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贫病交加(1 / 1)

无人知晓 在南方的毛豆 2652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第73章 贫病交加

  徐凤浩不好意思地嘿嘿笑了几声,对身边的一个女子道:“胡大妹子,这就是外地来寻亲的大嫂子带的孩子,你们先聊着,我去卫生所看看老婆孩子。唉,家里又没钱,去了卫生所也是白去,买不起药还不是白跑一趟?”

  胡素贞是个剪了一头利落短发的女子,她忙道:“徐大哥,我借你点钱吧。”

  徐凤浩连连摆手:“不用不用,你现在正忙着回城呢,回到温州,处处都要花钱,你的工资也不高,我哪能用你的钱。”说着,匆匆出了门。

  胡素贞这才回头打量王宇辰,和气地道:“孩子,你叫什么名字?你和你奶奶是从哪儿来的?”

  王宇辰自然又是一套事先编好的瞎话--什么自己一家以前住在温州,妈妈有两个远房的侄弟,姓徐。大名叫什么,自己年龄小,不知道。奶奶人有些迷糊,年纪大,忘记了。只知道徐氏兄弟10年以前响应国家号召到东北当了知青。

  妈妈后来跟着爸爸到了甬城,可是没想到,前年妈妈和爸爸因为一场车祸突然过世,只剩下自己和奶奶两人过日子。

  奶奶走投无路,决定带着自己到东北投奔两个远房亲戚徐氏兄弟。

  胡素贞哪里猜得到,眼前这个小萝卜头深情并茂的述说根本都是假的--连王宇辰眼角的泪花也是他偷偷掐了一下大腿根硬生生掐出来的。

  她不仅一阵阵感叹:“真是难为你们一老一小跑这样远的路来投亲了,要不是实在没有办法谁愿意从温州跑到这白山黑水来?”

  “嗯,在七台河的温州人差不多有六七百人吧,我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得,印象中有人姓徐,却不是两兄弟,也有可能分配时分开了,看来你们在温州,消息不太通畅。对了,你们来之前怎么也不写封信问一声儿?”

  王宇辰咬着手指喃喃道:“我奶奶不识字儿。”

  胡素贞一阵无语,的确,蒋阿婆这样年纪的老人,能读过几天扫盲班已经算是好的了。

  她拉起王宇辰的手道:“走吧,到阿姨家坐一坐。”

  胡素贞的房子就在徐家兄弟的隔壁,共用一堵墙,同样是茅草顶、砖墙上涂了一层薄薄的石灰,家里除了几件简单的松木家具,再没有别的值钱的财物,但胡素贞把房间内打扫得很干净,还剪了几个窗花贴在窗户上。

  胡素贞道:“我听徐凤浩说,你们想先住下来,再慢慢找亲戚,这法子好,要不然,你奶奶带着你一个小不点到处乱跑也不象样子。我这房间倒还宽敞,找邻居借张床搭在角落里,你们就先住下吧。”

  王宇辰乖巧地道了声谢谢:“胡阿姨,我奶奶会付钱的。”

  胡素贞是温州人,温州人最擅长做生意,并不觉得借房子给人住收钱有什么不好意思,她虽然在七台河当了十多年知青,这点观念却是没变。

  当下笑道:“行啊,到时候我和你奶奶谈谈价钱,放心,我不会狮子大开口,可也不能让自己吃亏不是。来,尝尝这土豆。”

  胡素贞扒开了厨房灶台里的余烬,从还微微发红的柴灰里扒拉出了几个烤熟的土豆,掂着手指呼呼吹着,塞给王宇辰一个。

  王宇辰剥开沾满柴灰的土豆皮,小小尝了一口,嫩黄的土豆带着糯软的香味,他眉花眼笑:“好吃,真好吃。这土豆也大。”

  的确,他手里的土豆比成人的拳头还大。

  胡素贞笑道:“这东北的黑土地啊,就是肥,插根树枝都长苗。我刚到这儿当知青时,天天下地种田,一天要挑一百担水呢。这东风公社一带的田,有不少就是我们知青开出来的。”

  她的语气中不无骄傲。

  王宇辰眼珠一转:“这儿既然这样好,阿姨为什么还要回温州呢?”

  胡素贞一怔,继而苦笑道:“这里再好,毕竟不是我的故乡,再说,这里的干部实在是不象话,没少干欺负人的事,我可不想象徐家兄弟那样受窝囊气--唉呀,我和你一个孩子说这些做什么,你又不懂。”

  王宇辰装出这个年龄孩子该有的样子,一口一口啃着烫得他呲牙咧嘴的烤土豆,混当没听懂胡素贞的话。

  晌晚时,徐凤浩陪着媳妇孩子回家了,旁边跟着蒋阿婆,徐凤浩没口子谢着蒋阿婆,脸上却带着隐隐一丝愁意。

  他把蒋阿婆送到胡素贞家,站在门口微微弯着腰:“老嫂子,等我一有钱,就还你垫的药费。”

  蒋阿婆叹了口气:“还钱的事,慢慢说,先把孩子的病看好,你多花点时间照顾照顾孩子和孩子他娘。”

  徐凤浩应了,这时,又一个汉子匆匆而来,远远嚷道:“哥,我听说孩子生病了?医生怎么说?”

