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的君为臣纲受到了威胁,所以才会下意识地不同意。现在听皇帝和叶向高的谈话后,心里转过弯来了,觉得如果稍微改一下,其实也不是无法接受的。
文官们限制君权的想法是中国封建社会永恒存在的主题,即便是对皇帝视若神明的孙传庭也不例外。因为即使现在的皇帝英明神武,并不能保证后面的皇帝也是这样,而阁臣们都是经过科举考试而来,在地方和中央都有实际当政经验的人,这至少可以保证当政的官员不会是傻子,但皇帝是不是傻子可不能担保。
众阁臣只是不明白,皇帝为什么会主动提出将三纲换一种说法,这明明是对皇帝不利的。如果说皇帝不懂,那大家是不相信的,从他毫不犹豫地驱逐三尚书就可以看出,皇帝是知道权力斗争的严酷性的。如果说皇帝是想自己放弃一部分权力,将它们移交给文官们,那大家更加不可能相信了,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无私的人,即使是皇帝也不可能,或者说正因为是皇帝更加不可能。
那这就有了一个问题,皇帝为什么要自拆根基而自削权柄呢?在这个问题面前,三纲的修改都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叶向高试探着问道:“陛下,如此一改,会有损陛下威严。臣觉得还要请陛下三思才行。”
朱由校笑笑道:“叶师的意思是以后朕的金口玉言会受到质疑是吗?”
叶向高连忙回道:“老臣不敢。老臣是怕有些宵小之辈,会因此而对圣意阳奉阴违。”
朱由校面色一肃道:“既然圣人之言也可能会错,那朕的话出错的可能性显然也是存在的。这世界上并没有哪一个人的所有的话都是对的,如果有人这样对你说,你就知道他在撒谎。朕的话也会有错,这件事每个人心里其实都知道的,但有人是因为爱护朕,有人是因为惧怕朕,所以没有说出来而已,金口玉言,本身便是一个笑话。”
“有一些人,居于上位久矣,总是听着别人说自己圣明,伟大,正确,光荣之类,便真的以为自己永远圣明,伟大,正确,光荣。他的并不高明的主意甚至是颠狂的想法,都被他以为是正确的,从而强迫于全国推行,这就不是一家一户的小事,而可能是使得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遭受重创的大事。所以愈是位高者,愈要明白,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的,自己是不可能永远正确的。所以一定要虚心纳谏听劝,但是上位者总是不愿意听取不同意见的,这是人的本性,那么朕就要强迫他们不得不听取别人的意见。这需要制度来制约,但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的改变。如果所有人都知道,上官的决定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可以或者说是有义务提醒他,那么朕相信每个上位者作决定时,都会考虑到各个方面,都会有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一人便可独断专行,其他人只能战战兢兢地看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滑入黑暗的深渊,却不敢发一言。”
第一百一十章 中体西用
众臣目瞪口呆地看着皇帝恶狠狠地说着这些话,不明白为什么皇帝竟然如此激动。他们绝对想不到,几百年后的中国,在帝制早已经消灭之后,竟然会出现一句顶一万句;竟然会出现一个人就可以随意决定其它所有人的生死,包括前一刻还是亲密战友的二号人物;竟然会出现亩产十几万斤的闹剧;竟然会出现因为你的田产稍微多了一些就是坏人,你就要被消灭的笑话。
朱啸启曾经听父母说过当年的荒唐与无耻,记得当时朱啸天说了一句话:“根子还是在思想上,大家都认为上位者永远不会错。”所以朱由校想要从这时候起,就开始让人们意识到,没有谁是一定永远正确的,皇帝不是,大臣不是,所谓的领袖与救世主更不是。要让这样的耻辱,永远不会出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徐光启倒是稍微有些理解朱由校,他发现朱由校对于解决建奴倒不是很在意,似乎那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却急于改变一些制度,而现在更想要改变人的思想。也许在他看来,改变制度和思想比打败建奴更重要。这一点上他是很赞同的,他并不觉得建奴是心腹大患,真正对大明,对华夏有威胁的他觉得是那些有着和大明截然不同的思想,重视器械制造的西方人。
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完全照搬别的文化,那显然是不行的,这会使得整个民族的精神处于一种低沉迷失的状态。而当前大明的思想只能是儒家思想,但是儒家思想有很多地方是不大适应这个时代的,特别是面临西方文化威胁时,更是没有足够的底气来对抗。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要修改儒家文化,吸收其他文化中有用的精华,使儒家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他上前说道:“陛下此言,发人深省,臣佩服不已。既然陛下有如此雄心,想要让大明子民都明白这个道理,那老臣在此支持将此文刊登于周报中。只是可否将作者名字更换一下?”
啸启先生现在在周报上算是极其有名了,而他常常在别人的信件才发表时,就已经把反驳的文章写出来了,使得读者们都明白他应该是有朝廷方面的背景的,甚至可能就是报馆里的官员。徐光启想要换名字,便是欲淡化这篇文章的官方背景,让人只把它当成是普通的读者来信。另外此篇文章一出,绝对会受到一些腐儒的谩骂,到时恐怕皇帝脸上不好看。
朱由校想了一想道:“那也行,换个名字吧。既然是离经叛道之说,是为了唤醒民众的思想,那就叫呐喊者吧。”
众臣对这个并不怎么样的名字倒是没有多说,反正不过是个挨骂的名字而已。叶向高道:“陛下,此文章一发,必然引起轰动,臣等也应该和陛下的意思相合,写一些文章来支持,请陛下给我们先定一个框架吧。”
朱由校道:“此事朕也曾经想过,大家都是儒家,自然也知道儒家有些东西已经到了必须修改的时候了。朕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简单地说,就叫做先改儒家之不足,再吸收西学之精华。使我们形成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局面,不知道各位有什么看法。”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叶向高念叨着这句话,眼中渐渐地放出光来。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