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38 章(1 / 1)

神圣罗马帝国 新海月1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阻止奥地利,就砸锅卖铁往上冲。

这是利益决定的,即便是奥地利统一中欧,俄罗斯帝国还是俄罗斯帝国,最多也就丧失向欧洲扩张的路,威胁并不致命。

奥地利放出去的那么多贷款也不是白给的,还是能够在关键时刻影响沙皇政府决策的。

如果许诺一些利益,两国妥协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这种背景下,维也纳政府有能力说服大部分欧洲国家中立,最后的结局多半是法奥单挑,最多增加一个不靠谱的英国盟友。

拿破仑四世继位过后基本上在延续父亲的经济政策,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有所放缓,总体上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财政大臣说“没钱”,还真把他给吓了一跳。随即又释然了,巴黎政府的债务一直都很重,这是不争的事实。

全世界欠钱最多不是牛逼哄哄的约翰牛,也不是复兴不久的奥地利,更不是正在交战的普俄两国,而是雄霸西欧的法兰西。

没办法,改造巴黎,兴建基础设施,复兴军备,对外殖民扩张,吞并意大利地区,这些都是要花钱的。

奥尔良王朝留下的就是一个债台高筑的烂摊子。拿破仑三世虽然复兴了法国经济,却没有能够改变政府债台高筑的局面,债务反而增加的更多。

不是说这种经济模式不好,实际上后世很多国家的政府投资刺激经济,都是同样的理念。

只不过这么一来,政府的债务就要不断攀升了。在信用本位年代,还可以靠增发货币来弥补这个窟窿,金本位年代就只能硬抗。

这种经济模式下,在法国经济大发展的同时,政府的债务也在与日俱增。

巴黎政府债务总额已经突破了280亿法郎,这个数字超过了普俄两国的债务总和,堪称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

当然,欠下债务多不等于巴黎政府就真的穷了。政府投资也不全是公益性的,还有不少投资变成了资产,能够产生收益,只不过这些资产短时间内无法变现。

沉思了片刻功夫后,拿破仑四世摇了摇头:“欧洲的局势还没有那么严峻,奥地利人都没有开始备战,这意味着维也纳政府同样没有做好准备。

你们的猜测,实际上也只是可能发生。这里面有太多的假设,必须要以俄国人惨胜结束战争,才有后面的事情。

事实上,普俄战争进行到现在,谁也无法准备把握住这个度。

俄国人的胜算确实更大,但不一定是惨胜。普波联邦即便是输了,也不一定输掉全部的本钱。

英国人确实靠不住,我们不也没有指望过他们么?

况且,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和奥地利开战,瓜分德意志联邦同样也是一个不错选择。

不要告诉我,奥地利人就想要和我们来一次全面战争?真要是打起来了,便宜的只会是英国人。”

三足鼎立是最稳定的构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担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相比孤悬海外的英国人来说,无论奥地利、还是法兰西,自身的战略位置都要糟糕得多。

第两百五十六章、毛奇的大计划

开春过后,东欧战场硝烟再次弥漫了起来。经过了一个冬天准备,情况已然大不相同。

柏林政府组织民众在边界地区修筑了大量的城堡要塞,哥萨克骑兵的行动受到了限制。想要劫掠财货,就必须要强攻城堡要塞。

哥萨克骑兵的战斗力是建立在利益上的。民众有了准备,抢劫的难度不断增加,很多时候付出的伤亡和收获不成正比,哥萨克骑兵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

主动和被动,爆发出来的战斗力是截然不同的。

尽管哥萨克骑兵还在出动,不过取得的战果却越来越小。很多时候都只是破坏农田、基础设施,士兵们不愿意去啃硬骨头。

现在已经不是中世纪了,只要兜里有钱,能够买粮的地方很多。仅仅只是边界地区农田受损,柏林政府还可以承受。

某种程度上来说,威廉一世还要感谢沙皇政府,正是俄国人这种狠辣手段,让波兰人不得不依赖他们。

哥萨克骑兵的破坏力下降,并不等于沙皇政府的焦土战略就失败了。

在战争面前,人类是脆弱的。为了躲避战火,很多边界地区的民众都拖家带口往内陆跑,不少地区都变成了无人区。

不是柏林政府没有制止,问题是根本就做不到。成群结队的逃难人群往后方跑,还是给柏林政府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沿海地区损失最惨重,普波联邦的港口城市大都在炮火下沦为废墟,极个别的幸存城市也在瑟瑟发抖。

这些都只是小问题,自从丹麦人封锁海峡过后,普波联邦的海上交通线就差不多断了,港口城市的战略价值已经大大降低。

最糟糕的是俄国人补充了南线的兵力损失,毛奇攻克基辅的计划破产,现在沙皇政府采用最保守的战略和普波联邦拼消耗。

稳扎稳打,单纯的硬碰硬,普军无法发挥战术上的优势。即便是有毛奇这样的名将,也无法逆转战场向不利于普波联邦的方向发展。

战场上的糟糕形势,已经影响到了普波联邦的国内气氛,不时还有反战的声音冒出来,即便是最乐观的人也对这场战争忧心忡忡。

柏林王宫

威廉一世咆哮道:“战争进行到现在,我们损失了三十万军队,取得的战果却寥寥无几。

你们事先给我保证的三个月赢得战争,现在过了三个月又三个月,马上第三个三个月都结束了,都没有任何获胜的迹象。

谁能够告诉我还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够赢得这场战争?”

不是威廉一世涵养不够,实在是最近的压力太大。战场上普军的表现,远远没有到达预期。

所谓的“三个月赢得战争”,实际上只是毛奇的南线计划。理论上只要切断奥俄之间的贸易线,这场战争他们就赢了大半。

可惜俄军的战斗力,比他们预想中要强悍得多。或许在野战中比不上普军,可防守还是没问题的。

毛奇苦心设计的战略计划本身没有问题,只是用错了对象。如果换一个国家,一次性干掉十几万军队,绝对会伤筋动骨。

遗憾的是遇到了毛熊,歼敌速度也就比沙皇政府的补充快一点点。有了一个冬天的缓冲,沙皇政府不仅将损失的兵力补充满员,总兵力还上涨了。

毛奇硬着头皮回答道:“陛下,俄国人完全是以本伤人,俄军的伤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