  是徐凤德回来了。

  徐凤浩转头道:“回家再说吧。”

  两兄弟回到破败的家中,掩上门,不一会儿,里面隐隐传来徐凤浩媳妇的抽泣声。

  胡素贞听着隔壁传来的动静,一皱眉:“这是怎么了?是不是孩子的病很棘手?”

  蒋阿婆叹了口气:“还不是没钱闹的。医生给孩子检查后,说因为送卫生所太晚了,再加上长期营养不良,孩子的病很难治,最好是到七台河的大医院看看。”

  “可徐凤浩媳妇哪有去七台河大医院看病的钱,一路回家就一路哭,一路埋怨徐凤浩。我虽然垫钱给孩子配了点药,可也难去病根,这样子,总不是个办法。”

  胡素贞连连摇头,苦笑道:“这天下的病,说到底就一个病--穷病!没钱,真是太难了。对了,你就是蒋阿婆吧,我是胡素贞,也是温州人。”

  蒋阿婆笑道:“胡大妹子,可麻烦你了,没你热心相助,我们一老一小在这东风公社连个落脚地都没有。”

  胡素贞道:“不就借宿几天嘛,多大点事儿,走,我们去邻居家借张床,今晚就在我家睡下吧。”

  如今还没有进入冬季,不需要烧坑,暂时还能睡床,要是到了大雪连绵的冬天,就非睡热坑不可了。

  蒋阿婆塞给王宇辰一些钱,让他去买菜,自己和胡素贞去邻居家借床借被褥。

  等胡素贞和蒋阿婆把床抬回家时,惊讶地发现王宇辰居然买了一刀大肥肉和一只老母鸡来,她连声道:“哎呀,这也太费钱了。你们出门在外,处处都要花钱,可不能这样大手大脚啊。”

  蒋阿婆笑道:“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步难,全靠你们这样的好心人帮衬,我和孙子才能在东风公社安顿下来,安心找亲戚。一点吃的,算不了什么。这样吧,干脆把徐家兄弟也叫来,一起吃。”

  胡素贞在东北待了十多年,脾气也变得爽利起来,当下也不客套,抬脚就到隔壁叫徐家兄弟。

  不一会儿,徐凤浩、徐凤德带着一些蘑菇、木耳、大酱和一瓶酒而来,先谢过了蒋阿婆垫付药钱,就把吃食儿交给胡素贞,让她下厨整治。

  蒋阿婆问道:“徐家媳妇呢?”

  徐凤浩道:“在家看孩子呢。上桌吃饭可没她婆娘家的事儿。”

  正在厨房烧菜的胡素贞听见了,大声呸了一声:“你们这些山东的老爷们就是封建,讲究什么女人不上桌,吃饭得自己打碗饭蹲在厨房里吃。在我家里,可不准搞这一套!”

  “辰辰,去,帮我把徐家嫂子叫来。告诉她,就是不为她自己,也该为孩子多吃点好的,她吃得好了,奶水才足,娃娃身子骨才能快点好起来。”

  正往灶里塞柴禾的王宇辰应了声,小跑着到隔壁叫来了徐凤浩的媳妇,那媳妇刚哄着孩子睡下,坐在坑边抹眼泪。

  听了王宇辰带来的胡素贞的话,倒是听到了心里去,稍稍收拾了一下,用冷水毛巾抹去了泪痕,跟着王宇辰来到了胡素贞家。

  有徐凤浩媳妇搭手,菜很快就烧好了,一整个搪瓷脸盆里堆了小山尖一样的满满一盆红烧肉,一个陶罐里装着炖得满屋都是香气的老母鸡炖蘑菇,还有几个炒菜。

  虽然是在胡素贞家,但蒋阿婆年纪最大,这顿饭菜又是她掏的钱,所以众人一致让她坐了主桌,胡素贞在旁边作陪,徐凤浩、徐凤德两兄弟坐在下首,王宇辰和徐凤浩媳妇坐在一条长板凳上。

  徐浩凤给众人倒上了酒,连王宇辰的小碗里也滴了两滴意思一下,冲着蒋阿婆举起酒杯:“千里有缘来相会,来,干杯!”

  众人将酒一饮而尽,伸出筷子吃起肉来,也许是很长时间没有沾荤腥了,徐家兄弟一开始还有些局促,但几口肥滋滋的红烧肉下肚,吃得口滑,甩开帮子大嚼起来。

  王宇辰尝了几口母鸡,那生蛋鸡有些老,肉柴柴的,倒还是炖在鸡汤里的蘑菇好吃,那年头还没有人工养殖的蘑菇,蘑菇都是林子里野生的,一下场雨就冒出一片,采蘑菇的小姑娘并不仅仅是一首儿歌,而是真的。

  只不过林子里不少蘑菇有毒,年年都有人因为吃了毒蘑菇送医甚至丢了性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