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2 章(1 / 1)

重启大宋:从科技兴国开始 睢关 2000 汉字|8 英文 字 1个月前

石炭,大庇天下寒士,救大宋于危难,挽狂澜于既倒,难道还叫不得一声‘宗师’么?”

知我者,刘皇后也!懂我者,刘皇后也!

宗舒都不知道,自己居然还这么伟大!

看来,要想人与人之间变得亲密,必须得多接触、深接触。

正是那一摸的销魂,才有这一刻的信任!

赵桓走过来,将宗舒拉到一张太师椅上坐好。

魏公公端来了一杯茶,赵桓先是跪下磕头,之后接过茶,弯下腰,举过头顶。

宗舒端过茶,喝了一杯,放到桌子上。

赵桓认认真真地喊了一声“宗师”。

礼成!

宗舒乐得哈哈大笑。今天实在是收获满满。

陛下给他赐同进士出身,有了文人的身份,等于给自己的脑袋买了一道保险。

皇后又逼着赵桓拜他为“宗师”,大宋的科技普及,立马就上了好几个层次。

被人称呼“宗师”的感觉,倍儿爽!

告辞刘皇后和太子,宗舒走出东宫已经月上中天。

“就这个FEEL,倍儿爽!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是事也就烦一会儿,一会儿就完事儿!

就这个FEEL,倍儿爽!神是那么放,心是那么浪!化作一道光,闪瞎所有伤!哈咿呦哦哦,今儿我就是爽!”

宗舒哼着这首歌远去。

东宫,刘皇后和太子、珠珠、缨络都支起了耳朵,这是什么歌?

从来没听过,不大听得懂,好像人很爽!

歌声远去,刘皇后说道:“桓儿,你可知让你拜宗舒为师的原因是什么?”

缨络、珠珠和太子也都纳闷了,原因,刚才皇后不是已经讲得清清楚楚了?

现在想一想,宗舒做的那些事罗列起来,着实骇人。此人的手段和本事,深不可测!

赵桓说出原因,刘皇后说:“原因根本不是我刚才所讲的那些。真正的原因是,有了宗舒,你的太子地位就会巩固。”

宗舒只不过是一个商人子弟,倒是很会赚银子,怎么会巩固太子地位?

太子地位,难道不是百官支持的吗?

“桓儿,记住,宗舒是朝中众臣的救命恩人!”

087 夜访李师师

赵桓想了想,一段时间以来,父皇总是想找他碴儿,怎么看他,都不如郓王、康王顺眼。

父皇之所以没有动他,是因为宗舒一次次把事做成了,并且都要把功劳硬安到他头上。

这也让郓王和康王暗地里气得牙痒痒。

事实这么一摆,宗舒还真算是他的幸运星。

刘皇后提示说,不管宗舒做过什么,只要不太过份,那些从通真宫里逃出的官员们,都不会忘记宗舒的救命之恩。

就算是今后他们和宗舒在利益上发生重大冲突,也不会明目仗胆,顶多在暗地里做小动作。

一旦郓王、康王把宗舒拉拢过去,太子这边更加势单力薄。

太后看中的并不仅仅是宗舒的能力素质,看得最重的是他从通真宫中救出的那些官员们。

可以这样讲,宗舒只要是不犯律法,哪怕是指着官员的鼻子骂,都没有问题。

太子现在太需要支持了,和郓王、康王相比,太子现在也就一个高俅走得近一些,但分量明显不如。

而经济方面,太子这里显得很寒酸,因为赵桓太老实。

而恰恰在太子四面楚歌之时,宗舒出现了。

这人不仅会捞银子,还顺带着救了那么多官员。

宗舒,给太子带来的,是金钱与人脉的双重资源。

让太子拜宗舒为师,这是刘皇后昨天夜里回宫后都开始想的问题,加上珠珠告诉他太子也说过拜师的话。

拜宗舒为师,又不能太正式,太正式会让宗舒翘尾巴,一旦宗舒搞什么幺蛾子,也不至于牵扯到官家。

顶多,人们会说皇后做事不妥。

当然也不能没有仪式,通过这种仪式,让宗舒有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更加自觉地与太子绑到一起。

“桓儿,宗舒为何只要赐同进士出身的虚名,而不要实实在在的职官?”刘皇后开始考较起了太子。

缨络抢着答道:“我知道,宗舒懒,不想早早起床。”

刘皇后根本无视缨络的话,盯着太子道:“宗舒如此,可进可退,进退自如。这才是他的高明之处。”

……

宗舒走在回家的路上,吹起了欢快的口哨。

名义上讲,教太子赵桓功课的是蔡京。因为蔡京是太子少师。

太师之位,算是文臣之首,因为政事繁忙,蔡京也就给赵桓上过几次课。

后来,蔡京发现徽宗并不喜欢赵桓,也就不再讲了。加上三皇子赵楷的主动靠近,蔡京根本顾不上太子的学业。

一直在教授太子功课的,是侍讲吴非,只是一个七品小官。

对于太子来讲,蔡京不给他穿小鞋、使绊子就算是万幸了,还想让他授课?

不管怎么说,宗舒也是太子的老师了,蔡京也是太子的老师,咱和一品大员,嗯,一个级别!

北宋的汴梁城真的是热闹。越到晚上越是热闹,特别是汴河封冻,花船的生意急剧下降,好多粉头、窑姐啥的,都返回了城内。

太祖赵匡胤立国之初,就下令解除夜市的禁令,“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这项措施一下子活跃了京城的夜生活。

汴梁夜生活一直延续到深夜三更,这还没完。这只是第一轮。

还有第二轮,到五更的时候,夜生活开始熙熙攘攘开张,哪怕大风大雪之夜也不断绝。

《水浒》当中就有一个情节,宋江夜访李师师。

宋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李师师到底有没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抬头看了看天,还早着呢,不如先回家?

先回家一趟,揣上李少言送的那本《汴梁渔色指南录》?今晚就体验一下生活?

“宗兄,这么巧啊?”

一个人忽然转到面前。还真是巧了,此人正是李少言。

宗舒吓了一大跳,这厮难不成把妹妹也带来了?

四处一看,李少言没有带任何人,宗舒这心放下心。

这下好了,也不用回家取《指南录》了,李少言就是活地图。

“少言兄,真是巧了。天色已晚,不若我们四下走走,领略一下汴梁城里四处荡漾的春光?”宗舒说道。

现在是冬天,哪儿有什么春光,还荡漾?

李少言听到此话,马上高兴起来,这才是熟悉的文盲,这才是原先的那个宗家恶少。

“好啊,我们走走,近日,京城里倒是来了一位花魁,只知其名,未见其人。今日,你我兄弟,去见识见识?”

“好期待呀。让我猜猜,是不是叫,李师师?”宗舒试探道。

“李师师?宗兄,佩服佩服!”李少言说道。

猜个李师师,就让人佩服了,宗舒有些摸不着头脑:“此话怎讲?”

“宗兄真是贵人多忘事啊。当年,你强行闯入李师师的香阁,被一阵乱棒打出,难道这么快就忘了?”

李少言的话,让宗舒立马想起萧小小拿着一卷册子念过的内容。

十四岁那年,宗舒这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