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三堆火的疑点(1 / 1)

无人知晓 在南方的毛豆 2693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55章 三堆火的疑点

  陈名宪扶着差点昏倒在地的茅丽,说着连自己也不敢置信的话:

  “刚才那电话是杨庄车站的站长打来的,他说咱们的儿子陈利群在最危急关头,拉下了紧急制动闸,无数的人因他而得救。”

  “儿子自己脑袋受了点轻伤。他们在得知儿子的身份后,立刻给我打来长途电话--”

  茅丽用尽全身力气,死死掐着陈名宪的胳膊:“快,立刻买火车票。我要去兰考杨庄。”

  陈名宪和茅丽夫妻匆匆赶往兰考之时,在王宇辰家里,朱明和王建设两人也是垂泪相望。

  儿子王宇辰和蒋阿婆同时失踪,同样对他们是不可承受的打击。

  更为严重的是,王宇辰还和陈副区长儿子陈利群的失踪搅和在了一起。

  虽然朱明和王建设绝对不相信王宇辰拐带了陈利群,可自己儿子音讯皆无却是事实。

  一个6岁的孩子跟着一个时不时神智失常的老人,天知道两人在外面会闯出多大的祸事来。

  外公外婆也同样为王宇辰的失踪着急,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人脉四处打听,但也只知道,王宇辰和蒋阿婆去兰考县了--

  真是活见大头鬼了,这一老一小去兰考做什么?无论是王宇辰还是蒋阿婆婆,这一辈子就没出过浙东省啊。

  就在这时,一个邮递员骑着自行车匆匆闯入向阳院:“电报,朱明的电报。”

  朱明一怔,电报,谁会给自己发电报?这还是自己平生第一次接到电报。

  她顾不上擦一把满脸的泪迹,快步来到院子:“我就是朱明。”

  邮递员递给她一封电报单,让她签了字,骑上自行车飞快地离去了。

  朱明拆开电报单,只瞟了一眼,整个人就脱力地坐到了青石板地面上,电报上只有一句话:“平安,回家,辰辰。”

  陈名宪和茅丽并没能在第一时间赶到兰考杨庄,因为事故的原因,相关的火车班次全部停运。

  但茅丽通过电话和身在杨庄的儿子联系上了,当听到儿子的声音时,茅丽喜急而泣。

  她在电话里念叨了半天,才明白儿子陈利群之所以迟滞在杨庄没有回甬城,是因为正在接受相关调查--

  这是必然的,出了这样大的事故,肯定对上上下下都有一番全面的调查。

  当然,这对陈利群算是好事,因为他必然是这次事故中唯一的亮点。有关方面肯定会努力挖掘陈利群的种种闪光点,将他塑造成金灿灿的正面典型人物。

  王宇辰和蒋阿婆同样滞留在了杨庄,和他们一起滞留的还有许多旅客,当地正在组织车辆转运。

  与此同时,一架军用运输机缓缓降落在临近杨庄的一个军用机场,林千军带着几位同事匆匆跳下了飞机。

  他受命而来,部委领导昨晚紧急把他叫到了办公室,给他布置了前往杨庄调查的任务--有迹象表明,这起事故很可能是一起敌特破坏案件。

  林千军在飞机上匆匆翻阅了初步收集的材料,不仅眉头紧锁--

  当地的同志一边参与救援,一边开展了现场调查,虽然材料比较粗陋,但是很多目击者都提到了一个至关重要而又异常醒目的细节--当两列火车相撞前,有人在铁轨旁燃起了三堆大火。

  火?!难道这真是一起敌特故意破坏的铁路重大事故?!

  当林千军坐着车赶到杨庄车站时,救援工作已经接近了尾声。

  与另一个时空的杨庄事故相比,被王宇辰亲手改变的杨庄事故的伤亡人数轻了好几个数量级,所以救援进展也极快。

  当林千军站在杨庄的站台上时,倾覆车厢已经被拖走,扭曲的铁轨也得到了更换,一列火车正在缓缓出站。

  但是,虽然事故现场已经因为救援和抢工恢复通车而面目全非,但林千军在当地同志的陪同下,依然找到了蛛丝马迹。

  林千军和部委的同事、当地的同志一行十余人,踩着积雪沿着铁轨走着,带路的当地同志突然站住了脚:“瞧,这就是三个火堆的位置。”

  林千军蹲下身,打量着地面上的残骸,那是一堆燃烧过后的灰烬,依稀还能看出灰烬中树枝的形状。

  林千军左右看了看,抬手指了指旁边的小树林:“引火用的树枝应该是从那儿弄来的。我估计浇了汽油等添加物,要不然,就凭这些湿树枝,根本点不起火车上旅客看到的那样剧烈燃烧的火堆。”

