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45 章(1 / 1)

美食供应商 会做菜的猫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伟太忙了,所以赶不回来,但即使是用视频聊天,也把事情安排得非常周全。

首先确定主题名字,叫“雕画双绝——绝世”,至于展览方式决定是邀请形式。

反正具体细节郑家伟已经做好了,一个表格发给袁州和赵纶择,俩人都没有任何问题。

商量好,袁州没有直接回桃溪路,而是打的来到了医院,在店门口摆摊的老婆婆,也就是那位上青城山给袁州求来“马到成功”符的老婆婆,已经住院好久了,这次袁州来看看。

人固有一死,袁州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不死的人,最长寿的一位也不过活了一百四十多岁。

但老婆婆可以说是最早在桃溪路摆摊的,也是那个早起清扫桃溪路的老人。因为太熟,突然没了,会有一种很不适应的感觉,就好像小店中没有了满脸鲜血跑来小店吃饭的人,袁州也是花了好长时间才习惯。

老婆婆已经把自己的早点摊交给了自己侄子,但念旧的人,始终会比较怀念最开始的事物。

还好的是,老婆婆在医院治疗效果非常不错。

从医院中回到桃溪路,袁州完成了一个专访,是央视的专访。

央妈专门开辟了一档节目,主题是《走进华夏美食的魅力》,原本准备拍摄三十二集,采访各大名厨。

但也是袁州存在感太强了,所以足足采访了袁州三集以上的内容。

毕竟川菜绕不开袁州,苏菜绕不开袁州,同样整个华夏也不可能绕开袁州。

到店,袁州今天接到了殷雅要出差的消息,所以出差的三天,都不会来喝红酒吃点心了。

这让袁州非常的不愉快,毕竟不能撒狗粮了,当然出差的正事,袁州也不会让殷雅不去什么的。

在袁州心情不善时,大石秀杰从日本又来到了蓉城。

大石秀杰比袁州想象中的晚了一天回来,之所以会晚一天,是因为大石在吃完回转寿司后,又在街上吃了其他美食。

章鱼烧,以及今川烧,还有烤鸡串,这三种可谓典型的街边小吃。

大石秀杰每吃一种,都会记录下笔记,比如在吃完章鱼烧时记录——

[以章鱼、柴鱼片、海苔、沙拉酱、烧酱为基准,做出的料理主要以新鲜为主,如果晚十几分钟吃,腥味太重,根本就不能吃……]

越关注街边小吃,大石越感觉到了一种和他学习,迥然不同的料理。

所以明白了袁州用意的大石秀杰,来到了小店。

时间正好是晚餐前,恰好是袁州的休息时间。

大石秀杰郑重的向袁州鞠了一个九十度的礼,感谢道:“十分感谢袁主厨的指导。”

袁州点头,也没说话等着大石秀杰后续话语。

“民以食为天,这是一句华夏的古话,我感觉到了,和食是高于民间饮食所诞生的料理,那么如果回归民间饮食肯定会很精彩。”大石秀杰道。

“回转寿司好吃吗?”袁州点了点头,再问。

“一开始,我是按照我吃寿司的方式,先型后味,感觉回转寿司哪哪都不合格,无论是依照江户派还是关西派的标准,都可以说是外形太散。”大石秀杰讲述:“但因为是袁主厨您交代的,所以我认真品尝了。”

“很神奇的味道,我感觉到回转寿司注重的是时效性,因为刚做出来就会被客人端走,所以在做法上会有许多调整。”

大石秀杰回忆着味道,第一次吃回转寿司的他,真的可以说很新鲜。

“比如鲜鱼寿司,若是正经和食中,三文鱼切片的分量,是不可能那么多,因为鱼肉刺身和米饭之间的比例最好是3:7。”

“但回转寿司却是5:5,很神奇,外观不好看,但我尝了尝,新鲜的三文鱼配合米饭,出人预料的好吃。”大石秀杰道。

“所以有方向了吗?”袁州点了点头,很冷静的询问。

“我已经明白了,和食要突破,不是必须向外,向内也可以,一直被我们国内厨师所忽视的街边平民小吃,也有不一样的风景。”大石秀杰道。

“很好。”袁州赞誉的点头,这就是他要说的。

袁州对于大石领悟到了没有什么意外,作为日本这一辈最杰出的厨师,如果这都领悟不了,那才真是怪了。

“我对和食了解不多,所以我会做一桌鱼脍,以及一些日式食物。”袁州道:“最后两道菜,我会让你做。”

和教授柯森是相同,唯一的区别是,袁州是精通黔菜,但对于日本菜系,还真的只算是了解。

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 突如其来的惊喜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获得系统快四年的袁州,更并非一开始的他,即使系统还没有解锁和食,但也有一定研究。

准确的说,全球比较大众的菜系,都是稍微了解一下的,不过袁州口中的了解不多,和正常的衡量单位是不同的。

袁州也没有标新立异,做了比较传统的几道刺身。

三文鱼、金枪鱼、北极贝以及鲜鱿鱼、甜虾、螺肉共六种。

再加上一碟,袁州特调的酱汁,摆在大石秀杰眼前。

作为正统日本人,大石是很会吃的,先吃北极贝,其次是甜虾、螺肉、鱿鱼、金枪鱼,最后是三文鱼,这个顺序说白了就是从清淡到重味,从食材本身的口味而言,三文鱼基本上是刺身中最重口的。

袁州基本上是看着大石秀杰吃,并且时不时还点了点头。

日本以严谨著称,任何事物经过日本以专注,都不可能再是单纯

就像最正宗的刺身食用方式,需要顶丝切,顶丝听起来很高大上,实际上就是顺着纹路的意思。

大石秀杰不但能保证顶丝,还保证刀与鱼肉纹路是九十度夹角,听上去是否有些显得蛋疼?

但大石秀杰是一丝不苟的这样做着,至于好处是筋纹短,嚼起来口感好。

“袁主厨您真的是不怎么了解和食吗?”吃到口中的大石秀杰,问出了这个问题。

“嗯不了解,所以只能做点最简单的刺身。”袁州点头道。

“一点也不简单,我们做刺身会担心刀具形状或者是锋利层度,会影响食材的形状以及纤维,所以在刀形上一般都有三种,但袁主厨仅用一把桑刀,就能办到所有。”

大石秀杰观察得是极为认真,口若悬河的说:“不光是刀型,我们还分为去鳞刀、切骨刀、贝刀等等多种功能性的刀具,我感觉袁主厨皆可用桑刀完成。”

关于这一点,袁州其实感悟不大,因为他刀工在那里去了,而且华夏不少菜,为了不影响食材本身的味道,用其他材质的刀都有可能变味。

别的不说,袁州为了不伤豆花香味,都发明了豆杆刀。

“当然袁主厨的刀工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没有对手的,所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