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得风生水起,在檀石槐称霸草原的过程中,为檀石槐出了很多狠辣的妙计,深得檀石槐倚重。 之前在卢龙道一战中,为檀石槐出谋“引蛇出洞”和“上屋抽梯”之计的,就是这个这个汉奸吴斐! 当时那个“引蛇出洞”和“上屋抽梯”之计,不可谓不狠辣,若不是田峻知道原本历史上曹操征乌桓的战略,还真有可能中了吴斐的圈套。 在檀石槐被杀之后,吴斐侥幸逃得一命,投奔了和连。但没得到和连的重用,便暗中投靠了素利,成了素利安排在和连身边的重要棋子。 和连在战场上被“流矢”射杀,便是吴斐的杰作。 在暗中射杀了和连之后,吴斐又策动了很多部落投效素利,使素利势力大涨,从此将吴斐倚为心腹,顺便的,也将吴斐的母亲纳为了侍妾。 素利进攻柳城所用的精良攻城器械,也都是在吴斐的指导下做出来的。 …… 夏育在柳城,已经守了十天了,一万守军打得只剩下六千多人,而且,在敌人的昼夜不停的进攻下,这六千汉军,已经是精疲力尽的疲兵! 柳城,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 “弟兄们,再坚持一下,最迟在明天,破虏将军就会到来!” 年近花甲的夏育一边挥刀杀敌,一边大声呼喊。 虽然,这句话已经说过很多次了; 虽然,现在早就是“明天的明天”了。 但汉军将士们只要听到“破虏将军”四个字,依旧会用“汉军威武”这四个字来高声回应! 每次提起破虏将军,汉军们都士气大振,仿佛浑身又充满了力气。 可是,鲜卑人实在太多了,涌上城头的鲜卑人越来越多…… 夏育突然一个趔趄向后倒去,腿上中了一刀,深可见骨! 夏育旁边的苏勇长枪一摆,为夏育挡下了紧随而来的两把弯刀,挡在了夏育之前。 看到城头越来越多的鲜卑人,被亲兵扶上城门楼上的夏育心急如焚。 强忍着腿上传来的剧痛,夏育扶着城门楼的柱子站好,手塔凉棚,展眼往南边的卢龙道看去…… 那里,可能是田峻到来的方向! 突然!! 夏育看到了一丝异常! 随即,夏育高兴地大叫起来:“援军到了,破虏将军到了!” 身边的亲卫也发现了异常,都跟着大叫起来。 接着,所有的汉军将士都高声大叫起来: “援军到了,破虏将军到了!” “援军到了,破虏将军到了!” …… 虽然,厮杀中的将士们没有时间去确认田峻是否到了。 虽然,这依旧可能只是老太守鼓舞士气的手段。 但是,这仍然是反攻的号角!!! …… 城上的鲜卑人,很快又被状若疯虎的汉军们赶下了城头。 城上的异样,也引起了素利的注意,素利也转头向南望去,但见一支上万人的骑兵出现在了自己的后营,如一把利刀般直向中军杀来! 素利大惊,自己人马虽多,但此时正在全力攻城,几万人马要仓促应敌,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素利只好下令收兵结阵,以防被汉军从中间凿穿把军阵搅乱。 ……
第64章 血洒墓地
田峻等人都没有骑马,一路步行往北邙山上深处走去。
沿路松涛声声,山风扑面,风景秀美,景色宜人……
不过,北邙山上,除了松涛之外,最大的风景便是……坟墓!
……
北邙山位于现今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
要说这北邙山上,最有名的莫过于墓葬,古今帝王将相葬于北邙山上者多如牛毛。
要说关于这北邙山的诗词,最多莫过于跟墓葬有关的诗,古往今来上千首诗不胜枚举。
……
民间有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从古至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苏杭都是人们休闲养老的宜居之地,说是天堂也不为过。
而民间还有一句俗语“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这句话的意思不外乎人活着的时候就在苏杭生活,逝去之后最好能葬在北邙,北邙是古人最青睐的埋骨地,没有之一。
有道是:“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考古学家们推算,北邙山陵墓群多达数十万座,可谓遍地是古墓,当地还有一句戏言——“跺一脚就惊动三皇五帝,刨一镐满是秦砖汉瓦”。
(呃,希望……希望不要因为看这本书而产生一群盗墓贼……文物很值钱,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啊门……)
为什么帝王将相们死后都想葬到北邙山呢?因为这里风水好!
《葬书》中关于风水这样写道:“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人在刚逝去时,被认为处于阴阳交界,这时产生的生气会遇到风会随风而散,遇到水会被停聚。有了山岗可阻风吹散,有了河流可聚拢而积。
而北邙一带,可谓是“北枕邙山南蹬洛水”,靠山面水,藏风聚气,这是陵墓的绝佳风水宝地。
山意味厚重,水意味灵动,山为阳,水为阴,邙山位于崤山支脉,黄河南岸,洛河、伊河汇入黄河的交界地带,既依山傍水又枕山蹬河,古人评洛阳为“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北邙山借洛阳地势,而成风水宝地。
邙山为秦岭余脉,秦岭为昆仑余脉,昆仑自古被认为是中国龙脉的发源地,因此邙山也认为是在龙脉上……
(嗯嗯,扯远了……差点把某其东西跟“蛋蛋”扯断……)
……
在王双的带领下,田峻他们很快来到了段颎的墓地。
让田峻诧异的是,此时的段颎墓地,竟然有数人正在祭拜,为首一条壮汉,大约三十五岁左右,身高八尺,膀大腰圆,眼神锐利,一看就是身经百战的沙场战将。
看到田峻等人来到墓地,为首的壮汉抬起头来,诧异地打量了田峻一番道:“来者莫非是田将军?”
田峻一愣,问道:“这位兄长,又是如何认得本将?”
“兄长?”
壮汉笑道:“若真要论资排辈,田将军恐怕不能叫我兄长,本将姓段名煨,乃此间墓主的族弟,小时候也是在军中见过你的,依稀记得你的模样。”
“段煨?”
原来董卓手下大将段煨就是段颎的堂弟!
在原本的历史上,段煨此人,虽是董卓帐下大将,却能善待百姓,在屯兵华阴期间,勤修农田水利,不掳掠百姓,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后来献帝东归,当刘协车驾进至华阴时,段煨以隆重的礼仪迎献帝住在他的军营,对献帝和百官非常尊重。
曹操定都许昌之后,派段煨前往讨伐李傕。段颎攻破黄白城,击杀李傕,夷其三族。被封为镇远将军、闅乡亭侯、北地太守,累迁大鸿胪、金光禄大夫。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段煨寿终正寝。
也就是说,段颎是董卓手下中唯一一位得以善终的大将。
……
“原来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