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4 章(1 / 1)

神圣罗马帝国 新海月1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最多有一群骆驼,根本就不值得一个大国窥视。

财政大臣阿加瓦尔猜测道“或许和苏伊士运河有关系,奥地利人想要掌握苏伊士运河的主导权,提前开始布局了。”

海军大臣爱德华质疑道“可是这有些不合理,国内的很多专家都认为苏伊士运河无法通航。

就算是挖通了,最后也只能让一些小船通行,根本就不具备任何战略价值。”

都是专家惹的祸,英国人早就组织过专家进行勘探,专家们得出了苏伊士运河无法通航的结论。

这个错误的结论,直接影响到了伦敦政府的决策,在法奥两国开挖苏伊士运河的时候,英国人则扑到了苏伊士铁路项目上。

和历史上一样,直到苏伊士运河通航前,英国人都不认为苏伊士运河有价值。

财政大臣阿加瓦尔无所谓的说“谁知道维也纳政府是怎么想的,他们都敢把大笔资金投入到运河上,还会担心没法通航么?

当然,也不一定是为了运河。弗朗茨可是耶路散冷国王,或许他们想要收复圣地也说不定。”

后一种解释明显比前一种解释更加靠谱,奥地利已经拿到了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已经入手了一半,就算是控制了红海也不可能继续增加。

相比之下,利用奥斯曼和俄国人战争的机会,夺回耶路撒冷地区,更加有说服力。

殖民大臣史蒂夫提议道“最近几年,法奥两国在非洲大陆上的扩张速度非常快,我们有必要遏制一下他们的行动。

殖民部的非洲战略中,也有占领埃塞尔比亚的计划,恰好红海的门户曼德海峡也在那边。

我们可以抢先一步动手,占领埃塞尔比亚,顺便打断奥地利人的东非战略。”

“东非战略”这是维也纳放出去的烟雾弹,为了给奥地利添麻烦,最近几年,英国人没少往东非土著国家卖武器。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快,奥地利殖民进度放缓了下来,并没有冒然进入东非地区,反而在巩固现有成果。

世界已经瓜分的差不多了,英国殖民部自然不想闲着,非洲殖民计划也就出炉了。

外交大臣雷斯林反对道“堵住曼德海峡容易,只不过我们要是真的干了,就准备迎接维也纳和巴黎的结盟吧!

他们不惜代价开挖苏伊士运河,就是为了摆脱我们对直布陀罗海峡的控制,冒然插手势必要引发法奥的激烈反弹。

在不确定苏伊士运河是否具备战略价值前,就提前和法奥两国对上,这不符合我们的利益。”

蝴蝶效应是强大的,原时空地中海只有法兰西一个海军强国,皇家海军还是等普法战争过后,才取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法奥两国海军加起来是有实力挑战皇家海军的,至少在地中海皇家海军丧失了优势。

况且海峡和运河不一样,控制难度不是一个档次的。好歹也有几十公里宽,要堵门就是海军开干。

看上去把法奥两国关在地中海的大澡盆里很诱人,实际操作起来一个不好,就会葬送不列颠的海上霸权。

殖民大臣史蒂夫反驳道“这种情况确实有可能发生,不过只要操作的好,也未必会和法奥两国对上。

我们只是提前布局,未雨绸缪而已,必要的时候完全可以妥协。”

……

第八十七章、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真真

经过慎重考虑,伦敦政府还是做出了封锁波罗地海的决议。事实上,从柏林政府同意接下俄国人在英国下的订单后,国会中反对封锁波罗地海的声音就不见了。

反俄一直都是英国人的国策,在不损害大家利益的情况下,打击一下俄国人自然不会有人反对。

1866年1月11日,皇家海军以剿灭海盗为由,堵住了波罗地海的大门。

封锁波罗地海是不存在的,只是考虑到过往船舶的安全,皇家海军建议大家暂停出入波罗地海。

意见给出来了,至于听不听全凭自愿。要是被海盗打劫了,不要后悔就行。

“海盗”的威胁是恐怖的,在两艘俄国商船遭遇不测后,大家都明智的选择暂停这条海上贸易线路。

一时间英国外交部,堆满了各国的抗议书。外交大臣雷斯林爵士下令冷处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普俄战争继续下去,是符合法奥利益的。没有大国出头,小国能够做的也就是抗议。

在弗朗茨看来,添油战术是最消耗国力的打法。俄罗斯帝国不能够发挥兵力优势,直接压死普鲁士,在战略上已经失败了。

政治家看问题和普通人不一样,战争赢了未必就是胜利,战争输了也未必就是失败。

历史上有太多的经典案例,普通人看来是主人公飘了、马失前蹄,然而仔细分析背后的得失,就会发现最后的胜利者居然是前面输家。

只不过近代以来,随着民众的觉醒,对统治阶级的要求更高,这种玩法的成本逐渐升高,最后被抛弃掉了。

英国人的封锁,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俄奥贸易额再次增加了。现在沙皇政府没得选择,就这么一个卖家了。

价格上涨了多少,弗朗茨不关心,反正现在沙皇政府直接向资本家们下订单,谈成什么价格就是什么价格。

反正现在沙皇政府有钱了,官僚们会想办法花出去的。物资价格上涨,资本家们的利润跟着增加,官僚们的回扣也增加了,就连维也纳政府的税收也随之增长。

这是三赢的局面,你好、我好、大家好。

情报头子泰伦递出了一份文件,说道“陛下,这是法国人的最新欧洲战略。”

没有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获得胜利,拿破仑三世还是很开明的,在制定战略的时候,从来都是集思广益。

集思广益的好处是降低了出错率,同样也增加了暴露了几率。任何事情,一旦知道的人多了就不在是秘密。

法国人的这份战略计划,虽然没有搞得人尽皆知,可是参与制定者也有数十人之多,泄露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法国人故意放出来的烟雾弹。真真假假的战略,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一打计划。

在事情没有发生前,谁也不知道那一份战略是真的,只能尽可能多得搜集资料,然后做出判断。

甚至连拿破仑三世本人都不敢保证哪一份计划,才是他们未来真正的战略。

通常备选方案会有好几种,一般会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选择最适合眼下的战略。

这种选择是随时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