是称病请假,皇帝直接准了,倒让东林党诸人不好再开口。
皇帝下旨:礼部下设一报馆,由礼部郎中鲍应鳌任报馆总编,召天下精于印刷之术者,办理大明周报,以让天下人知天下事,让天下人议天下事也。
这个旨一下,又掀起了群臣的热议。大多数人都觉得好,这很容易明白,因为能读报的当然也是读书人,等于是他们多了一个途径来对皇帝施压,来表明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一些言官,操纵舆论本来就是他们的强项,现在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当然就更欢迎了。只是他们现在当然想不到,报纸最后会让他们这个职业的存在可有可无,当然,这是后话。
鲍应鳌是南直隶人,现任礼部祠祭司郎中,据徐光启所言,其人公正廉明,是个好官。最重要的是他是个搞实事的人。圣旨即下,他立刻进宫见驾。
“蒙陛下信任,命微臣主管大明周报一事,然微臣才疏学浅,不明何为周报,如何办理,还请陛下明示。”
“鲍卿不明,在朕意料之中。今有邸报,只能让各部各处官员知朝廷之动向,朕认为可否办一周报,发行全国,让天下人均能知朝廷之事且能议朝廷之事,数量现不固定,须视印刷之术及订报之数量而定。”
“周报现可分为四版,一曰圣旨,二曰时政,三曰军政,四曰议政。先可用雕版之法,免费发于各部各州县官衙,其他人则需要收费才行。”
“所谓周报之周,指的是一定时日发行一次,视印刷情况,现今可能半月或是一旬方能发一次,日后可变成五日一发甚至一日一发。”
“陛下所言之圣旨,时政,军政微臣倒是明白,只是议政何意,请恕臣愚昧。”
“议政者,即非朝廷之言论,而是他人对圣旨,朝廷时政及军政之看法。”
“微臣以为,陛下口含天宪,言出法随,他人敢对圣旨有微词,即可视为无君无父,天下可共诛之。”
朱由校微微一笑,他爱死这个万恶的封建社会了,因为他现在是皇帝:“鲍卿,议政可以是对圣旨的赞同呀,再说,周报是朝廷所发,如何能让诋毁圣旨之言居于其中。”
“第一期如何做,卿先招收人手,然后出一个报样,呈于御前,朕要亲自参与,定稿后再行刻印。至于如何发行于官衙,如何发卖于民间,尔等先写一个章程出来。至于钱的问题,全由内帑开支。”
“微臣谢过皇上,圣明无过天子。”听到由内帑支付所需费用,鲍郎中非常高兴。户部的情况不大妙大家都知道,现在这个大明周报一听就知道是个花钱多的事,皇帝愿意用内帑来开支,让我们鲍郎中也忍不住拍了皇帝一下。
第二十二章 大明周报
晚上朱由校又来了坤宁宫中,张嫣还是要皇帝去临幸其他妃子,最后又是不欢而散,朱由校又睡在书房中。第二天他干脆不再去坤宁宫,和张嫣杠上了,天天睡书房。
很快,报馆将清样送了上来,朱由校只能用惨不忍睹四个字来形容这份清样。他只好亲自动手,将鲍郎中及报馆几个负责的佥事一起找来,按照他前世看到的报纸样子详细地讲了一遍。并找来内阁几个人和徐光启,让方从哲照自己的意思写了一个编者按,刘一燝、韩爌、徐光启等人冒充普通人写议政文章。并且下了一个在北方推广玉米和红薯马铃薯的圣旨,直接加在圣旨那一版里。
于是大明周报第一期就隆重地出版了,由于一个版一次只能印一千多张,然后要放着处理几天后才能用,所以每版都刻了八块,共印了一万张,保证每张都字迹清晰。
报首是方从哲写的大明周报四个字,下面是编者按,写明了办报宗旨,征订方法。然后是圣旨部分,近期的圣旨都登在上面。时政讲了皇帝大婚的情况,传教士七千部书的翻译情况,军政讲的是辽沈之战的情况,特别是象秦邦屏,周敦吉等人的英勇事迹,并对忠烈祠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议政则是对以上各方面都进行了一些讨论,当然对圣旨不外乎天子圣明,圣天子明见万里之类的话,但象新作物推广则由徐光启写了一篇长长的文章来阐明其意义。最下面还写了征稿方法,出售方法等,落款是礼部大明周报馆。
京师预计是三千张,南直隶也是三千张,其它地方分其余四千。各地官衙,亲王公候府中,国子监都要优先保证,下面州县教谕也是必须要保证的,这样一来就没有拿来卖的了,不过第一次也没有准备卖。
外地周报是通过驿站来传送的,所以很多地方收到周报时已经离发行十几天了。虽然如此,周报还是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最早从发行第二天起,大量的信件涌进了报馆,据统计,至发行第三十日止,报馆共收到信件一千一百八十三封,里面大约四成的是议论朝政部分的文章的,三成是赞扬为国捐躯的英雄的,一成半是拍皇帝马屁的,一成是攻击朝廷官员办事不力的,还有半成就各样都有,其中大多是自己投稿的。考虑到一万的发行量,这已经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了。
半月后,第二期报纸发行了,里面在议政中加了一个小栏目叫读者来信,选了几封京师的来信登在上面,还是一万份,都是免费发行。
一个月后,第三期报纸发行了,这次发行了一万二千份,因为这时已经收到了几百份征订,所以这次除了免费的一万份外,还加上征订的几百份,另有一千多份是以售卖的形式公开发卖,在京师就一抢而空。
一个半月后,征订已经到了二千多份,增加的大都是南直隶的商人,于是发行了一万四千份,免费发行的只有六千份,象原来一个部都有一百份,现在就减少到只有五十份,售卖的增加到六千份,南北京各三千,还是一抢而空,而且还有人高价收报纸。导致征订成了一件既能自己第一个看到最新消息,事后又能以全额甚至高于全额的钱卖掉的有利可图的事情,于是征订迅速增加,达到三千多份。
鲍郎中进宫向皇帝报告,如果按现在这样的形式发展,增加报纸发行数量,很快就能够使报馆的收支平衡了,当然没有计算官员的薪酬和场地等,只算人工费用。朱由校指示,现在还是最多只能发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