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底下掌声雷动。
拱手行礼,道:“张九龄,多谢诸位厚爱。”
大楠跟着一块儿行礼,也向大家道了谢。
毕竟都是打小学的,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像师父一样,站在自个儿想站的位置上,如今也算是年少有为,不负年华,如何能不感慨万分呢。
九龄是师哥,学的长些,年纪也大些。虽然平日爱闹啊,但这要紧的时候可比任何人都正儿八经的。
同着九龙一块儿时,向来都是九龄率先开口说着领个头儿。
“蒙恩师教诲,承诸位不弃,今得已开坛授教,全敬诸君一力相捧;必,不辱师门,不负众望,多谢!”
“好——”
底下掌声雷动,一阵欢呼雀跃。
都是一群好学爱学的少年郎,彼此都是最懂彼此的,三两句话就能说进心坎儿里,戳中心口儿来,引起共鸣。
谢也谢过,这就该开场了。
两人挽袖一鞠躬,这便开始了。开场是最要紧的,自然不能一上来就同人家说那些个儿大道理让人听着,一副老夫子的做派谁能听进去。
自然是先说笑两句,让人乐呵乐呵了。
九龄笑道:“从前我们哥俩也少来并州,就算来了也是跟着师父一块儿说两句,没当过前锋将这么领着人来,还得和您各位再做个交代才是。”
“这说的正是。”大楠一笑,更像个十几岁的少年郎,白皙中透着两分傻气。一拱手,道:“有认识也有不认识的,都该和各位再正经报一回门儿。”
“我叫张九龄。”
“我叫王九龙。”
底下又是一阵掌声。这倒不是瞎捧,看看人家这口条儿,还有人家实打实的才华能力,都是个顶个儿的好。人品也没话说,这说了半天,都让人挑不出错儿来。
“好——”
“认识认识——”
“知道着呢——”
公子们的年岁都差不多,说起话来自然也放松一些,没怎么拘着。三两个带个头这么一附和,底下这就热络了起来。
“多谢多谢。”九龄笑着,赶忙拱手连道了几声谢,才说笑起来:“还真有这么些个记得小生啊,多谢各位捧了。”
这世间何止万物,有些人是人,有些人看起来是人,有些人不知道是不是人。
这鲜果儿盘里总是会有那么几颗苍蝇屎。
您听…
“我还认识云长弓呢!”
“就那个没摔死的…”
对不住,污了您的耳朵。
德云书院的少爷们十几年来情比金坚,不说这师门有如何成就,单这份儿兄弟情义都是断断放不下来的。
大楠原本带笑眉眼霎时就僵住了,再一看,脸色都变了。
原本是个亲和风趣的小郎官儿,这一瞧,顿时让人有些害怕起来。
“去!”九龄当即接住了话茬,堵住了那人本要接着往下说的话头儿。
佯装玩笑:“这哥哥就是爱说笑啊,烦人了啊。突然有些不喜欢并州的听学了啊…”
一句话打个马哈哈也就过去了,底下众人一下就哄堂大笑起来,大伙都被逗乐了,一个劲儿给九龄竖起大拇指。
大楠这头脸色才稍微好了些。
别过脸去,有意无意地咬了咬唇,像玩儿似得;这桌案后的桌布被他攥出了横纹儿来。
九龄收了笑,正儿八经地讲了起来。
大楠一旁帮着,虽然有些气恼未过但仍旧十分用心专注。
众人听得十分入神,也没人注意到九龄言语笑谈里时不时给大楠的一个眼神儿。
——————————————
冲动,害人不浅。
一季春来(一百二十六)
并州的事儿刚传回京没多久,院里的先生们都赞誉了几句张九龄和王九龙。
记得当时去榕城,先生们去那是欺负晚辈了,孩子们去又怕遇上那些挑事儿的,年纪轻轻点火就着了。几番思虑下,先生就让堂主领着七堂的孩子们去了,最后果然不负众望。
这一回的事儿,分明就是故意挑事儿的,说那些个不中听的话来气人,这又是在台上实在半分脾气不能发作。
这样的事儿啊,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心智了,尤其这孩子们都年轻,一个个儿的都在这最是气盛易怒的年纪,一点差错都会让人抓着不放。
张九龄的临危不乱和王九龙的冷静自持都让先生们赞不绝口;原本就担心着,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好在没事儿了。
孩子们,当真是长大了。
笑闹自个儿都老了的同时,大先生在书房呆了大半天,手指在桌面儿上敲了又敲来来回回好几圈了。
他的孩子哪里能随随便便让人给欺负了,孩子们可不能横,他会保护他们的。
最终敲定结果时,叫来了堂院里的几个先生,说了几句话,安排下些事儿。
今年是德云书院二十年院庆,趁着这个机会少爷们也都该多出去走走了,稳重都是从历练中来的。
咱们少爷也是能独当一面了,身边有师长引路,有兄弟扶持,再多几年就能担起重任了。
如今也是好的,但毕竟少年心性,不如他父亲一般历经沧桑,阅尽千帆。
打铁磨刃,都是疼的。
少爷也勤奋,为了父亲,为了书院,为了自己的那份儿初心。
除了,陶阳。
今儿忙得晚些,回去也是赶得很,到家得时辰一准儿过了饭点儿了;索性就留在书院里和师兄弟几个一块儿在饭堂吃了晚饭。
没有长辈在,什么食不言寝不语的,书上读读就成。
几个人正是说笑的时候,史爱东史先生穿着一身深蓝褂子,端着几本书坐在了一旁,学子们纷纷挪了位置,向先生行礼问好,礼毕这才坐下规规矩矩吃饭。
少爷一瞧,好笑地摇了摇头。
史先生正坐在少爷边上,挽起袖口的动作中,笑着调侃了两句:“大林今儿难得在书院吃啊。”
周围一阵哄笑。
那谁不知道咱们少爷把陶阳看成命根子似得,恨不得天天拴在裤腰带上,但凡在一块儿必定挽手十指相扣的,哪里会在家外头吃东西。
臭小子打一顿就好了。
史先生是大先生的师哥,咱少爷都得规规矩矩地叫师伯,平日里都恭恭敬敬的,哪里敢放肆半分。
师伯是好脾气的人,但这家规可不能忘,这长幼有序可半点儿不能错。
“师伯啊…”少爷笑了笑,看不明是不好意思还是无奈;拱拱手,道:“您就别打趣我了,这不是晚了吗。”
回去阿陶也不等我吃饭,一准儿洗好澡在被窝里裹暖了。
“行啦行啦。”史先生笑眯了眼;没事儿逗逗这些孩子们多好啊。
“也不是故意笑话你。”先生收了笑意,喝了口汤,随意道:“陶阳不是这两日要出门了吗,你还能在这吃饭,夸你勤奋呢。”
“哪儿啊…”少爷一笑,原本就想接一句先生过奖了。
他是德云书院未来的继承人,是郭家的大少爷,再怎么忙都是应该的,哪里承得先生赞许。
这话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