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43 章(1 / 1)

带着仓库回到明末 数沙人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以衣服就比较宽大。

赵走出房间,院子里的下人,侍卫,官员躬身相拜。

赵大手一挥,“起来吧!”

众人告了一声谢,从地上站了起来。

与此同时,李小颖也在几个侍女的搀扶下,来到了赵的旁边。

赵站在李小颖的左边,拉起李小颖的右手。

“大人,时辰快到了!”刘众站在赵的前面,躬身说道。

赵点点头,“出发吧!”

赵说罢,便牵着李小颖的手走了出去。

院子里面的众人急忙跟在赵的身后。

此时的李小三以及赵在总兵衙门当中的亲卫都穿着金晃晃的铠甲,静静的等待着赵的到来。

在总兵府外面,皇帝的仪仗已经全部展开,将总兵衙门外面的广场挤的满满当当。

赵走到前院,李小三等人急忙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位于赵的前面,为赵开路,一部分位于赵的身后,为赵殿后。

等到赵走出总兵衙门的时候,金甲侍卫分散开来,站在两侧。

赵在众人的簇拥下,带着李小颖登上了车架。

此时,车架外面聚集了大量的太监和宫女。

这些太监宫女位于车架的前方和后方。

象征皇帝身份的金黄色团龙华盖遍布车架的前后。

华盖位于赵车架的前后,华盖前面是提着宫灯的太监或者侍女。

此时的他们,身上的衣服华丽异常,虽然他们都只是下人,可也象征着皇室的威严。

刘众站在车架的旁边,大喊道:“起!”

站在两侧的金甲侍卫再次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走到赵车架的最前方,跨上早已准备好的重甲战马,开始往前缓缓走去。

剩下的来到了后面,也跨上早已准备好的战马。两方人马拱卫着赵。

处在最前方的是一个身材彪悍的大汉,他扛着赵设计出来的国旗,往前缓缓而去。

车架逐渐动了起来,后面的金甲骑兵拱卫在赵车架的后面。

赵最先去的地方就是天坛,因为赵要先祭天。

从总兵衙门到天坛说远也不远,说近也不近,处在宣镇的郊外。

从总兵衙门到天坛的这段路上,每个五步便站着一个荷枪实弹的士兵。

在他们身后,是观礼的百姓。

赵坐在车架中,从这些百姓面前经过。

周围的这些百姓看着赵的车架,全都跪了下来,大呼万岁。

宣镇的这些百姓是发自心底拥戴赵,因为赵,宣镇才能变得这么好,因为赵,宣镇才会变得如此富庶,因为赵,他们才能过上好日子,因为赵,他们从来没有为吃饭而担忧

“陛下万岁,陛下万岁!!!”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者跪在道路两旁,扯着嗓子冲着赵的车架大喊。

他原本不过是宣镇的一个军户百姓,他的三个儿子,有两个战死,只剩下一个小的。

那个时候的他,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如果到了冬天,连御寒的棉衣都没有。

那个时候,他真想找一个地方,自我了断算了。可是一想到自己的小儿子,他又不得不苟活于世。

可是,自从赵来到宣镇之后,贫寒凄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他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变好,他的小儿子在几年前已经参军,立下了不少的功劳,如今已经是一个总旗官。

他儿子还娶了一个媳妇,给他生了一个大胖孙子。现在的他,过的非常不错,按照他的话来说,就算是给个神仙也不换。

“全都是陛下的功劳,这全都是陛下的功劳!”老者激动的不能自已,只能不停的大喊着,“陛下万岁,陛下万岁!”

万岁声此起彼伏,形成一道巨大的声浪,冲天而去。

赵在百姓的注视下逐渐远去。

赵坐在车架中,通过透明玻璃,朝外面招手。

车架缓缓前行,等到赵来到天坛前面两里的位置时,天已经大亮。

赵的仪仗停止了前进,赵牵着李小颖的手从车架上走了下来。

此时,宣镇所有的官员都聚集在这里,他们以武次序,分成两个部分,站在两旁。

武将穿着明亮的铠甲,官穿着官服。

官的官服和大明的官府大致相同,他们整整齐齐的站在那里,一言不发。

赵站在车架的前面,拍了拍李小颖的手,“在这里等我!”

祭天大典只能赵一个人去,他的仪仗只能在这里等他。

剩下的两里地只能由赵走了。

“夫君我就在这里等您!”李小颖甜甜的一笑,看着赵。

李小颖看着穿着冕服的赵,回想起了刚刚见到赵时的样子。

李小颖实在想不到,当初的那个穷边军如今已经成长到这种地步。

当初的点点滴滴如同电影一样在李小颖的脑海中浮现。

赵点点头,随后迈着步子往前走去。

两里的距离,赵没花多长时间便走完。

赵来到了天坛前面的一个平台上,摆放着一个大鼎,鼎里面燃烧着巨大的香烛。

在大鼎的前面有放置着一张用黄布包裹的桌子,上面摆放着三牲,在三牲的前面,是一个小香炉,香炉旁边放置着几根细小的香烛。

在桌子两旁的边缘处,放着两根红色的蜡烛。

赵取出几根香烛,放在蜡烛上点燃。

随后,赵朝着三牲拜了三拜,将香烛插在了香炉中。

赵退了回来,跪在桌子前,三叩九拜。

“皇天在上,厚土在下,华夏的列祖列宗,我赵日后定不负这万里江山,我定会用生命保护这片万里江山,就算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赵看着天空,一字一句,掷地有声的说道。

说完,赵磕了几个响头。

做完这一切之后,赵站了起来,面向百官。

百官也在刘众的带领下,往前而来,来到赵前面五十步的距离。

至于赵的仪仗和李小颖,则依旧留在了原地。

“恳请陛下登基!”刘众站在最前面,直接跪了下去,大呼一声。

赵摇摇头,“我寡德,当不起如此大任。”

这乃是三请三让,虽然没啥意思,但也是礼仪的一部分。

三请三让之后,赵道:“既然如此,那朕只好听从。”

“刘众!”赵看向站在官员最前方的刘众。

穿着官服的刘众站了出来,“臣在!”

“宣读登基大诏!”赵道。

“臣领旨!”刘众躬身行礼,随后来到了赵的前面,面向百官。

刘众取出早已准备好的登基大诏,将其展开。

“自盘古开天,三皇定国,五帝开疆起,华夏传承至今已有五千年有余。

朕虽无德,亦有满腔热血,朕许天下安定,国泰民安。若违此誓,天下共诛之!

今开国,国号华夏,年号启元

钦此!”

当刘众最后一句话落下时,下面的百官全都三叩九拜,大呼万岁。

“奏乐!”刘众大喊一声。

就在这时,编钟的声音响了起来。

编钟是天子之音,凡开国大事,皆用编钟鸣奏。

编钟位于百官的两侧,声音洪亮,在天坛前面的广场上不停的传荡着。

汤若望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