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5 章(1 / 1)

神圣罗马帝国 新海月1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发生变化的,除非是那种长期性国策,变化的可能性较小,其它的任何战略都只是备选方案之一。

仔细的看了一遍,弗朗茨不得不承认法国人的野心够大。

既想利用普俄战争把俄国人从世界霸主的位置上拉下来,又在图谋普鲁士人的莱茵兰地区。

这只是第一步战略,后面还有吞并比利时、德意志联邦莱茵河以西的计划,甚至还准备兼并意大利地区。

在心里,弗朗茨已经为这份宏大的战略计划打了一个叉。这样的战略能够实施才有鬼,如果是拿破仑时代还差不多。

除了利用普俄战争,把俄国人从欧陆霸主上拉下来比较靠谱外,剩下的战略没有一点可以实施的。

“俄法奥”三国瓜分普鲁士,从一开始就是谬论。

沙皇政府为了这次战争投入了这么多,光普属波兰都收不回来战争成本。要是让法国人拿到最大的蛋糕,亚历山大二世心里能够平衡?

就算是他心胸开阔,资敌的事情也不能干吧!分赃从来都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尤其是和敌人一起分赃的时候。

法国人获得莱茵兰地区,工业发展潜力增长了至少一倍,而获得普属波兰的俄罗斯帝国,只能算是聊胜于无,根本增加不了多少实力。

奥地利更不用说了,瓜分普鲁士带来的利益直接是负数。让弗朗茨选择,他宁愿和法国打一仗,也不会接受这种坑爹的瓜分条件。

从收益上看区区十来万平方公里土地,直接让奥地利在战略上陷入绝地。这部分领土带来的价值,还没有增加的国防开销多。

政治上一旦参与瓜分普鲁士,就意味着弗朗茨放弃了德意志共主的政治地位,新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合法性将受到严重挑战。

这和原时空的德二帝国不一样,他们本来就没有共主的称号。因此威廉一世没有成为德国皇帝,退而求其次变成德意志皇帝。

在法理上,德意志帝国就是一个共和国,皇帝只是世袭总统。即便是威廉一世通过《皇帝宣言》拿到了皇帝头衔,实际上的身份仍然只是联邦主席。

这也是一战失败,威廉二世丢掉皇位的主要原因。要知道哈布斯堡王朝都挣扎了一下,如果不是末代皇帝卡尔接连干蠢事,还可以保住几顶王冠的。

法理不同于其它,一旦丢失就无法再次挽回。弗朗茨的共主地位就是源于德意志地区统一,一旦和其它国家瓜分德意志地区,民众们还能够接受他这个皇帝?

哪怕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弗朗茨也不可能放任这种情况发生。

“把情报转交给内阁,让他们安排人对比法国人之前的战略进行分析,看看法国人在隐藏着什么。”弗朗茨吩咐道

这些乱七八糟的战略,实际上也是有价值的,谁也不能够保证这些战略不会变成现实。

至少和原时空俾斯麦的德意志统一计划相比,法国人的这份战略成功率要高得多,而原时空俾斯麦异想天开的计划成功了。

还有加富尔捣鼓的意大利战略,伊藤博文制定的日本战略,从几率上来说都比法国人这份计划成功率更低。

有这么多成功的案例,弗朗茨自然不敢掉以轻心。毕竟法国人的实力雄厚,只要拿破仑三世不抽风跑到前线瞎指挥,他们就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理论上这么多计划,除了莱茵兰地区奥地利无法妥协外,别的地区都是有可能实现利益交换的。

莱茵兰地区的矿产对法国人很重要,实际上也不是无法代替,比利时就是替代品之一。

只要保证数十年内煤炭供应,随着海上运输的发展,航运成本持续降低,从海外殖民地开采矿产资源运回本土,成本也在工业的接受范围内。

甚至法国人干脆找个机会先下手为强,打奥地利一个措手不及,从战场上夺取莱茵兰地区。

弗朗茨从不怀疑这种可能性,奥地利参谋部都有上百份进攻法兰西的作战计划,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法国人有同样的想法一点儿也不奇怪。

第八十八章、时势造英雄

英国人下场拉偏架,让这场战争再次变得扑朔迷离。究竟是沙皇政府的钱包先被掏空,还是普鲁士王国在战场上先支持不住,这个问题没有人知道。

丧失了海上运输通道,俄国人想要集中兵力,迅速击败普鲁士人的计划破产了。

自从俄国人丢失了波兰地区后,圣彼得堡的粮价就持续增加,较之战前已经增长了百分之三十。

这还是亚历山大二世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的结果,要不然粮价倍增也不是没有可能。

俄国人的粮仓很多,唯一的问题是交通。从乌克兰、莫斯科地区运粮到圣彼得堡,价格上涨是必然的。

冬宫军事会议上,陆军大臣赫拉梅德分析道“根据目前的运输能力,我们能够投入到前线作战的部队,不会超过四十万。

靠这么点儿兵力,要赢得这次战争的胜利几乎没有可能。原来的作战计划已经不合时宜了,陆军部决定改变作战计划。

在波罗地海、白俄罗斯地区进行战略防守,把主力部队投入到乌克兰地区,沿着俄奥边界向波兰地区进攻。

这么一来,我们的部队可以直接从奥地利获得补给,减小后勤运输的距离。

先收复波兰地区,到时候我们就可以依托波兰境内的河流从奥地利运输物资,保障部队的后勤供应。”

作战计划看上去很不错,解决了后勤补给的问题。然而亚历山大二世心里却非常的不舒服,这意味着要向奥地利求助。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靠奥地利的支持进行这场战争,必然要付出代价。

亚历山大二世可不愿意看到,俄军在前线拼命,最大的好处却落入到了别人手中,即便是盟友也不行。

财政大臣克里斯坦瓦尔反对道“这份计划看上去很不错,可是要奥地利人配合并不容易。这不仅仅只是钱的问题,还要考虑政治。

维也纳政府在这次战争一直处于矛盾状态。他们一方面想要借我们的手打残普鲁士王国,为统一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他们又想保住德意志地区领土完整。

除非我们能够花大代价,否则他们是不会全力配合的。没有他们的支持,即便是背靠奥地利也很难获得充足的补给。”

维也纳政府的立场不是秘密,就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