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齐声答道:“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好!”
李恪喝彩道:“对,这就是咱们读书的目标!现在,有一件为民生立命的事情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会说给大家听,听完以后,愿意做的同学,咱们一起合作!
我来自勋贵一班,所以,大伙都应该知道我们的父辈都是大唐的官员、勋贵!在这里,恪不是自傲身份,而是这个身份让我和兄长、弟弟接触到了一件事情!
就在两天前,长安周边有三十余人被冻死了......!
或许,有人觉得这不应该,人怎么会被冻死?
但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同学们都应该知道,这就是真事儿!
听到这个消息,我和兄弟们很痛心,我们不想有人再冻死!所以,我们在山长的帮助下,有了一个帮助这些穷苦人家的办法!
这个办法,光靠我和兄长、弟弟,是没办法完成的,我需要同学们的帮助!需要有人愿意暂时停下学业,和李恪一起走街串巷,一起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
当然,涉及学业,请同学们认真考虑,愿意帮助李恪的,在一会儿散会以后请留在原地,我哥李承乾将为大家讲述具体帮助的方法!不愿意搁置学业的,也没事儿,散会以后,请自行回到教室便是!
李恪说完了,谢谢大家给我讲话的机会!”
李恪讲完,原本鸦雀无声的操场立即响起了嗡嗡声。
每一个班里都有人在交头接耳讨论。
有人问:“这是真的吗?”
有人双手握拳:“我想去帮忙,你呢?”
.......
“安静!”
这时,唐河上站了出来道:“各位同学,很感谢你们一直记得学校的校训!李恪讲得很好,为民生立命!
正是这个思想,让我决定同意他站在阅台上邀请你们去帮忙!你们怎么决定,我不干涉!我只能告诉你们,去的同学,要认真考虑学业问题。你们这学期会提前结束,下学期会把丢下的课业补上!
就如同李恪说的一样,愿意去帮忙,愿意去为民生立命的,请站在原地!现在如何决断看你们自己!我宣布解散!”
“解散”二字之后,按照以往的惯例,学生们都会以班为单位离开操场!
但是,这一日,竟然没有一个学生离去。就连教习们,一个个都站在原地没有动!
看得出来,李恪的演讲很成功,学生和教习们看样子都愿意留下来帮忙。
当然,这里边有很大一部分功劳和长安学院的校训有关系。
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的校训不是说说而已。
唐河上微微一笑,没有只言片语,而是欣慰离开。
这样的学校,才是他唐河上要的学校,这样的学生和教习才应该是长安学院的学生和教习。
唐河上走了,没有撤走大喇叭!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走上了阅台......!
第153章 风雪冻身躯,娃娃送温暖!
对着台下的师生们一礼,李承乾气成丹田道:“感谢各位教习、各位同学愿意帮助我们三兄弟!接下来,我想给大伙分分工,希望各位教习各位同窗能够通力合作,将这次的贫民帮扶活动有序进行!
首先是募捐,这分工作由李泰和勋贵班级负责;其次是统计,由李恪和寒门班级负责;最后,物资分发和监督管理,还请辛苦一下平民班级的教习和同窗们帮助我。
本次扶贫活动,将设置扶贫领导小组,由我、李恪、李泰以及各位教习构成,发现问题请各位教习及时提出,以便讨论。
同时,三个板块的工作设置三位组长负责人,由马宾王教习、崔珏教习和李义府教习担任负责人。接下来,还请所有教习和各班班长到教学楼三楼大会议室开会,具体分配工作!”
每周的集会终于结束,二十个教习,二十三个娃娃在长安学院的大会议室进行了具体任务分配。
比如,勋贵班级哪个班负责东市募捐,哪个班负责西市募捐;又比如寒门班级哪个班级负责统计哪几个洲的户册;以及,寒门班级,那些人负责雍州的哪些村落。
大会之后还有小会,小会之后还有班会。
整整一天时间,长安学院的娃娃们都在会议中度过。却没人觉得枯燥,一位位教习、学子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拾遗补漏,想着将扶贫事宜做到最好。
千多人的力量有多大?
翌日,长安城里到处贴满了募捐的告示。告示一目了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长安城有人冻死,长安学院的娃娃们想群策群力为贫苦百姓募捐,希望各位能乐善好施。
同时,将募捐分为官员勋贵、世家、商贾和普通百姓!
取募捐金额前百名,写成四张善人榜,在长安城里的公告栏和各个州府门口张贴三个月!
能花点钱将自己的名字传达天下,落下一个善人名号,这可是好事!
平民百姓们纷纷慷慨解囊,一钱、五钱、十钱......数额不等的捐款在长安各个坊进行着。
对于世家而言,多少要写脸面不是?
嗯,杜家捐了一百贯,作为五姓七望,居然只捐了五十贯?
霍霍,那家人真不要脸!盘剥大伙儿的时候狠得一笔,给穷人捐款的时候扣得一笔!
这样的话,世家能听?
五十贯、一百贯、两百贯、三百贯,这个数字成了世家捐款的规格。
官员勋贵的榜单自然是朝堂诸公和皇帝募捐的那份榜单。也是唯一一份,在一天前形成的榜单!
至于商人,嗅觉灵敏的他们那里看不懂其中的道道?
如果花五十贯,能买一张全国张贴三个月的广告位......!
眼瞎的才会不捐款!
当然,商人榜单也是唯一一份上面有着没捐款却名字处于第一第二位的榜单!那两个名字,一个叫唐河上,另一个叫长孙牟!
这两个名字之后有简短的事迹说明:唐河上以一钱三十个的价格为本次扶贫活动提供燃烧用碳;长孙牟以三十钱一个的价格为本次扶贫活动提供炉子。
当这份布告贴满长安,并以飞鸽的形式发往全国的时候,长安,乃至雍州的民众心中都有一个巨大的疑惑。
唐河上提供的碳到底是什么?值得一钱三十个?还有,什么碳是用个计算,不都是按斤计算么?他凭什么在商贾榜第一?
长孙家第二倒是无可厚非,一个只要三十钱的铁炉,那可是铁!
在这两个巨大疑惑的困扰下,在好奇心的趋势下。
唐老四的碳,长孙家的铁炉还没和人见面,便在一天之内传遍了长安城。
不论是民众,还是官员,或者说勋贵世家,对那未见面的铁炉和碳都津津乐道。
唯独王家二爷,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总有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