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 章(1 / 1)

重启大宋:从科技兴国开始 睢关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这才是格物穷理啊。”赵桓看了一眼侍讲,叹了一口气。

听缨络说,这位侍讲叫吴非,字不是,陇干水洛人,就是如今的甘肃庄浪。

这个地名,宗舒有印象。因为在宋代,从甘肃走出来的人并不多。

应该有一些历史事件与这个地方产生了联系。

此人身材修长,才三十余岁,年龄不大,但是个老学究。

吴非在一旁冷冷地看着太子和宗舒们在书房和卧房里折腾。

太子以前很听话,对他和另外一个侍讲非常客气,几乎是他说什么,太子就听什么。

而现在来了一个宗舒,居然连上课都不耐烦了。宗舒一来,太子就如坐针毡。

只要是能写字的,太子都把他们召集过来听宗舒讲书,还要认真记录。

在吴非听来,故事再精彩也还是故事,根本不能与千百年来传来的典籍相比。

现在,太子显然是走偏了。自己这个侍讲,虽说比不上太师、太傅,但也算是太子的老师。

老冯带着伙计们,再加上东宫的人一起动手,终于把屋内工程搞定了。

密封胶需要几个时辰阴干,明天上午再铺上木板,就万事大吉了。

……

紫宸殿。徽宗坐在龙椅上,微闭双目,听着御史大夫陈过庭的陈述。

陈过庭是代人奏陈,是大学士陈东写的,内容是弹劾蔡京,说蔡京的大儿子蔡攸强占良田、收受贿赂。

陈东的上书,不仅说蔡攸的问题,还是点了蔡京的名字,说蔡家如此,早有前科。

蔡京听了自然十分生气,但也毫无办法,因为御史台这帮人是见谁咬谁。

过去,怼过蔡京或童贯这些权臣的人,但凡有污点,早都被搞下去了。

剩下的这些人,都是些看重清流之名、不食人间烟火的酸书生。

对这些人,蔡京、童贯等人恨得牙痒痒,也没有其他办法。

陈过庭居然提到了蔡京的一个“伤疤”:斥资万两白银,建了一个豪华暖阁,被陛下训斥。

蔡京忽然打断了陈过庭:“过庭,陈东的上书,御史台不把关吗?陈东之流上书,只不过为博得清名罢了,你还当真了?”

“蔡相公,用白银建暖阁,此事难道也有假吗?”

陈过庭作为御史大夫,只是从二品,对蔡京这个一品官也丝毫不怵。

“过庭,我这里也有上书的,但是我认为不是真的,根本就没有拿出来。”蔡京笑道。

徽宗听到此,马上说道:“蔡卿家,有什么奏疏,尽管奏来。是非曲直,自有公断。”

蔡京说道:“陛下,有人弹劾太子殿下,我认为所奏不实,连奏疏也没有带来。”

弹劾太子?徽宗一听就来了精神,再一看太子呢?

今天赵楷、赵构也都在,太子怎么没来?现在,胆也变大了,不请假就撬班了!

“陛下,听说太子今天生病了,其实是和宗家那个文盲,在东宫里,建暖阁。”

蔡京不紧不慢地说道。

太子,建暖阁?

蔡京当时花费万两白银建暖阁,闹得沸沸扬扬、满朝皆知。

徽宗虽未对其惩罚,但一道禁止建暖阁的诏令,实际上是狠狠在其脸上打了一个耳光。

而蔡京刚才汇报太子建暖阁,这是在挟私报复吗?是在诬陷太子吗?

“元长,太子,建暖阁,此事当真?”连徽宗都有些不相信。

“此事,臣也觉得蹊跷。是真是假,一探便知。”蔡京语气十分平静,仿佛此事与他无关。

童贯忽然出班奏道:“陛下,我也听说太子在建暖阁,这件事,十之八九,是宗家那个孽子,唆使了太子。”

把太子拉下马,这是童贯和蔡京唯一取得共识的地方。

两大权臣,一个公相,一个使相,都说太子和宗舒一起,建暖阁!

这应该是铁板定钉的事实了。没有确凿的证据,蔡京和童贯是不会在朝堂上说的。

徽宗本想散朝之后再去东宫看看的,往下一扫,和郓王赵楷的目光相接,马上改了主意。

“高俅,把太子和宗舒押过来,朕要亲自审问。”徽宗说道。

赵楷和赵构听到“押”和“审”字,心中均是一喜,因为徽宗已经相信了。

徽宗没有等散朝之后再审,而是当着众大臣的面审,就是想让百官充分了解太子的恶行,为废掉赵桓搞好铺垫。

060 这个文盲不寻常

???

高俅带着人赶往东宫,刚进门就听到一阵欢呼之声。

高俅不禁叹了一口气,太子今天算是玩大了,不是说生病了吗?

生病了还这么多人欢呼?太子不会是今天一时兴起,和属下们玩起了蹴鞠?

如果是玩蹴鞠的话,倒还好说,就说是太子苦练蹴鞠之术,为的就是逗父皇开心,这也能说得过去。

如果是真的建暖阁,太子之位,恐怕难保了。

跨入院子,就发现太子和宗舒、缨络、魏公公等人一起,对着一口超大的铁锅指指点点。

发现高俅来了,太子大喊:“高指挥使,快来看一个新奇的物什,暖阁。”

高俅不由得一叹,太子这次真的玩火了。

高俅被苏东坡推荐到附马王冼的手下,之后又被徽宗赏识,时间并不长。

知道蔡京花费万两白银建暖阁之事,但并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样子。

太子高兴地拉着高俅进了书房,太子的书房地上不是青砖,而是新铺的木头。

太子弯下身子一摸,对高俅道:“高指挥使,你也摸一摸,真的热了。”

缨络高兴地说:“宗舒,这下子该给母后建暖阁了。”

宗舒也交待老冯,回去之后,加大马力开始生产,像这种瓷管的构件,以后肯定供不应求。

老冯看到自己一手搞出来的杰作,激动的泪水涟涟,没有想到瓷器还能这么烧?瓷器还能这么用!

当时,宗舒找到老冯递给了他几幅图,当时还不知道想干什么。

这种瓷管里面光滑,外面粗糙,他当时就猜出来是过水的,果不其然。

当时老冯不懂水压是怎么回事,现在经过现场制作,他终于懂了。

完美的暖阁!

从此以后,温度可以控制,室内也不用严加封闭,晚上再也不用担心会被毒气憋死。

老冯非常清楚暖阁的制作成本,完全可以想象京城有多少户想建这样的暖阁,这简直是天量!

按照少爷定下的收费标准,利润极其丰厚。

本来,由于石炭的缺乏,宗氏瓷器已经停了好多窑。

生意的下滑,让宗义一度想放弃瓷器作坊。

现在看,瓷器作坊完全可以成为宗氏产业的支柱。

这一切,就是因为一个暖阁。

看向宗舒时,老冯觉得少爷真的是变了,虽然还是那种浑不吝的性格,但本事却是越来越大。

战胜林灵素、找到石炭,这些老冯不明白。

但宗舒亲自设计了暖阁,亲自制定了密封胶的配方,如果没有这两条,根本不可能有暖阁。

过去,老冯只知道瓷器是用来鉴赏、把玩的,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