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少,使得大量百姓因避难而来到了荆州,这些前来避难的人,几乎占了荆州人口的一半。
但是,这些避难的人,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统计和安置,现在基本上都还是黑户口。所以,将军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编户齐民”,把人口弄清楚,再把人口安置好。这是治理民政的第一步,试问,连人口都没“编户”,又怎么谈得上治民呢?”
刘备点了点头,表示“严重支持”!
接下来,诸葛亮又道:“在完成了将军控制的宛城及宛城以西各县之后,将军就可以逼迫刘景升了。”
刘备问道:“孔明有何妙策逼迫刘镇南?”
诸葛亮道:“其实很简单,将军现在不差钱,直接宣布免税,不仅宣布对将军控制的地区免税,还要直接“越权”宣布对整个南阳郡免税。”
刘备道:“这合适吗?本将并非南阳太守。”
“这有何妨?”诸葛亮道:“宛城乃是南阳郡的治所,将军居宛城,虽无太守之名,却有太守之实,既然刘景升不给将军太守印授,那咱们就自己弄一个好了。反正这天下,自制印授者已经多得数不清了,再多一个南阳太守的印授,又有何妨?”
徐庶在旁边,也开口劝道:“主公干的是免税的大事,此令一出,谁不高兴?不论是士族或百姓,都会支持主公免税的决定,毕竟,没有人会跟自己的钱粮过不去,除非那人是傻子。有了百姓的支持。将军就是真正的南阳太守了。至于刘景升,他同不同意又有什么关系呢?”
刘备强忍着心中的快意,装出一副很为难的样子道:“不妥不妥,这样一来,恐怕刘镇南就要与我彻底翻脸了。这实在不是本将所愿看到的就情啊!本将这心中,实在是过意不去啊!”
说罢,刘备眼巴巴地看着诸葛亮和徐庶,那意思,分明是希望诸葛亮能为“以客欺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正当”理由,以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
徐庶见状,开口说道:“义有大小之分,兄弟之义为小义,国家之义为大义。今刘景升虽对主公有恩,但其才能不足以为天下拔乱反正。主公以救汉室江山为己任,又岂可拘泥于“兄弟小义”而舍弃“国家大义”,这个借口……呃,这个理由,足够充分吧?”
“这个……这个理由是很充分。”刘备道:“可还是难免让“不明真相”的人所诟病啊。能不能有更好的法子?”
诸葛亮道:“可用矫诏,假称天子密旨。”
“天子密旨?”刘备心中一动,对诸葛亮道:“本将在许昌时,曾得到天子衣带血诏一副,若用衣带血诏为辅,再伪造一副南阳……不,一副荆州牧的圣旨,则名正言顺矣。只是……”
说到这里,刘备又故做不忍道:“只是衣带诏若是被本将泄露出来,许昌城中的董承等人就麻烦了,恐怕连天子,也会很麻烦。若让世人知道本将为夺荆州而公然泄密,更会诟病本将的不忠不义。”
“主公仁义!不过,请主公听我一言。”诸葛亮道:“董承等人,乃无谋之辈,又岂是曹操对手?董承等人欲行蚍蜉撼大树之事,本就难逃败亡一途。主公暗中泄密,并非背叛,最多也只能算是废物利用而已。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如此良机,切莫错失。”
徐庶也跟着劝道:“行大事者,在小节上岂能样样顾岂?我们只要让董承等人抢先发动,让天下能都知道有衣带诏之事,然后,主公再假借天子血诏而取南阳郡乃至荆州,都名正言顺矣。”
刘备还是有些犹豫。觉得还需要更多一些理由来自圆其说。
诸葛亮见状,满脸疑重地问道:“主公可知今日之险么?”
第340章 漏屋连夜雨,惊现司马懿
对于徐晃的“人格担保”,文丑是相信的,但辛评身为谋士,就要谨慎很多。因此,早在黎阳的时候,辛评就派出了不少哨探,严密关注小孟津浮桥的修复情况,并要求每天用快马汇报一次 在文丑带着军队进入朝歌城的第二天,哨探来报:“徐晃将军调集数百民夫,正在加紧修复小平津渡上的浮桥,按进度,估计今天晚上就可完工。” “徐晃将军果然是言出必践的信人啊!” 文丑闻言,立即为徐晃将军点赞。 辛评也是都大感放心,对文丑道:“从小平津到朝歌有四百多里路程,如果用粮队运粮,这少说也得六天,而我们现在只有四天的粮草了。所以,我们得用骑兵去接,用战马去驮粮,三天可回。” 其实不用辛评说,文丑也会这么做,两人想法相同。 于是,文丑派了一名叫杨岱的校尉,带着两千骑兵,一人三马前去小平津运粮。 按文丑的想法是:一人三马,一天可到小平津关。然后,一匹马供骑兵骑乘,另外两匹马用来驮粮,两天便可将第一批粮草运回朝歌。 这样算起来,待第一批粮草到达朝歌时,文丑手上至少还有一天粮草,完全可以接得上。 …… 不过,杨岱出发之后的第二天,便派信使给文丑带来了不好的消息:“那些抢修浮桥的民夫,因为被徐晃将军逼得太急,在某些人的恶意挑拔下,造反了! ——小平津度的浮桥被烧了个干干净净!” 文丑和辛评大惊,问道:“何人挑动民夫造反烧桥?” 那信使道:“据徐晃将军说……是田狐狸的黑冰阁的人。” “此话当真?”辛评惊问道:“几个黑冰阁细作而已,又如何能在徐晃将军的眼皮底下,策动民夫把浮桥烧得干干净净?” 信使道:“这个……属下也不知道啊,属下只听说那些民夫杀掉了督造的士兵,烧了桥后躲进了北邙山中。” 辛评眼神一眯,问道:“何不用渡船先运一批粮草过来应急?” “杨岱将军也是这样问徐晃将军的。”信使道:“但徐晃将军回复说,可从孟津渡过黄河,最多也就耽误一天时间。运粮队已经绕道去孟津渡了。” 辛评大怒道:“杨岱,杨岱他是猪吗?为何不立即向徐晃提要求?” “杨将军有这样做了啊。”那信使回答道:“杨将军得到徐将军回复后,立即让人架着小渔船去对面找徐将军了,可是,我们派过去的人没有见到徐将军本人,只见到其手下一名军侯,那军侯说,徐晃将军带人去北邙山抓造反的民夫去了,他一个小小曲军侯,不敢擅自做主,只能奉命行事。” 辛评无奈,只好让信使赶回通知杨岱,让杨岱接到粮草后,立即快马送来朝歌。 信使走了之后,辛评有些局促不安,在自己的营帐中想了半天。突然想起一事,心中着急,赶紧又跑到文丑的营帐中,问文丑道:“最近可有主公来信?” 文丑道:“说来也是奇怪,在之前,每三天就会有主公从长安发来的信报,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