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06 章(1 / 1)

大唐:开局李世民流落荒岛 夜半蝉鸣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夫,完全没问题。”

顾炎武却摇摇头,说道:“我还想要提升一下自己的能力,还想要看一看这个大明天下,了解一下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

我认为科举以后肯定会向着这方面慢慢地延伸,大明需要的不再是苦读四书五经的学士,而是全才。”

陈良谟带着一些叹息地说道:“唉,既然你这般想,那就再等等也不是不可,你还很年轻,而且,趁着这个机会多去看看,游历大明山川,也可提升见识。

我期待你游历归来,进入御史台,惩处大明的贪、官、污、吏,保一方百姓之安危。”

顾炎武点点头。

而除此之外,江南四大才子,也开始积极研究现在的科举考试内容。

以前他们也参加过,可惜并未考取。

而如今,他们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大明的科举考试改变了。

他们不再去费尽心思理解四书五经,也不需要什么关系,只需要考取一个高分,然后通过面试便可。

凭借他们江南四大才子的名声,想来应该不难。

只要是能够进入官府,成为一个官员,进入朝堂,那是迟早的事情。

科举考试的改变,也算是间接改变了大明的整个官署制度。

因为更多的人才被慢慢地启用,在大浪淘沙之下,肯定会有一些有能力的官员被留下。

而不是以前那种,考取了功名,靠着人脉关系,以及东林党的这个身份,成为朝堂上的官员。

如今的朝堂,所谓的党争已经很少了。

东林党中的各个行省之间的争斗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朝堂之上的六部九卿已经开始自下而上形成了制度,他们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事情,那有什么心思去争斗。

而且,所为的各个行省之间的争斗彻底不存在的原因,也是因为朝堂之上,官员治理之地和他们出身之地交换了。

第三百六十七章 黄宗羲、我的理想国度

江枫从大明时代周刊上面看到了两个熟人。

之所以说是熟人。

是因为在很久很久之前,江枫在历史书上面见到过他们。

也从一些历史学家的口中,听到过他们。

作为明末清初时期最有名也是最负盛名的两个思、想家,、学家等等大家。

一个便是顾炎武,另外一人叫做黄宗羲。

顾炎武自是不必说。

黄宗羲可谓是当真一代大家,他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并且还提出了“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的想法。

可以说,这位的名声和顾炎武不相上下。

只是可惜,如此好的思想,却并没有被采纳。

他们想要建立的那种理想国,也并没有实现,反倒是眼看着大清主张中原之地。

再好的想法,在那个时代,完全就是一种空谈。

而现在,这两位因为大明时代周刊的影响,已经开始觉醒了自己的思想。

顾炎武和黄宗羲两人给大明时代周刊投稿,且都被采纳了。

一个写的是亳州御史台陈良谟整治亳州郡丞的事情,描写了过程,然后便是自己的想法。

对于这种想法,大明时代周刊的范景并没有裁剪,原原本本地刊登了上来。

江枫觉得顾炎武对于整治贪、官、污、吏的看法,就显得非常青。

不过也可以理解。

毕竟现在的顾炎武也才二十岁左右,看起来非常年少,带着一种青,那也无可厚非。

说什么天下无、奸,谈什么当官不为财也不为权,只为忠君报国、为大明天下云云。

听起来的确可靠,却没有接地气,忘记了人心。

真正的清官太少了。

如果当官不为财也不为权,只为忠君报国和大明天下,那这样的人要么是愚忠,读书读傻了。

要么就是真正的正人之君子。

然而在大明这样的环境之下,谁能够谈得上是正人君子?

顾炎武和黄宗羲要是正人君子的话,他们会想着在大明时代周刊上面发表着自己的言论吗?

夏侯淳不畏强权,死在了鞑奴的手中,也只能算是英勇无畏而不是正人君子。

因为正人君子首先是正、其次是人,然后是君子。

至于黄宗羲,报道的乃是李自成这些叛军的问题,朝廷的大军把李自成像是撵一条狗一样,从陕西追到了河南,又从河南追到了山西,然后转而去了襄阳,从江浙之地到了桂州。

看起来,好像是李自成跑得快。

其实明白人都可能看出来,这是朝廷并没有下大力气剿匪。

倘若卢象升真的率大军围追堵截,把李自成困死在徐州,也不是没有那个可能。

然而大明的官兵是怎么做的?

只是跟在了李自成的后面追着,真正的厮杀,也是在徐州一战以及扬州一战。

除此之外,大明的二曹大军和李自成就是那种你在前面随便霍霍,我在后面收尾就行了。

李自成不想走的时候,二曹的大军才会下狠手。

在大明时代周刊出现之后,也对李自成这些叛军进行了报道,今天攻占了那座城,明天那座都城又被二曹拿下。

一般的百姓觉得朝廷还是做了事儿的。

可是黄宗羲看得出来,朝廷似乎是有意而为之。

所以他写了一篇报道,在写完李自成在云南之地的现状之后,就加了自己对于叛军的理解。

大明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叛军,还是八大王。

其根本原因,一个是陕西之地的连年大旱,这算得上是天灾,是人不可抵抗的。

第二个原因便是人,陕西之地连年大旱,如何朝廷赈灾及时,并且能够公正,保障每一个人的生存,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而之所以出现了。

就是因为陕西之地当初的官府的那些官员无作为,他们不仅无作为,还把赈灾的钱财以及粮食都占为己有。

这便是人为因素。

除此之外,也是因为在叛军之中,有人有了野心,在野心地驱使之下,这些个八大王就直接愚弄百姓,揭竿而起。

如果大明能够早一些提出大明时代周刊,早一些废了东厂和锦衣卫,早一些建立御史台,早一些清除那些个贪、官、污、吏,也就不会出现陕西之乱,不会出现李自成这些叛军了。

黄宗羲的分析以及看法,其实也非常高,却也正是因为太高了,没有考虑全面。

贪墨之事,是不可能完全杜绝。

就像是顾炎武一样,觉得只要是监管得力,大明就不会出现贪墨之事。

可是如何能够做到监管得力?

他们两人也没有给出答案。

或许,他们正在找。

江枫觉得这两个人进入大明时代周刊,倒是很可以。

崇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