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高的收益。
关键是,有了粮食,他们就可以拥有更多的人。
李世民经过房玄龄的提醒,自然明白过来,本来他也知道高产神物的重要性。
这才让长孙无忌来全权处置。
因为,在这些大臣之中,也只有长孙无忌和他的利益相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毕竟长孙无忌算是外戚。
“陛下,臣以为,既然要遵从大唐律法,那此事就应该是第二等之大事。
国无法不可信,既然要有法度,此事应当为二等,修改律法,然后以大唐律法行事,也是重中之重。”
魏征看重的便是大唐律法,有了律法,也就相当于是有了一个游戏制度。
在这个制度之内,他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臣附议。”杜如晦上前说道,他在荒岛上,可是听到了江枫说的那么多的历史故事。
知道一个法度的重要性,更想要编撰出来像是永乐大典那样的传世书籍。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王圭却站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大唐如今百废待兴,大唐如果重法度,会不会适得其反?
百姓本就苦不堪言,如今最为关键的乃是休养生息,种植高产农物,让大唐百姓不在饿肚子,吃得饱,穿得暖,才是一等大事。
如今寒冬来临,不知道又有多少百姓,因为天寒地冻、居无定所、没有粮食而冻死或者是饿死。
安抚百姓,稳定民心,才是一等大事。”
见到王圭站出来了,崔家的人也站出来了,还有一些官员,也同样站出来。
不到一会儿,武将们也站出来了。
程咬金大声嚷嚷道:“陛下,臣觉得,我们可以招兵练兵,给臣三年的时间,必定灭了突厥!”
尉迟敬德也是跟着一起嚷嚷。
一下子,本来还有序的朝堂,变成了一个菜市场。
好好儿的一个五年谋划,变成了各自及谋利益的手段,各自都有说辞,却也都合理。
似乎,这一点儿,有一些行不通。
但是李二陛下是何人,他的心中,早已经有了一个不太成熟的成熟想法。
道理不辨不明。
他想要看一看,这个朝堂之上,有多少人,是可用之人。
第34章各家灯火为愁眠
“人之初,姓本善,姓相近,习相远。”
李承乾在李二陛下面前,清脆地背诵着在江枫那里学习到的三字经。
他发现,国师写出来的赋,好像比以前那些夫子写出来的赋,要好背多了。
现在不过是一天的时间,他就可以背下来好大一片。
李二陛下是微微瞪着眼,看着缓缓背下这么大一篇幅的赋的李承乾。
总有一些不敢相信。
这还是自己认识的那个儿子吗?
短短一天的时间啊!
还有。
这一片赋。
写的真好!
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他只是听李承乾背诵一遍之后,就差不多记住了不少。
“好,你做的不错。”
李二陛下难得地伸出手,摸了摸李承乾的头,算是一种鼓励。
因为,国师曾经说过,历史上那位李世民,并不是一个好父亲。
想到以后的那一段,李世民早已经决定,要做一个好父亲。
不能让自己的儿子们,重蹈自己的覆辙。
李承乾一愣。
这还是第一次。
父皇抚摸自己的头。
感觉,真的好温暖。
那一双大手,就像是一座大山一样。
坐在旁边的长孙皇后,也是有一些诧异。
这个场面,她不知道想象了多少次,希望自己的夫君,能够和一般的小家,能够对自己的孩子有一点儿温情。
以前,李世民经常南征北战,所以常年不在家。
后来大唐稳定天下,他才经常顾家,也就有了李承乾。
本以为,有了孩子之后,李世民能够成为一个好父亲,一个好夫君。
但是,在长孙皇后的心中,李二陛下更多的其实还是大唐,还是他的功业,他李家的江山社稷。
这还是第一次,他伸出手,摸自己的儿子。
李泰见到李世民如此,也立马说道:“父皇,父皇,青雀也可以背!”
“人之初。”
李泰背诵的竟然比李承乾还要多,简直就是天之骄子一般。
虽然,他不太喜欢背书。
但是李泰知道,只要是自己在父皇面前背书,父皇必然会赏赐他。
以前,父皇可是一直喜欢他背书来着。
今日,父皇是先问起了大哥,一下子,就让大哥抢了先。
心中多少还是有些羡慕,还有一些不满。
李世民也没有想到李泰竟然背的比李承乾还要多,后面还有那么一大段。
他还以为,就李承乾背诵的这么多呢。
李承乾听到李泰背的比自己还多,神色顿时失落不已,他已经很努力很努力了。
其实,他自己也希望能够在父皇面前背书,得到父皇的夸奖。
然而,每一次父皇都觉得他应该做得更好,还要指出他背诵的错误,还要让他自己来理解自己背诵的内容的意思。
本来,这些赋就晦涩难懂。
在学堂上,他都是一知半解,那里知道其全意。
这也就让以前的李二陛下非常不满。
严肃的李二陛下,在李承乾那幼小的心灵里面,可是留下了不小的阴影。
两个人的关系,一点儿都不像是父子。
李世民也看出来了李承乾那明显失落的神情,心中诧异了一下。
突然,想到了以前的自己。
心中顿时懊悔不已。
自己,的确不是一个好父亲。
“哈哈哈,高明,青雀,你们做的非常不错。一天时间就能够背出来这么一篇赋,当真不愧是我的二u子!”
李世民竟然伸手直接抱着李承乾和李泰,然后说道:“今日,为父就好好赏你们!”
李承乾和李泰一愣,这还是第一次,父皇如此对他们。
两个人在玩儿的时候,都有一些小心翼翼,十分担心自己做的不好,让父皇生气。
李世民是越看,越不是滋味儿。
“小郎君之言,诚不欺我!”
长孙皇后在一旁,看到父子和睦的那场景,都已已经感动地流泪了。
谁说,最是无情帝王家?
二郎,还是十分喜爱自己的孩子的。
听到李二陛下的感概,长孙皇后为他更好衣之后,不解地问道:“二郎,何出此言?”
李二陛下拥着长孙皇后,感叹道:“当初在仙岛之上,国师就说过,朕会是一个千古一帝,却不是一个好父亲。
朕初始并不明白,难道,朕对高明、青雀还不好吗?给他们请最好的老师,让他们读书识字,希望他们将来可成大才,好守住这一份基业。
现在,朕已然明白,他们还比较小,朕好像从来没有给过他们作为父亲的关心爱护。”
长孙皇后心中是真的要感谢那位看起来,只有七岁的国师了。
如此之人,为大唐国师,当真是大唐的幸事!
以前,谁人敢在二郎面前说这些话?
“二郎,妾身,妾身真的想要好好感谢国师。此乃赤诚之心,妾身,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