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15 章(1 / 1)

神圣罗马帝国 新海月1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权地位也跟着摇摇欲坠。

海上霸权受冲击,全拜神罗海军的世界巡游所致。凡事一起联合演习过的国家,都知道超级战列舰和传统战列舰的差距。

偏偏英国人在这上面落后了一步,尽管他们的无畏舰也下水了,但是因为赶时间的缘故,患上了一身的坏毛病。

就如同神罗最早的“罗马号”一样? 放在家中撑门面还行,一旦开了出去那就不妙了。

在这种背景下,尽管英国人也有超级战列舰? 那也只能看着神罗海军四处搅动风云、立威。

落到有心人眼中? 这就是海军落后的表现? 至少在军舰建造技术上英国人又慢了一步。

“盛极而衰”的说法在欧洲世界不流行,但是东亚地区却是人尽皆知。包括之前强夺菲律宾,都是基于这种判断。

更令井上馨忧心的是? 英国老大不光在科技、经济、军事上掉了队? 就连最擅长的外交现在也陷入了瓶径。

老大的外交都玩不转,小弟的外交就更难展开了。在这个欧洲即中心的时代,谁知道日本是那颗葱啊?

为了改变这种外交被动局面? 日本国内爆发了全面西化运动? 即:“脱亚入欧”运动? 作为外相的井上馨就是这一战略的主导者。

伊藤博文:“事情没有那么严重? 仅仅只是一次外交冲突? 俄国人还不至于为此发动战争。

现在的国际局势分化非常严重? 不列颠和神罗两强对立,处于次强地位的俄罗斯帝国看似威风,实际上他们也非常的尴尬。

按理来说,俄奥同盟持续了数十年,俄国人应该支持神罗才对? 偏偏他们同处于欧洲大陆? 又恰好是邻居。

一山尚且不能容下二虎? 欧洲大陆同样也容不下两个大国。一旦神罗击败了不列颠? 俄罗斯帝国就甭想更进一步了。

从远交近攻的战略上来看,英俄结盟共同对付神罗才是最佳选择。毕竟,俄奥都是陆权国家? 英国人是海权国家。

纵使不列颠赢得了霸权,也威胁不到俄罗斯帝国的生存,反之则不然。

偏偏英俄两国积怨已深,不是想要化解就能够化解的,双方缺乏最基本的信任,根本就没有结盟基础。

到了现在这种地步,无论是支持谁都不符合俄罗斯帝国的利益,偏偏他们又必须要站队,要不然伦敦和维也纳不会放心。

这是一个大麻烦,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前,沙皇政府是不会节外生枝的。

何况,以俄国人在远东地区的力量,也不足以发动一场战争。一旦战争爆发,光后勤就能够拖死他们。”

听了伊藤博文的解释,明治天皇的脸色明显舒缓了很多。因为蝴蝶效应的缘故,现在的日本可没有原时空那么好运。

尽管在对远东帝国的战争中收获颇丰,但是多了一场赔钱的菲律宾战争,海军规模也比历史同期大得多。

这些都是要花钱的,掠夺来的战争赔款拿去填了这个两个巨坑,用于国内发展的资金自然就少了,国力也比历史同期弱得多。

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在财政上。财政收支平衡那是想都不敢想,能够做到财政不破产,那都是八百万神灵保佑了。

和俄国人对上,不光军事上压力大,财政上的压力更大。

从这方面来看,日俄两国也差不多,都是腰包比脸还干净的穷国。

首相大隈重信:“伊藤君,这只是正常情况下的推论,但是别忘了俄罗斯帝国经常不正常。

我研究过俄国历史,沙皇政府很多时候做决策,都是不经过大脑的。

最为著名的就是彼得三世,因为个人喜好背盟援普,直接断掉了俄罗斯帝国的西进之路。

不出名的就更多了,包括近代俄罗斯帝国的几次战争,都很难说得上理智。

包括倍受俄国人推崇的尼古拉大帝,盲目发动了近东战争,虽然最后夺取了君士坦丁堡地区,看似赢得了战争。

可从俄罗斯帝国付出的代价就知道,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俄国人赢得只是面子。

接下来的亚历山大二世也差不多,没有仔细权衡利弊,就盲目和普鲁士开战。

最终确实赢得了战争,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俄罗斯帝国从顶尖列强跌落到了第二梯队。

……

总之,沙皇政府做决策,我们不能以常理来判断,要不然是会吃大亏的。”

不分析不知道,一分析吓一跳。碰上一个习惯不按常理出牌的竞争对手,搁谁身上也会头皮发麻。

事实上,利益推论法本身就不成立。国家之间确实是利益为先,但是统治者还是人。既然是人,那就不可能绝对的理性。

很多时候,政客们的个人喜好、感观,同样能够影响政府决策,尤其是封建君主国家。

毫无疑问,俄罗斯帝国就是典型的封建君主国家。即便是有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同样没有能够改变这一本质。

不能说全部由君主个人意志左右国家决策,但是君主的个人感观,对国家决策的影响力却是不容置疑的。

最典型的就是俄罗斯帝国高层清一色的反日派,沙皇政府中有很少有亲日派这种生物。

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尼古拉二世身上的两道伤疤。仅凭这一条,就足够让大家仇视日本帝国了。

这也是政治正确。有人刺杀你效忠的君主,要是还无动于衷,那还想不想混了?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不管愿不愿意,日本政府都要为此前的失误买单。

当然,众人还想到的更多。貌似沙皇政府最近几十年的决策失误,最后都让奥地利捡了便宜。

由不得他们不多想,一次可以是巧合,两次三次的巧合,那就未免太过巧合了。

想归想,大家现在能够做的,实际并不多。他们都能够看出来问题,其他人同样能够发现问题。

包括沙皇政府高层,同样发现了这些问题。要不然也不会出现每任沙皇继位后,所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要摆脱对维也纳的依赖。

没有人愿意被人牵着鼻子走,更何况是桀骜不驯的毛熊。

只是现实和理想差距有点儿远,真要是让他们自斩一刀,切断俄奥之间的联系他们又下定不了决心。

既然分不开,那就只能在做决策的时候小心谨慎,避免被带偏了节奏。

毕竟,这种影响都是暗地里进行的,明面上维也纳政府又没做什么。

纵使踩了坑,沙皇政府也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面吞。对外那是万万不能承认的,真要是揭开了盖子,那也只能证明他们自己无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