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似乎是赵君的产业,总不能让他把那些产业也交出来吧。
“朝廷又可能派官员前去你的火炮工坊进行视察,也有可能派一名官员作为主事管理兵器监,你也做好心理准备。”李纲又想了想,说出了朝廷一项秘密旨意。
派人来扬州?
“我没有意见。”赵君笑了笑,立即表态:“只不过火炮既然是国之重器,那么要当心金人的细作,要派些可靠之人才是。”
“这个自然。”李纲当然明白赵君的意思。
“为表示对朝廷的忠心,我愿意捐出十门红衣火炮,来加强杭州城的防御力量。”赵君想了想说道。
李纲听了满意的点点头,这个赵君比以前会做生意多了。
164 等
告别了李纲,赵君的心情莫名有些沉重这么快有人就盯上了自己的发明的火炮,那以后火力更大的诸如热武器出现怎么办?后期还要发展火绳枪(鸟统)以及来复枪,彻底改变战争形态,那又该如何是好?总不能现在就扯大旗来造反吧?
但是还没有这个条件。
虽然现在是乱世,但是毕竟不如唐末军阀割据那种状态,大宋并没有完全失去人心,天下还是把赵家作为正统,一切需要徐徐图之。
不过对于朝廷派人到火器监之事,赵君并不十分担心,反正在自己的地盘上,还怕一个朝廷的命官?架空他的权力轻而易举,实在不行可以用钱砸。还是不听话让他在那个偏僻的山坳里遇到点什么意外也不是什么难事。
赵君并没有回府,而是马不停蹄拜访参知政事吕颐浩。在吕颐浩的府上,赵君见到朝廷的副宰相,吕颐浩年龄比李纲还大,已经六十岁了,不过显得老当益壮。两人虽然算是初次见面,但是两人相谈甚欢,从当前朝政谈到宋金对峙局面,赵君发现吕颐浩比李纲还激进,听到赵君讲述黄天荡之战,听到紧张处吕颐浩拍案而起,恨不得自己亲自皮甲上阵,大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气概,这让赵君欣喜不已,两人成了迅速成了忘年交。
对于赵君的封赏问题,吕颐浩当然是极力赞同,他看出了赵君有些不安,大笑着说:“子君老弟根本不用担心,官家一定会重赏与你。”
“哦,为什么?”赵君有些奇怪吕颐浩为什么这么肯定。
“这是朝廷的一个秘闻,老夫对你说了,你可不要乱说。”吕颐浩显得有些神秘。
“吕大人请放心,卑职一定守口如瓶。”赵君被吕颐浩神秘兮兮的样子勾引起来了。
“官家在金人南侵时候,曾经秘密遣使者前往金营,递交国书,此事由我经手,其中一段我记得很清楚,是这么写的:天网恢恢,将安之耶?是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一并彷徨,局天蹐地,而无所容厝,此所以朝夕然,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己也。“
对于这段文言文,赵君只听懂了个大概,不过也明白了这是赵构向金人在祈求对方饶命啊,让对方大发慈悲,不要再追赶自己了。
堂堂大宋的皇帝竟然低声下气的到这地步,简直是丢天下人的脸!难怪是一份密诏不让人知道。
其实,吕颐浩没有把国书后面的文字告诉赵君,或许是他也感到太丢人了吧。大意是赵构为了活命竟然愿意削去旧号,不做大宋的皇帝,而让金国皇帝前来册封,大宋作为金国的番属国。
结果呢,赵构如此屈膝卑躬,换来的确是金人南侵,自己逼到海上避难,才幸得一命。
那这结果就呼之欲出了,赵君消灭了南侵的完颜宗弼部队,对于赵构来说是狠狠出了一口恶气,对他的封赏自然也不会吝惜。
只不过为什么李纲不给我说这件事?他作为宰相,自然清楚的很!
这个李纲……哎…….赵君不知道说什么好。
从吕颐浩府上出来,赵君的心情莫名变好。看来前两天自己有些悲观,如李纲吕颐浩二人所说,估计也是十拿九稳之事。那么自己还有没有必要见邵成章?
邵成章肯定还是要见的,于公于私自己的都要见见,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是自己的眼线,那么好多信息就能很快传到扬州。于是,他决定想办法见到邵成章。
自从上次苗刘之乱时候,赵君和邵成章里应外合攻破了皇城宫门,趁着那两天宫内比较混乱,赵君就和邵成章私下达成了相见的方式。
孙二狗上次来杭州专门买了一处小院,作为谍情司在杭州一个秘密据点,也是和邵成章联系的地方,隔几天邵成章就会派自己的心腹小太监来此地,得来一些宫里的信息。既然赵君亲自来了杭州,那么邵成章肯定会主动联系。
于是赵君让熊小山去通知王瑞,自己骑马来到杭州城东一条偏僻的小巷深处一座幽静的院子。等赵君进了院子的时候,王瑞已经在这里恭候,他身边还站着一位相貌平平的中年男人,经介绍才知道是谍情司在杭州据点的负责人叫朱怀。
王瑞已经知道赵君的来意,等把他迎进了中院的大堂,就告诉他今天早上曾经来了一位太监,留下了一封书信匆匆离去。王瑞说完就把书信递了过来。
赵君很仔细的拆开封口,拿出信纸上只写着一个字,等。
有了邵成章的回信,赵君顿时放下心来。又让人把送给邵成章以及太后的礼物带到这里,找个机会送出去。晚上回到府上见到了欧阳澈两人。
赵君问起他们筹办报社的事情,欧阳澈倒是显得兴奋,他说已经联络了几个志同道合之人,下一步就是寻找合适地地方,购买印刷设备,赵君笑着说这些事情你尽管去找王瑞,他会大力支持。
欧阳澈见过王瑞几次,虽然并不十分清楚王瑞的身份,但是他知道这个张的漂亮的年轻男人绝对是赵君身边的亲信,而且也是个神通广大之人,有了他的帮助,那么开办报社自然事倍功半。
“赵公子,有个士林聚会,你可否能参加?”欧阳澈突然问道。
“怎么?”赵君有些诧异,自己不喜欢抛头露面,欧阳澈是知道的,但是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个事情?
“是这样,参加这次聚会都是杭州城有名的士子,包括准备参加办报之人,所谈论的也是当今朝廷大事,我请你从侧面了解一些这些人的本事,是否合格。”欧阳澈解释道。
当初在扬州办报的时候,人都是欧阳澈找的,也没说让自己把关,今天又是唱的那处戏?
赵君心里有些疑惑。不过既然欧阳澈找了一个这么堂而皇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