  当地的同志大声道:“我就说了,一定是敌特搞破坏。他们这是想用火破坏铁轨,造成火车出轨。”

  林千军没有搭腔,他仔细打量着铁轨旁的三堆火留下的灰烬的位置,轻轻摇了摇头:

  “不像。就凭这三堆火,根本没办法对铁轨造成任何影响,想要破坏铁轨除非用炸药炸,甚至往铁轨上摆几块大石头,破坏性也比这几堆火要强。”

  侦察现场的都是多年的老刑侦人员,对林千军的分析,众人默默点头,就连刚才那位“敌特论”的当地同志也不再争辩。

  林千军一指旁边的丛林:“我们到那儿找找看。”

  一行人深一脚浅一脚进入丛林,很快就找到了新的线索,“这儿有人夜宿过的痕迹。”

  林千军蹲在一颗稍大的树下,夜宿的痕迹很明显--树下的积雪被清理过了,潮湿的地面上垫了几块砖石,甚至旁边还有人小便的痕迹。

  “没有火堆。”林千军皱了皱眉:“这样冷的冬夜里,在树下过夜的人居然没有点火取暖。”

  旁边的同事们兴奋地道:“不用说了,这一定是为了隐藏自己的踪迹。”

  林千军摸着下巴上浅浅的胡渣:“也不能这样快就下定论,车站旁边经常有些流浪人员,他们担心铁路巡线人员的驱赶,有时也不敢点火取暖。”

  虽然一而再再而三被林千军反驳,但是大家都没有什么不快的情绪。

  林千军如今在部委里也算是闯出相当的名堂了,那几起案件办得实在是漂亮,所以他隐隐成了权威。

  他的每一句话,同事、下属都要仔细听着,细细揣摸,认真分析。

  就在这时,沿着铁轨,一个干警匆匆跑了过来,他满脸兴奋得通红,一看到林千军的身影,就远远嚷道:“林股长,招了招了。那两个王八蛋招了。”

  林千军等人扭头一看,却是留在杨庄火车站审查368次和87次列车乘务人员的干警--事故发生后,两列火车的乘务人员在第一时间被控制起来,接受了严格的审查。

  有个当地的干警疑惑地道:“招了?招了什么?两列火车的乘务人员我们都询问过了啊,他们也不知道火车为何会突然相撞--”

  匆匆赶来的干警是林千军从京城部委里带来的,他可不会给地方的同志留几分颜面,毫不客气地道:

  “368次列车的两个司机暗中串供,抵抗审查,这种小把戏哪里瞒得过我们,没几下就被我拆穿了--”

  林千军不耐烦地挥了挥手:“究竟怎么个情况?”

  前来报讯的干警顺了顺气:“杨庄事故发生的原因非常简单--368次列车的两个司机都睡着了。原本火车进站后应该在一条侧道上停车,等候87次列车通过,可那两个王八蛋睡得正香,以至于368次列车一头撞上了87次列车的腰部。”

  在场的众人都惊呆了,他们经历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事故,可是从来没有一次是这样荒唐的。

  两个火车司机居然同时睡着了。

  林千军重重一拍大腿,大声吼道:“那列车长呢?368次列车上的列车长呢?他难道就没有察觉火车进站的异常吗?”

  报讯的干警道:“我们也审查了列车长,他说,他当时正在和同事争论有关列车进站停留时间长短的问题,一时没有发现列车的异常。”

  “一直等到旅客们发现车窗外的火堆,他才发觉不正常,这才急着拉紧急刹车。”

  “幸亏在两列火车相撞前,368次列车拉下了车闸。要不然,事故还会更加惨烈,死的人也会更多。”

  所有的人都呆站在原地,面面相觑,就在此前,大家还在怀疑车祸是由铁轨旁的三堆大火引发的,可转眼间,火堆反而成了惊醒列车长的大功臣。

  “这不可能。这不可能。”地方上的同志率先嚷嚷起来:

  “小树林里的夜宿痕迹是一天前留下的,火堆点燃前,两列火车还没相撞呢,谁能够未卜先知,预先点燃三堆大火,警示368次列车上的列车长?”

  干警们不约而同点着头,没错,没有人能未卜先知。

  有人嘀咕道:“要我说,这三堆火就是流浪人员为了取暖点的,没想到无意中起到了警告列车长的作用。”

  此话有些道理,却也有细节说不通--小树林里的夜宿者明明害怕暴露自己的行踪,宁肯受冻也不点火取暖。

  为何突然又如此大胆,明晃晃地在铁轨旁点起了唯恐他人不知的大火?

  话再说回来,取暖点一堆火也够了,为何又一口气点了三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