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3 章(1 / 1)

挽宋从靖康开始 森外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赵佶赵桓也加入了划桨的队伍,

众人的划桨速度再快,怎能比得上金兵帆船的速度,没过多久金兵的船只就追了上来。

“天亡我也,天亡我也。”赵佶看的这一幕忍不住老泪纵横,自己好不容易从五国城那样非人的地方逃了出来,没想到竟然会葬身于大海。于是和赵恒两人抱头痛哭。

王瑞看着这父子两,心里也感到了绝望,在这茫茫大海上,自己却是想不出什么办法了。

“准备给国尽忠吧。”王瑞冷冷说道,决不能活着再让金人将他们抓去。

“我不想死啊。”赵桓哭的更加响亮,其余的士兵听到王瑞的命令,都停止了划船默默抽出了自己的腰刀。

“先送二帝上路,我们随后就来。”王瑞面无表情抽出了自己的腰刀。

277 迎回二帝

就在在这个时候,前面的一个士兵大叫道:“看,前面又有大量船只。”众人抬头看去,果然发现在海天连接处出现的大批战船。

“会不会是我们大宋的水师?”张横说道。

“咱们大宋的水师怎么会到这里?没准还是金人的船队。”另一个士兵反驳道。

“划船!靠上去。”王瑞沉吟了一下命令道,有一线希望都要争取。

几人又奋力开始划其船来,王瑞拿起来望远镜仔细观察,一个大大的“宋”字战旗在最前面一艘巨船的桅杆上飘扬。

“是,大宋水师......”王瑞声音第一次出现了颤抖。

“嗷...........我们有救了”船上的士兵顿时欢呼起来,更加用力向前划,眼看对面的船只越来越清晰,甚至能看到船头的身影,正是穿着红色军服的大宋士兵。

小船上的士兵开始大声喊叫,最前面的战船早已经发现这艘正直奔他们而来的的小船,立即放下了软梯。小船靠近软梯后,王瑞先让赵佶赵桓两人爬上去,其余士兵才依次上去。

等上了第三层甲板,一个将领带着几个人正站在那里迎接。等王瑞表明身份以后,这名将领大声喊道“大宋海军北海舰队总指挥使刘贵,奉海军总管韩将军之名前来恭迎二帝!”原来是刚刚成立的北海舰队总指挥使李贵率军亲自来迎接。

“王海将军他们已经全部殉国。”王瑞心里感到一阵难受。

李贵看了一眼后面还紧追不舍的金人船只,说道:“请二帝和王将军前往船舱歇息,我等给王将军报仇!”说完就喊了一声:“战船立即进入发射状态!”

他的命令很快被传达下去,船队最前面的三艘战舰立即开始缓缓调头,船身一字排开对准了金人的船只。

“开炮!”

“轰轰.....”船体发出了吼叫,船身猛然一斜,一排炮弹射了出去,就听到轰隆轰隆隆,冲在最前面的两艘金人船只中弹,剧烈的爆炸竟然将其炸成了碎片。其余的金兵船只一看到大宋火力如此猛烈,吓得都不敢再前进。

“李将军,咱们大宋什么时候出了这么厉害的火器?”赵佶一脸不相信。

“这是咱们皇帝陛下研究出来的红衣大炮,这艘无畏舰级别的战船一共装了四十门!也是北海舰队的旗舰。”李贵一脸骄傲。

三艘无畏舰犹如三头海上的饿虎横在金人船只面前,双方僵持了一会,金人船只开始调头北上。

“返回基地。”刘贵也不再追赶,发出了命令。这个时候王瑞总算长舒了一口气,这下彻底的安全了。

绍熙元年十月,大宋皇家日报突然刊登了一条震惊天下的新闻:被金人俘虏到北国的二帝被大宋皇帝派遣了一支特殊队伍,奔赴千里,从金国腹地五国城救出,现在正在龙井山的皇家庄园里静养,虽然二帝一路颇受磨难,但现在精神很好云云。

报纸上还详细里讲述了营救过程,以及在营救过程中以身殉国的如海军镇指挥使王海的英勇事迹,写得惊心动魄,看得让人热泪盈眶。

最后还指出大宋皇帝为了纪念这些英勇献身的军人们,准备在杭州城外西湖的孤山上建立一座英烈祠,专门用来纪念为国牺牲的军人,而王海等作为第一批被祭奠的大宋英烈。届时,大宋皇帝赵君将率领文武百官亲自祭奠,并将每年十二月十六日作为公祭日,

这个消息突然公布,顿时震惊了朝野,大家都为刚刚登基不久的皇帝赵君的魄力所震撼,“直捣黄龙,迎回二帝。”这一曾经响亮的口号竟然用这种方式实现了一半。同时也为大宋拥有这样一支强悍而又忠心耿耿的军队而狂喜。至于设立英烈祠,祭奠牺牲军人这些提高军人地位的措施也在这种狂热的气氛中通过,没有人提出异议。

二帝的回归,许多大臣都想去探望,顿时一向冷清的龙井山庄热闹起来,为了保证二帝的安全和建康,最后只有李纲等三朝元老才允许被探望,君臣见面无不唏嘘,一时间老泪纵横。

最后,赵君特地在皇宫请赵佶、赵桓二人进行了一次皇家私家宴请,隆裕太后也参加,连被软禁在显忠寺的赵构也被请回,作为一家人吃了一个团圆饭,气氛很是融洽,四个皇帝竟然围坐在一起吃饭,开创了一个历史先河,这件事也被大宋日报大书特书,体现了皇家的和睦和赵君的大度。

其实在这件事上,有大臣也提醒赵君,前皇三人中,除了赵佶年长之外,赵桓、赵构都处于壮年,而且赵佶之子,太宗一脉,根正苗红,朝野还有许多人对于他们抱有同情和怀念。

三人之中,除了赵桓在艺术方面相对平庸,赵佶、赵构可以都算是大宋很有才学之人,这才以文采为时尚的大宋自然很受士大夫的欢迎,而相比赵君,虽然也出自皇室但只能算是旁门偏支,何况武夫出身有意一种暴力的方式取得皇位,登基以后所做之事也往往激进,不符合士大夫中正平和之态,要赵君注意防止三人复辟。

对于这些提醒,赵君一笑置之,作为一个现代人,自然能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有些问题,他相信如果把自己放在宋真宗、宋仁宗年代,那是大宋最鼎盛,文化最璀璨的时代,一大批能臣如韩琦、司马光、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等,那么自己根本不可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位置。但是现在正是大宋最虚弱的时候,更需要自己这种军人身份的帝王才能带领大宋走出泥沼,重振雄风。

怕这个三个先皇背后搞什么小动作?简单,赵君就在十月底皇宫门口搞了一个盛大的阅兵式,请了三位先皇和大臣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