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章(1 / 1)

重生千禧时代 繁华时代 2000 汉字|4 英文 字 2个月前

币,这么快就用上了。

  数了数,整整六百块的大洋。

  金钱的强烈冲击,让周正一时间有一种虎躯一震的冲动。

  有人计算过,从两千年这会到后来他生活的那个时期,人民币的价值,应该是涨了六七倍左右。

  平均下来也就是说,他一期小说,能挣到以后的3600块钱。

  我去,难以想象啊!是不是。

  光是报社那边给发的稿费,一月,他都能赚到十万块。

  再放到年薪上,那也就是上百万的级别。

  心酸的他,哪怕是后来混到古都时代传媒公司的副总裁,那一年的股份分成加工资,也就才两三百万。

  可是,那是他打拼了十几年的成果啊!

  这才回来几天的功夫,居然已经这么能赚钱了,光是想想,他手心就都是汗。

  怎么说呢,他有些心慌,害怕活成后世自己最讨厌的那几种人。

  那个时候,不仅仅是传媒行业,就像他提过的,陈愿从事的娱乐行业。

  像什么天价片酬,罢演女艺人,甚至是耍大牌不合作,拿着钱不干活的破事,也是一扫一箩筐。

  他们一部戏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挣。

  当时就让上市公司的周总,很是不爽。凭什么老子这么努力,还是赚的没有他们多?

  还有网络文学行业的那几位大佬,他们都已经不算是靠稿费生活。

  仅仅是书籍出版一面,随随便便拿个几百万,那都和玩儿似的。

  小说一火,版权一卖,再被影视化。个人的身价,那更是层层往上涨。

  像后来比较火的三少和土豆,两人更是组建了自己的公司,通过他们个人的名气和威望,在行业内混的是风生水起、如鱼得水。

  美滋滋的想着,他以后真的凑足了钱,个人的名望和人脉又达到了一定程度,搞出的《生活报》,肯定要加一个小说板块。

  肥水不流外人田嘛,是不是?

  他怎么说,以前也是个小说狂人,就算写不出这么经典的小说,不是还有凡人修仙,在后面等着嘛!

  那本书怎么说也是集大成者,用互联网时代的话来讲,就是一件妥妥的吸粉工具。

  “写书,我要开始玩命的写书!”

  根据历史的时间节点,周正很清楚,留给他折腾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最多一年,他必须拿出至少百万,才有可能在卧虎藏龙的京都,创办出属于自己的一份报纸。

  当真要这么搞的话,相关部门方面的打点,人员招募,以及内容方面的营销模式,这些都是需要他考虑。

  现在这么赚钱,是不是,还是有些慢了?

  周正这么一想,顿时觉得这一简直是灵魂拷问!

  随即,他目光一凝,开始奋笔疾书!

  ……

  相比于以后严重萎缩的书报亭,这会的它,却正值巅峰时期。

  有人曾戏称,90年代那会,要是能从那上头攀上点什么关系,弄几台座机,处在人流密集处。

  光是坐在那翘着二郎腿,吃吃喝喝,收打电话的钱,都能比一般的工薪阶层要过得更舒服。

  这事到了两千年,开始变化。

  毕竟安装座机的费用虽然贵一些,但随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些东西慢慢已经变成了生活必需品。

  行业的兴衰,来源于人们的需求,而书报亭就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

  和后来那些开茶楼,却只为品味生活的土豪们不同,这时候的这东西,别看其貌不扬,那是真的不少挣钱。

  小小几平米,一月上千块不成问道。

  “叔,给我一份《青年周末》。”

  人大校外的饭店一角,已经跑了第三个书报亭的杨尚,气喘吁吁的把钱递了过去。

  “对不起啊小伙子,卖没了。明儿你赶早吧!”大爷打着瞌睡,连小窗户都没开。

  “啥,又没了?”

  等不及把头上的汗擦掉,杨尚撩起衣服,又开始狂奔。

  谁让他在女朋友面前夸下海口,扬言一定能买到一份青年周末。

  小伙子体力也是好,没有共享单车的这会,一路狂奔十公里,肾是真的好。

  当然,诸如他这样的遭遇,整个京都市,起码有好几十起。

  讲真的,这并不是一个很夸张的数字。

  往后,引流巨大的即时通讯工具及短视频分享平台。

  那些互联网工具,所带来的巨大流量和造就的艺人的水平,所引起的群体效应,远远不止现在报纸效应能够相提并论。

  只是,就如一瓶水里滴了一滴香油。

  哪怕口味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至少能够让人品尝出来。

  周未这个名字,也已经开始慢慢的,被人们所熟知。

  京都郊区,一处毫不起眼的半新的三层小楼内,《青年周末》的大本营,就坐落在这里。

  和财大气粗的京青报不同,青年周末的每一笔钱,花的都很心酸。

  只是这几天的办公室氛围,开始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哎,你们听说了吗?裴姐签了个新人,还是千字120的高价。”

  “听说了,谁不知道啊!就是写《飘渺至旅》的那个周末。”

  “呸,人家明明叫周未!”

  “好,周未就周未。”

  中年大叔摸了摸他那油光发亮的头,有些感叹的说着:“也是真的没有想到,一本小说居然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光昨天一天的功夫,就让咱们报纸的销售量,活生生的提高了一成,你们敢想?”

  “这有什么,周未哥写的这么好,有人喜欢是很正常的好不好!”

  美工部的一个小编,顿时化身为周正的粉……读者。

  这会,还不能叫粉丝,那词是04年才出来的。还有它的变种idol,也还没应运而生。

  “小雨啊,我说你这也草率了,人家认识你吗?你就在这里说。”同组的一个女生,看她这架势是有些吃味。

  “哎,别吵了,裴姐出来了!”有几个年长的,眼巴巴的看着总编办公室。

  眼瞅着裴玉出来,当众宣布了他们《青年周末》第二天的报纸销售量。

  总共印刷的15万份报纸,竟然被一扫而空。

  各大书报亭及其他摊点,有半数也发来了缺货的消息,要求加大订阅量。

  这代表了什么?

  简直是难以想象。

  原本还在10万级数上挣扎的青年周末,竟然在两三天的功夫,一下就鸟枪换炮,到了十五万。

  那可是50%的销量提升啊,不是一笔小数目。

  用更直观的数据来表示,他们每天卖出10万份的时候,都能够形成自给自足。

  这凭空培加了50%,哪怕从其中削出来一些,往各个部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上,多添一些。

  那他们这些人的工资,也是能够上涨一点的。

  众所周知,国企部门的收益是僵化和死板的。

  至少在这个时候,颇有些像是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感觉。

  在给孩子看病,还在五块、十块上纠结的时代,除了一些机灵的经商者,事业单位的公务员们,工资普遍都偏低。

  尤其是新闻传媒行业的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