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85 章(1 / 1)

汉末孤峰 冬天里的瓜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周瑜见状,也不再劝,毕竟最后做决定的还是孙权。做为手下,也只能劝到适可而止。

过了片刻,孙权才又问道:“兄长认为此战会败?”

周瑜道:“这世上从无必败之战,也从无必胜之战。但是,主公应当知道,谋战之事,首在谋败,而不是谋胜……也就是先料败而后料胜。”

说到这里,周瑜觉得很累了,使劲地喘了几口气,才又开口说道:“若败,局势如何?”

孙权道:“请兄长教我。”

周瑜歇息了一会,才说道:“若败,最受创者……必是江东。因为……曹操势大,纵然战败,也不至于伤筋动骨,即使大败惨败,还可退入长安守着半壁江山。而刘备呢?

刘备是……胜则得利,败无受损,做的是稳赚不陪的生意!

因为,刘备的荆州并不与田峻接壤,若是胜了,他可以得到曹操相让的豫州,但若是战败,大不了得不到曹操所给的豫州,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损失。

而主公你呢?直缨田峻兵锋,恐无……退身之地!”

孙权闻言大骇道:“诚如是,兄长为何还要反对遣子为质以固同盟?”

“因为……遣子为质也固不了同盟!”周瑜道:“曹操也压根没说要遣一子予主公为质,既然,遣子为质也固不了同盟,还不如提前想好若是战败该如何打算!”

孙权问道:“兄长觉得该如何打算?”

周瑜瞪着孙权,一字一顿地说道:“投曹……还不如投田!”

孙权脸现怒气,愤然道:“何至如此!”

周瑜没有再与孙权争论,闭目沉思了片刻,才又缓缓说道:“若交战,不可尽调腹心之地的兵马。谨防重蹈曹操徐州之败的覆辙,否则若田峻用海船运兵击袭我军后方。则我军危矣。”

孙权点了点头,表示受教。

周瑜见孙权点头,才又叹了口气说道:“吾自知……命不久矣,很快……就要去见伯符兄长了。今日之言,算是最后为主公谋虑了,主公素有主见,不可拘于周某拙见。该如何做,自己细心思量便是。”

孙权点了点头,对周瑜道:“公瑾不要想得太多,安心养病,待病好之后,本将还要倚重公瑾相助。”

说罢,孙权便迈步往外走去。才走几步,后面又传来周瑜的声音:“主公……要防张昭,此人……恐有私心矣。”

孙权闻言,脚步停了一下,终究没有转身,而是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周瑜的病房。

是夜,周瑜病发,吐血而亡。

……

第489章 岸墙之固

周瑜病亡的消息传开之后,江东军民尽皆恸哭,人尽缟素,江东为之变色。

随后,孙权为周瑜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并将墓地也选在镇江,葬于孙策墓的后侧。

但是,在将周瑜安葬了之后,孙权终究还是没有接受周瑜最后的建议,还是派出次子孙虑去许昌为质。

……

在曹操要求孙权派人入朝为质的同时,也派人到了江陵,要求刘备也派儿子入朝为官,刘备用诸葛亮之计,让儿子装病,然后对使者说,等小儿病好之后便送去许昌,一个“拖”字诀,便将这事给应付过去了。

……

到十月份时,战争准备都已经做为了,刘备亲率十万大军进入汝南郡,兵锋直指徐州的下邳。孙权十五万大军进入丹徒,兵锋指向徐州的广陵。

而曹操呢,曹操出兵最多,一共出动了四十万大军用于进攻,其中曹仁率十万大军进攻济南,曹操亲率三十万大军进攻黎阳,田峻也亲抵黎阳督战。

为什么每次都是黎阳?

两个原因,其一,黄河的渡河问题,汉朝时黄河还没有改道,在这一段古黄河中,最适合大部队渡河的地方就四个,分别是:孟津、小平津、延津、白马津。其中孟津和小平津分别在洛阳北面,渡河之后可到河内郡(今河南焦作市),但是,河内郡的北面和东北都是太行山余脉,受太行山余脉的影响,从河内郡进入冀州腹地都得经过黎阳。

另外,延津和白马津,不仅离黎阳较近,而且水流较缓,水也不是很深,用竹篙撑着木筏子就可以输送大量军队过河。

其二,黎阳只要过了黄河就是兖州腹心之地的陈留,而田峻也在黎阳屯集了十五万人马。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曹操不敢不管黎阳!

你曹操敢将重兵用去攻打别的地方而置黎阳不管吗?你要敢这样做,田峻就敢乘你官渡守军不足而直接进攻官渡,进而攻入陈留,威逼许昌。

所以,不论是原本历史上的袁曹之战还是现在的田曹之战,黎阳一直都是绕不开的一道坎。

对曹操来说,在黎阳和官渡防线上,就两种选择:守或攻,守则屯重兵于官渡,攻则挥军死磕黎阳城!

……

攻打黎阳的第一步就是渡河抢滩。

田峻在延津和白马津的渡口都有守军。而且,自从上次被曹性“击败”张合成功杀到黎阳城下之后,田峻已经加强了延津和白马渡的防御——田峻在白马渡和延津都建了……岸墙!

通常,在黄河边是不建岸墙的,为什么呢?

原因有两个:

其一,地质太软,岸墙易倒。

其二,黄河水位变化很大,两岸经常被河水扫荡浸蚀,建了岸墙很快就可能被水冲倒荡平。

那么,田峻又为什么能在岸边建起岸墙呢?

因为田峻是穿越者啊,而且,田峻财大气粗。

首先,田峻的这道岸墙的“地基”,是仿照造船的“整体龙骨”模式做起来的,也就是说,岸墙的墙基,是用铸铁将巨木榫接成一个巨大的“底座”,这条底座有几百米长,二十米宽。

然后,将这条底座埋在坑里,再在这条底座上面建砖墙。这样一来,也就解决了地质太软墙易倒的问题。

这样就行了吗?当然不行。

什么不行?砖不行!

古代的砖,与后世的砖是不一样的,哪里不一样?硬度不一样,被水长时间浸蚀后容易变软而粉碎,从而导至城墙倒踏。

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为……古代用木柴烧窑,使得窑温度没有现在这么的高所以砖的质量也不高颜色也不一样。而来自后世的田峻,早在辽东时就已经开始用煤取暖,现在将烧砖用的木柴换成煤,自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至于煤炭,学过地理的人,只要学的不是假地理,都会知道后世的鹤壁市是煤城,有句话叫做……“鹤壁蒸蒸日上,乌金滚滚汪洋”,说是就是黎阳(今鹤壁市)煤炭资源非常丰富。

田峻让人取鹤壁之煤,用后世的烧砖之法,将砖土烧结成红砖,这样的砖较之古代的只烧得半结状态的青砖,要轻很多,也要硬很多,用这种砖叠垒而成的墙,完全不必担心被河水扫荡浸蚀。

有了宽大的整体地基,又有了后世的那种被完全烧结的红砖,要在黄河岸也建一道城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