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2 章(1 / 1)

三国袁耀传 杰克乐福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4个月前

袁谭那个性,才会叫郭图如此吧!

心里感叹了一阵,袁耀继续看起来甘宁与许攸共同起草的来的报信。

战场上的情况甘宁描述的很详细,战略上的过程呢,则有许攸解释。

是以袁耀虽然不在邺城,整个经过也算知道的比较清楚了。

郭图,袁谭阵亡。

张南,焦触来降。

袁熙被俘。

到的最后,许攸也在信中提了提田丰在此过程中的“作用”,而对如何处置这田丰,也是要求袁耀的决断。

袁耀终于算是有些明白当年那袁绍为何要杀这田丰了。

他算是看出来了,这田丰有一个特点,就是把自己的名声看的太重!

以前是往往不顾及君主的脸面,这也就罢了。这会竟然是不顾天下百姓的安危,要把袁谭给引入邺城,只为能报其那什么救命之恩?

看来当初袁绍是早看出这田丰的臭毛病,这才不惜痛下杀手。

咱们都误会本初兄了啊!

而到的这份上,袁耀也当真不想再给那田丰机会了。

这老家伙都是死过一回的人物,却还冥顽不灵,即是如此,也无留下的必要了。

只怕许攸也是有这心思,却摸不准自己到底对田丰是何态度,这才来求的指令。

袁耀当即就是大笔一挥,直接又叛了这田丰死刑,只是还念其有身份,这才给其留个全尸。

至此,河北袁绍势力大结局终究定下了。

赵王袁绍与长子袁谭相继自杀而亡,二子袁熙被俘,袁耀也不管他降不降的,直送去了继承了袁绍爵位的袁尚处。

几个重要谋臣,未参合夺嫡之争的许攸身居高位,成了河北世家的领头人。

逄纪投诚有功,亦加官进爵。

沮授康概赴死,审配苟且偷生,田丰被袁耀下令处死。

郭图战死沙场,辛评不知所踪。

可谓是各自有各自的结局,也是各自做的选择。

北方最大的诸侯,终于彻底覆灭了!

以后这赵王,只能是个闲散王爷,日后命运,皆在袁耀一念之间。

放下了田丰,袁耀整理了激动心情,把视线重现放在了极北之地。

乌桓人虽然遭受了一场重击,却未动摇其根本。

那柳城还离着自己远着呢,乌桓人有的是纵深,能与自己慢慢耗起。

实不可放松啊!

当下,又是与田畴,鲜于辅,阎柔议起北伐一事。

时已秋季,袁耀北伐那乌桓,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还是那迢迢千里之路。

袁耀本是打算出滨海道,过碣石以进攻柳城。然此路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

是以这会,袁耀得寻个他路来。

却听那袁耀当先说道:“今北伐那乌桓,滨海道泥泞难行,吾欲寻的一条畅通之路,诸位可有所见?”

田畴当即就道:“回殿下,吾倒是知晓一条路。”

“却说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

说起这建武的年号,中原皇帝用的还真叫不少。

像是日后的西燕帝慕容忠,南齐皇帝萧鸾,东晋元帝司马睿,乃至那西晋惠帝司马衷都用过建武的年号。

不过这会说的,那指的只有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

这么说起来,那还当真要有两百年了!

这个两百年前就逐渐废弃的道路,还能走么?

当下就有些迟疑的说道:“百年弃路,还可走呼?”

却见那田畴狠狠点头应道:“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必懈弛无备。”

“殿下若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可不战而禽也!”

卢龙就是卢龙塞。

位于徐无山麓的最东面,坐落于两山之间。左侧是梅山,右侧是云山,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

出了卢龙塞,那可当真是出了昔日大汉边境,真杀的乌桓本家去了。

袁耀心知此非小事,事关重大,不敢有丝毫大意。

也不怕那田畴是否有想法,直又看向了新来的鲜于辅与阎柔。

要说地形,三人中怕还是那阎柔最为熟悉。

此人年少时曾被乌丸、鲜卑俘虏,后来却得到他们的信任,对这些异族人那是熟知的不得了。

此回被鲜于辅劝说来相助袁耀,虽也是第一次见得,却见其年纪不大却异常沉稳,心中直是感叹这大陈太子果真不是徒有虚名。

又见其把视线看向自己,当即就道:“子泰兄说的不错,若是能走此路线,那乌桓定难料得。”

“只是兵贵神速,一定要抓紧时间才可。若是被那乌桓所觉,必是危险。”

袁耀听得点了点头,猛然言道:“既然诸位都觉此事可为,那就依此路而行!”

“定要袭破乌桓,永绝了北地之患!”

言语中那强大的自信感,是深深感染了田畴与鲜于辅等人。

若说本来这事只有八成的几率可成,那见了袁耀这般状态,众人都觉得此事必成矣!

纷纷起身称诺,皆是入了袁家,就再也想走了!

第571章 人人都有内讧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

卢龙塞外,当真就是这么一副情景。

就算是从后世穿越过来,以袁耀的见多识广,也很难想象这年头塞外的景象,更何况是没怎么见过塞外风景的太史慈。

周泰不在,作为中军的护卫大将,太史慈见得此景,也不禁是有些感叹道:“难怪这些乌桓人久久不得平,就以这般条件,都要惦记吾中原那肥硕的土地。”

袁耀听得点了点头,也是应道:“子义只说对了一半,那乌桓人年年行乱,一是因这环境之困,二也是因其民族之存。”

太史慈听得袁耀之言,当即就平气凝神,静心聆听。

跟着袁耀时间久了,太史慈早发现这殿下年纪不大,所言却常常犹如警世之言。

若是细细品去,可收获良多。

是以这会,那听得是格外认真。

却听那袁谭说道:“就算那塞外土地亦是肥沃,那乌桓人定也难治。”

“其民族兴盛,靠的便是游而牧之,劫而获之。在血色中争夺,在杀戮中兴起。”

“若是叫那异族人也学着吾民族春种秋收,定会失其民族之气节。”

“那乌桓,即不复在矣!”

袁耀这些话,也算是经过日后历史验证的。

的确在每个异族入了中原之后,那总是要被汉化的。

不过这番言论在当下听起来就有些新奇了,太史慈听得直是细细品味,边上的田畴更是惊为天人。

“殿下看的透彻啊!”

心中暗叹一句,更是看好这袁耀来了。

“以殿下这广阔透彻的心思,一旦登上帝位,怕是要再兴盛世啊!”

谁能想到,这田畴不过来的才一月不到,就能如此看好这袁耀了。

袁耀还不知道自己在田畴心中的地位是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