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大,这么下去俄国人就算能够赢得战争也只是惨胜。
现在俄国人在战场上占据了上风,沙皇政府完全没有必要选择两败俱伤的打法。
只要我们在恰当的时候露出破绽,俄军肯定不会放弃机会。一旦俄国人调整战术,我们的机会就来了。
为了赢得这场战争,我建议必要的时候可以放弃部分地区,先把俄国人从工事中引诱出来。”
涉及上百万人,连绵数百公里的战线,想要进行战术调整也是非常困难的,光各部队之间的配合都会令人“感动”。
组织能力一直都是沙皇政府的硬伤,即便是经过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俄国人的组织能力还是略逊一筹。
战场上本来就是比谁犯的错误多、谁犯的错误致命。
现在俄军除了在中线进攻外,别的地区都在防守。躲在要塞之中不出来,或许无法把握住战机,同样也不会范致命的错误。
毛奇不想在中线和俄军主力死磕,那无法发挥普军的机动能力,只是单纯的死拼综合实力。
威廉一世不确定道:“你想要放弃斯摩林斯克?”
斯摩林斯克素来有莫斯科门户之称,控制了这里,普军就拥有进攻莫斯科的主动权。
普俄战争爆发后,俄军一直死磕这里,就是为了确保莫斯科的安全,避免被普军一分为二。
毛奇点了点头:“陛下,我们已经尝试过了很多方案,俄国人就是窝在防线里面不出来。
强攻的损失太大,完全是得不偿失。除了舍弃斯摩林斯克,放俄军进来外,短期内我们很难打破目前战场上的僵局。”
没办法,双方兵力差距太大,俄军发起的中部攻势,又牵制住了大量的普军,毛奇手中的机动兵力有限。
原本擅长集中优势兵力和敌人决战的毛奇,无奈的发现根本做不到。尤其是俄军采取焦土计划后,他更加不敢冒险。
抽调任何一个方向的军队,都有可能造成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流离失所。
如果能够赢得战争,付出一定的牺牲也是可以接受的。问题是这样的战争,根本就不是一两场战役能够决定的。
歼灭几万俄军,产生几十万难民,究竟是亏了、还是赚了,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
反正都要有所牺牲,不如干一票大的。如果能够诱敌深入,利用本土作战的优势一举歼灭俄军主力,那么再大的损失也可以接受。
“有多大的把握?”
威廉一世犹豫了,这一把赌上了国运。赢了固然可以扭转战局;要是输了,普波联邦就要寿终正寝,能不能保住缩水版的普鲁士王国都是一个问号。
毛奇冷静的回答道:“舍弃白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和波兰的部分地区,将战场放在华沙地区,号召波兰民众起来反抗俄国人的入侵,我们的胜算至少有六成。”
战争本来就是一场赌博,普波联邦本来就处于弱势的一方,能够有六成的胜算,已经算是很高的比例了。
“啪”的一声响,威廉一世猛的一拍桌子。
“赌了!”
“元帅,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吧,政府会配合你的计划。”
不是威廉一世果决,更多的还是没有办法。战争进行到了这一步,谁都没有办法后腿,普俄两国必须要在战场上分个胜负出来。
就算是威廉一世不愿意赌,容克贵族也会帮他做决定。就如同原时空的一战,俄罗斯帝国崩溃后威廉二世中途想要结束战争,容克贵族直接架空了皇帝继续战争。
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随着战争的爆发,军方的权利越来越大,政府沦为了军队的后勤部,权利平衡早就被打破了。
作为国王的威廉一世,很多时候也不得不对军方妥协。
……
第两百五十七章、各显神通
1880年7月16日,经历了十个月的苦战,付出了数十万人的伤亡之后,俄军终于攻克斯摩林斯克,欧洲世界一片哗然。
这一夜,欧洲政客集体失眠了。弗朗茨也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是多年皇帝生涯的锻炼,他都要忍不住连夜召开会议。
斯摩林斯克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场战役的不平凡。俄军夺取了这座要塞,已经获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战争的天平开始倾斜,本来就占据国力优势的俄国人,将这种优势放的更大。
留下一个晚上时间的缓冲,次日,弗朗茨在维也纳宫召开了政府高层会议。
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必须要先搞清楚普俄战场上的真实情况。
多年的皇帝生涯,弗朗茨已经不把前世的历史资料当一回事了,他更喜欢用事实说话,不会根据个人喜好想当然的做出判断。
……
参谋长阿尔布雷希特:“普俄两国为了争夺斯摩林斯克,前前后后投入的总兵力高达187万,普军投入总兵力72万,俄军投入总兵力115万。
根据军事观察团提供的资料分析,初步分析仅仅是斯摩林斯克地区,普俄两国的总伤亡人数就超过70万,其中阵亡人数约占四分之一,普俄两军的交换比大概在1:13左右。
可以说普俄两国为了这次战役都在倾尽全力,战争打的非常惨烈,斯摩林斯克地区防御工事非常完善,突然失守完全出乎了我们意料。
我们手中的资料不全,无法准确判断出斯摩林斯克失守的真正原因。从俄军的战果来看,普军已经损失惨重,光俘虏就超过12万。
不过,军事观察团中有人提出了异议。俘虏中的老弱比例太高,不像是普军的主力部队,就连二线部队都可能算不上。
我们向派往普军的军事观察团核实,在半个月之前,普军确实进行了一次大换防。只不过进行的很隐秘,观察团成员没有办法近距离接触。
如果这些消息都是真实的,那么俄国人这次“斯摩林斯克大捷”的含金量,就要大打折扣了。
我们没有发现普军有大动作,无论是南线、还是北线,都没有发起进攻的意思,集中主力部队的真正目的就有待研究了。”
“普军故意放弃斯摩林斯克”,这个推论让很多人都难以置信,包括弗朗茨也一样。
从战场上的局势来看,普军完全没有放弃斯摩林斯克必要。依托当地的要塞工事,即便是再过两三年,俄军都未必能够攻克。
这种背景下,放弃战略要地,还要牺牲一大堆的炮灰部队,根本就没必要。
“诱敌深入”不是没有人想到,问题是这个代价未免也太惨烈了一些。即便是战斗力低下的炮灰部队,那也是宝贵的国防力量。
弗朗茨问道:“柏林政府最近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