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94 章(1 / 1)

神圣罗马帝国 新海月1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开的。

我觉得俄国下一步应该是赫拉特,英国人在当地部署了重兵,强攻的损失太大。

或许俄军指挥官想要打破常规,挑选一条出人意料的进攻路线,比如说:学习蒙古人当年的大迂回包抄。

强行从波斯借道,穿插到赫拉特的后方,切断守军的后路,然后进行围攻。”

丹克上校的计划可不可行,没有当地的详细资料,弗朗茨无法下结论,不过这个脑洞首先就值得肯定。

古往今来的无数经典战例,都是依靠常人无法想象的脑洞,再加上最重要的运气。

想要复制这种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大迂回包抄战术也是如此,蒙古人玩儿成功了,不等于俄国人也能够效仿。

万一波斯人头铁了一回,不配合俄国人的行动,出兵拦截了俄军借道,那就有乐子瞧了。

没有进行任何点评,弗朗茨只是对丹克上校微微一笑,然后对旁边的侍从吩咐道:“先记录下来,大家还有不同的看法么?”

作为奥地利脑洞最大的部门,从来都没有统一意见的时候,弗朗茨的话刚落地,又有一名军官开口了。

“陛下,我觉得俄军的指挥官就是单纯的为了占领安德胡伊,没有别的目的。

从阿富汗的地理条件分析,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土地相对肥沃的地区,就只有安德胡伊地区和赫拉特地区,其它地区都相对贫瘠。

俄军现在打着解放阿富汗地区的旗号,和阿富汗人的关系暂时还不错,一旦占领了这两个地区后,就可以从当地获得一部分粮食充当补给。

俄军的后勤体系非常混乱,作为前线的指挥官,应该清楚国内那帮官僚的属性。

这次战争又是提前发动的,前线部队的后勤物资并不充足,如果战场上推进的太快,后勤随时都有可能出问题。

换我是俄军指挥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解决后勤问题,至少要保证前线的部队不会饿肚子,而不是如何获得胜利。

英军在赫拉特地区部署重兵,俄军能够轻松夺取的只有安德胡伊地区。占领了当地,至少可以解决几万俄军的吃饭问题。

从这方面来说,俄国人夺取安德胡伊的战略意义,并不比夺取瓦罕走廊小多少。”

尽管有些难以接受,不过弗朗茨还是认为真的有可能发生。毕竟俄国官僚是一种神奇的生物,坑死前线的作战部队的事情已经发生过无数次了。

英俄都是大国,阿富汗地区对两国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这就注定了战争不是短时间就能够结束的。

不先想办法解决部队的吃饭问题,万一遇到突发情况,那就完犊子了。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安德胡伊地区最多解决几万俄军的吃饭问题,但是弗朗茨不这么看。

要是到了关键时刻,这一地区就能救下俄军的命。毕竟粮食不够吃,还可以出去抢当地人的。

完全解决粮食问题不可能,但是个把月的口粮,还是有希望筹集到的。

战略物资不足,大不了停止进攻,就地构筑防御工事减少消耗。只要不让大家饿肚子,别的问题一切好说。

至于得罪阿富汗人的问题,到了那种地步,估计没有哪个俄军指挥官还会在乎。

……

一个个神奇的脑洞,令弗朗茨耳目一新。如果不是知道到这些都是瞎猜的,他都要怀疑俄军指挥官是不是当世名将,夺取安德胡伊还有这么多门道。

第一百三十五章、被低估的拿破仑四世

不管俄国人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安德胡伊攻防战带来的影响,都是恐怖的。

一堆水平连弗朗茨都不如的专家学者,纷纷跳出来指点江山,仿佛战火明天就会烧到印度似的。

电报的出现拉近了世界的距离,欧洲舆论的不看好,同样影响到了英国舆论,一时间英国政府压力大增。

“前线发生了什么,安德胡伊为什么会失守,帕特里克是干什么吃的?”

一连三个为什么,足以证明格莱斯顿首相现在的心情非常糟糕。

阿富汗的面积不小,安德胡伊也不是什么核心战略要地,仅仅只是丢掉安德胡伊周边那几万平方公里,对整个战场来说不值得一提。

同样是丢城失地,刚刚开打就丢失了大片土地,和经过长时间鏖战丢城失地是截然不同的。

安德胡伊就是刚开打就丢失的,外界的舆论质疑英军的战斗力,反对党也趁机搞事情,弄格莱斯顿首相狼狈不堪。

陆军大臣罗萨里奥满脸愤怒的回答道:“都是俄国人太卑鄙了,不等宣战的消息传到前线,他们就发起了偷袭。

我们在阿富汗地区的部队正忙着剿灭游击队,安德胡伊因为战略价值不高,在当地部署的兵力有限,让俄国人有机可趁。

不过大家可以放心,帕特里克中将已经放弃了之前围剿游击队的计划,出兵增援前线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现在前线已经稳住了,只等我们的援兵抵达,就可以发起反攻。”

不解释还好,听了帕特里克的解释,在场的众人反而越发感到不安了。

放弃围剿游击队,同样也意味着被围困的游击队可以出山了。外有俄国人大军猛攻,内有游击队肆掠,这让人如何能够放心?

援兵抵达就反攻,这话拿出去忽悠普通人还行,在场的众人对自家的军队可没有那么强的信心。

怀疑归怀疑,格莱斯顿首相还是没有泼冷水。战争已经爆发了,就必须要打下去。

“战场上局势变化非常快,陆军部要承担起责任来,开战都快一个月了,为什么援军还没有出发?”

面对首相的指责,罗萨里奥硬着头皮解释道:“首相阁下,部队劳师远征需要做的准备工作非常多。

绝大部分士兵都没有出过海,大西洋风浪又大,如果不进行训练的话,非战斗减员会非常的多。

如果可能的话,运兵船最好还是走苏伊士运河,不仅时间短而且风浪小。”

没有办法,即便是海洋民族,也不等于每个英国人都不晕船,大部分的陆军士兵都没有离开过英伦三岛。

从英伦三岛到印度,最快也要两三个月,不经过专业训练,很多人都会坚持不住。

要是强行将从未训练的陆军士兵送上船,死亡率会非常的惊人,半路上就把军心士气折腾没了,还怎么打仗?

外交大臣乔治摇了摇头:“外交部已经和法奥两国进行多次沟通,结果都不乐观。

苏伊士运河在开通之初,就发布了公告:运河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