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死活也不愿意去,放不下我们村子里的这些学生,这么长时间耽误着,连老婆都没找。”
老村长说完,一旁的王平也紧跟着补了一句,“杨老师确实很有才华,而且对我们很负责任,这些年来,村子里的老师是一个接着一个走了,因为生活确实太过艰苦了,但只有养老是他一个人,把这些孩子们扛了下来。”
说到这里,王平就一阵感动。
说句大实话,他虽然聪明,但如果没有人家杨老师的悉心教导,也不可能考上人大。
但周正现在比较意外的是,一个村子里面竟然只有一个老师。
那么孩子们的学习怎么保证?再说了,这里的环境实在是太差劲儿了。
都说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孩子就是未来,所以不论是白杨村,还是一整个国家,其实都是以孩子为重的。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都不重视教育的话,那么他们培养出来的那些人,又怎么能称得上人才呢?
周正皱着眉头问:“咱们村子里到底有多少孩子上学?就一个老师,应该不怎么够吧?”
“欸,这些年,村子里情况还能好点儿,就是偶尔会有支教的老师来到咱们村子里,待上个三四个月的时间,有那些老师过来,咱们村子里面就商量着让那些小孩子们过来学习。
至于说,没有支教老师的那些日子,那孩子们只能上四年级后,才能来学校学习了……”
这句话说的特别心酸,也很实诚。
没法子,其实相比于那些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白杨村的这帮孩子们的教育水平和环境,其实已经够好的了。
山里的孩子,有时候几十年都出不了一个能从山沟沟里出来上学的孩子,这就足以证明,他们的学习环境到底有多么糟糕了。
但真的说实话,如果没有强大的毅力去做到对于知识的渴望,那是不可能从山里面出来的。
周正脸色有些暗淡。
“孩子们的教育环境太差了,这样很不好,或许村长爷爷您可能觉得,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那些孩子,出来了之后不晓得为村子做建设。
觉得他们都是白眼狼,拿了村子里的资源,却干出这么不要脸的事情,很无耻!
但其实我反倒是觉得,在教育这件事情上面,我们首相不能衡量的就是价值。
毕竟,只有懂得了更多知识,才能创造财富,您觉得呢?”
“哎,周先生啊,您说的都对,不过老头子我没什么本事,招不来那些老师啊……”老爷子尴尬的很,他能在别人面前表现的很刚强。
但在周正面前,却完全没有那样的感觉。
这其中不仅仅是以为周屋正帮他们夺回了钱财,而且通过这么长时间的了解。
老人算是知道,周正是一个很优秀的人,相比于以前遇到的那帮人,他对周正的人品还是很信任的。
第四百五十二章 乡村教师
周正对于自己形象的营造,其实一直都处于一个被动的时间段。
毕竟,他在京都那边,得罪的媒体实在是太多了。那帮人如果心心念念的想黑他的话,他的形象根本就立不住。
好在周正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很能折腾事儿,这才在层层的包围圈里,凸显出了他那高尚的性格。
搀扶着村长进了学校,周正这才发现,孩子们真是够可怜的,在土坯房里面上课也就算了。
可就连房间旁边的那个木门儿,竟然也都是破的,这就实在是太寒酸了。
顺着门缝,周正看到了一个黑色的裤子,裤子上面有着几个补丁,看起来异常显眼!
“来,孩子们,杨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刚才的那首诗,叫什么名字啊?”一到异常柔和的声音传了过来。
周正脸上闪过一抹诧异。
“那位杨老师是个女的?”
王平看到周正这么诧异,似乎是知道了他想说什么。
便点了点头道:“对的,当年杨老是来我们村子这一边上山下乡的时候,其实很年轻的,不过这将近三十年熬下来,今年也就快五十岁了……”
快50岁了,还在教书。
这位杨铁林老师,还真是够伟大的。
周正忍不住长长的叹了口气,不过转瞬间,他脑子里忽然嗡的一下。
对啊。
他周正是不是傻啊?这多好的一个素材啊,如果能够把这位杨铁林老师的事情报道出去的话。
那么,整个白杨村的这些学校建设,以及周边县城的教育,乃至于全国的教育发展,说不定也能紧跟着提上速度呢?
要知道当年的希望工程之所以发展的十分迅速,那还是因为有摄影记者在大山深处拍到的那张大眼睛的孩子的照片,那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是对知识的渴望和渴求啊,也正是那双眼睛,不知道让多少人觉得山里的孩子们有多么的可怜。
由此掀起了一股对于大山深处孩子捐助行动的同时,更催生出了希望工程的迅速发展。
所以,对于那些前辈们的手段,周正是很愿意去尝试的。
其实对于周正来说,对于京都周边地区这些孩子们的教育,最终将会付出实践在他的高端农业项目上。
但他不想让自己为了做项目而做项目,到时候,罔顾人性,成为不负责任的那种人!
有时候和赚钱相比,做人其实更为重要!
作为二十一世纪初,人们对于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算是已经有了一个开始。
毕竟,二十世纪末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大眼睛》,作为一张最经典的,堪称华国最重要的纪实摄影作品之一。
早就已经开启了农村教育需要帮助的先例。
尤其是当年那张照片被华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定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其背景和图片,早就已经感动了一代华国人。
而周正最早接触那张照片的时候,其实是在高中,老师放出这张照片给他们看。
为的是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因为大山里的孩子很不容易,他们连学习的条件和环境都没有。
相比于那些孩子,他们这些能吃得上饱饭,能够在冬暖夏凉的学校里学习的孩子,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代人了。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周正曾经了解到在九四年的那个时间段希望工程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大型公益演出。
也就是在那一天,解师傅的照片被公布在大会堂的展出席位上,他也成为了人民大会堂举办纪实摄影展出的第一人。
而更为重要的就是,“大眼睛”那张照片,在公开展出之后还被注册了专利,曾经贴满全国大街小巷,几乎成为了20世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