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观看,从近卫军团中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骑兵方队、步兵方队、长枪兵方队、击发枪方队和红衣大炮方队,陆续从皇宫门前经过。
近卫军团的家底是扬州军三个主力厢,都经过的正步训练,所以当士兵们在军官的口令下,迈着整体的方步,高喊着“大宋万岁、皇帝陛下万岁的口号”从皇宫门前经过时,在场的大臣们无不被这种则阵势所压倒,特别是最后五十门红衣大炮组成的方队,被战马拉着从宫门路过时候,青石板的路面被震得发出嗡嗡声,第一次让临安的朝廷官员和百姓感受到了这支军队的强大。
说咱这个皇帝没有文采?那更容易,赵君一口气在大宋日报上发表了十首诗词,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豪迈,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摸鱼儿?雁丘词》的婉约,最后赵君实在没记得宋以后的诗词,竟然将那首戴望舒的《雨巷》搬了出来,“那个打着油伞如丁香花的般姑娘”竟然成了临安城中那些多情少女中最念叨的一句诗,纷纷猜测我们的大宋皇帝陛下是不是心里还藏在一位美丽的小娘子?
总之,赵君在绍熙元年的冬天,凭着自己的实力和穿越这个强大作弊器大肆炒作,出尽了风头,这种不安常理出牌模式让人感到新鲜,在士林和广大百姓中获得了很好的口碑,皇帝的位置也日益稳固。
在朝廷内部,商贸及税制改革进展也比较顺利,通过出售原来官营的作坊也给朝廷带来了不菲的收入,陆续放开官府专营的行业,使整个大宋的商贸更加活跃,商贾竞争也日趋激烈,诸如茶、醋、丝绸等老百姓日常用品的价格也开始逐步下降,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从而提高了赵君和朝廷的威望。
时间过的很快已经到了年底,纷纷扰扰的大宋绍熙元年就这么过去,登基这半年并没有多大的动作,一切以稳定为主,整个大宋王朝并没有因为皇帝的突然变更而陷入动荡,这让赵君心宽了不少,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柔福和种彦燕双双怀孕,成了皇宫的一大喜事,特别是柔福成亲了好几年总算盼来了子嗣,高兴的喜极而泣,一天小心翼翼生怕有什么闪失。
算是过了一个祥和之年,开年后就有大事引起朝野上下的关注,科举的省试开始了。
278 科举
省试即科举中的礼部试,在唐、宋、金省试,考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的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逢一般安排在二三月进行,因此又称“春试”
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而殿试则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虽然从后世来看,科举考试有种种弊端,特别是到了明清后期,八股文的出现,它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但是在宋朝,科举制度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科举制度为宋王朝源源不断地输送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宋仁宗嘉祐二年的省试,出现非常多的牛人:苏轼、苏辙、曾巩、张载、吕大钧、程颢、王韶、吕惠卿……后来的宰相章惇也参加了这一次考试,但因耻于名列其侄子章衡之下,放弃了功名,嘉祐四年又参加考试,名列进士甲科。这份名单,庶几囊括了当时最优秀的政治人才、人才与哲学人才。宋仁宗朝四十年间,无数才俊都被科举制发现,进入国家的储才库,几乎做到了“野无遗贤”。
赵君对于这项复杂的工作自然算是外行,自己也不在指手画脚,于是钦点李纲为主考官,礼部尚书洪拟为副主考官,主持这次考试,自己就做个甩手掌柜。但是没过两天,李纲就到了御书房请奏赵君:“请官家拟定殿试之题目。”
由自己出题?赵君顿时来了兴趣,上辈子还没当过老师呢,他也知道宋代的殿试都是策论,也就像后世的议论文。既然让他出题目选拔人才,自然按照现代人眼光看待,于是他想了想,拿起笔墨在宣纸上写下了三个题目《大宋与周边国家对策》、《大宋经济弊端及对策》、《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所见。》
看到赵君这半文不白的题目,李纲有些发愣,他知道赵君的古文功底太差,也就将其忽略,但是题目似乎有些不符合儒家教义啊。
“官家,策论之范围不易超出儒家之经典,否则士子们则无所适从。”李纲建议道。
“读儒家经典是为了活学活用,朕不要只会读四书的书呆子。朕这三个题目都切近当前大宋所面临的问题,连这些都无法回答,将来如何为官,要其何用?”赵君有些不以为然。
“即便如官家所言,但是题目还是太多,一般以一道为宜。”李纲说道。
“这样,士子们可以在三者中任选一二即可,朕不在乎所选题目的多少,而看中的文章本身,写三篇不如精一篇。”赵君回答道。
李纲想了想就答应了,在这个问题上他不想和赵君多争辩,反正被省试录取以后的士子都是贡士,到了殿试阶段,只排名名次,并不再淘汰,而最关键的钦点状元一步,皇帝个人好恶占了很大比重所以这就是赵君的权力。
他刚准备告辞离开,没想到赵君又叫住了他:“李卿,这次进士预备录取多少名?”
“根据去年解试中举子人数,今年预备录取进士三百五十人左右。”李纲回答道。
“三百五十人…..”赵君沉吟了一下说道:“先录取三百名,未录取者再给一次机会,朕亲自出题,补录取五十名。”
“这……这是何故?”李纲大吃一惊,这个管家做事老是出乎意料。
“无论是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皆为文,但我大宋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如户部就需要大量的算学人才,工部需要懂修建、懂水利,而在州县,所接触更多为杂学之内容,朕称之为理工科。”赵君继续说道:“因此,我打算在逐年增加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