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8 章(1 / 1)

重启大宋:从科技兴国开始 睢关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纪录。

宗舒当时解释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只要有合适的温度、阳光和水份,稻子哪怕是在大海里也能活。

在育苗期间,宗舒让玻璃厂为他生产了特殊的玻璃,并且一块一块地搭建起来,保证了里面的温度。

在这种环境中育出来的苗,温度可控,比南方育的苗,质量还要好。

育苗只要一成功,稻子的丰收就有了一大半的可能。

接下来,宗舒为他运来了一种肥料,叫做磷肥,说是从火柴厂里拉过来的,这种是用磷矿尾料与夜香、草木灰等混合制作而成。

在插秧之前,宗舒说要先把这种磷肥撒进田里,作为稻田的基料。

宗舒解释说,稻子的蘖期、灌浆期、结实期均需要磷。

磷肥以早期施用为好,因为磷在稻体内移动性大,前期吸收的磷酸贮蓄在水稻体内,后期可以转移再利用。

同时,土壤对磷肥的保蓄能力较强,不易淋失,早期施用的磷肥到后期仍比后期施用的效果好。

陈旉开始不以为然,他在南方种的稻田,只是用的粪便等肥料。

后来他才知道,宗舒和林灵素从夜香里提取出来了磷,这种可以作火柴。

他这才明白,敢情不是人体的粪便有肥力,而是含有磷的原因。

直到今天报出四百斤的亩产,陈旉才感到,宗舒的磷肥,是这次亩产破纪录的关键。

只有宗舒的磷肥,才是与他之前种稻子的唯一不同之处。

下一步,陈旉决定再作一个对比实验,看看不上磷肥,亩产到底是多少。

蔡京不由得讷讷,被一介农夫给骂了!

而且被骂得哑口无言。

原来,宗舒做南稻北移的时候,就打算着推广,而不是自己种而后囤起来。

什么时候,宗舒这么为朝廷着想了?

再一看赵桓满脸欣喜,蔡京和一众大臣明白了,宗舒之所以没想赚钱,主要是他想给太子送一个天大的礼包!

???

288 让陛下当苦力

“陛下,今天晚上,您享用一下您的劳动成果如何?”

宗舒说道:“陛下亲自割下来的稻子都单独给打下来了。就用您的米,为您做大米饭如何?”

赵佶大喜,马上同意了宗舒的提议。

今天真的是幸福的一天!带着群臣,亲自参加劳动!

刚才,汗出得多了一点,腰腿酸了一点,但是现在却感到浑身通泰、舒爽无比。

在宫中吃惯了寒瓜,现在感到更甜了,就连喝水都透着一股清香的味道。

稻田刚刚收割,谷子刚刚打出来,还有一个去壳的过程。

晚上,大米做成了干稀两种,有提前备好的烧饼和咸菜、干果之类。

可以说,饭食再也简单不过,只是比大宋寻常家庭待客时稍好一些。

甚至,林灵素都做好了被陛下大骂一通的准备。

哪知道,从徽宗到群臣,个个吃得有滋有味。

徽宗一个人干掉了三大碗,一碗白米饭、两碗白米粥,连打了好几个饱嗝。

趁着徽宗高兴,宗舒说道:”陛下,您的饭量大增,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徽宗抚着肚子,吟起了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帝王还是帝王,吃几碗白米饭,就能想到杜甫的诗作。

诸位大臣纷纷向徽宗献出了彩虹屁:

“陛下,开元盛世不算什么,大宋盛世从现在就开始了!”

“大宋粮食,将远超唐朝!”

“陛下乃一代英主,必将扫平北地,一统宇内!”

宗舒听得起了鸡皮疙瘩,你们说的这些,就凭赵佶这德性,能干得成吗?

先不说干不干得成,恐怕赵佶连想都没想过。

徽宗站起身来道:“今天高兴,朕的肚子有些胀了。”

“陛下,您,这纯粹是,自作自受!”宗舒也站起身来说道。

嘶!众人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不对,是热气。

这厮又想搞事了!

徽宗面色不愉,宗舒笑道:“大米,是您亲自下田割下来的,大米饭,自己做,自己享受,可不就是自作自受吗?”

原来是这么个自作自受!

徽宗大笑起来,也难怪,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吃着就是特别是享受。

徽宗这才明白宗舒让太子下地耕作的用意。

让太子如此做,就是为了让他了解农业、熟悉农事。

徽宗今天出来一趟,只是割了一会儿稻子,就了解了不少知识。

过去,他根本不知道稻子什么时候种和收、什么价格、亩产多少。

不了解这些,在制定政策时就会发生偏差,甚至或被朝廷官员和府州官员糊弄。

就如同听到百姓没粮可吃,就反问“百姓为何不吃肉”的皇帝一样,明显就是要亡国。

今天只是出来一趟,干了一会儿,与陈旉聊了聊,就知道这么丰富的信息,真是不虚此行。

难怪,当时刘皇后坚持要让太子拜宗舒为师。

宗舒教太子,很有一套!

如果是李若水,绝对不会把太子领到田间地头去。

徽宗知道,太子也不少到这里。这里,也是太子当时和宗舒一起出来,找到石炭的地方。

这半年来朝廷很多变化,尤其是内库用度的增加,不仅与宗舒有关系,和太子的倾力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看得出来,南稻北移成功了,宗舒是首功,太子的功劳也不小。

如果太子和其他官员一样,根本不相信宗舒会成功,怎么会多次到密县来?怎么会亲自下地劳作?

再看看今天一起来的官员们,有一小半都曾在汴梁城外翻过地。

宗舒让二百余名官员到大宋科学院听课和劳动,用来冲抵宗舒借给他们的银子。

宗舒之所以借给他们银子,是因为他们把银子投到梁师成的火柴厂,血本无归。

因为梁师成,二百多名官员马上陷入经济困顿,幸好宗舒采取了这种方式,才稳住了他们。

否则,真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来。

宗舒此举,等于是为梁师成擦屁股,更深一点看,是为朝廷分忧愁。

给宗舒一点什么赏赐?

好像给不了什么了,已经赐他同进士出身了,让他当官,他也不愿意。

赐给他银子?宗舒是大宋首富,银子少了,人家根本就看不上!

“宗舒,南稻北移大获成功,利在当下,功在千秋!”徽宗给出了一个定论。

群臣纷纷点头,宗舒和太子这次,的确是做了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做成,解决了整个大宋潜在的危机,也为大宋的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难怪,刚才徽宗不自觉地想到了“开元盛世”。

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无乎是两个表现:地盘广不广;粮食够不够。

粮不够,则兵不强,兵不强,则国不稳,国不稳,则地不广。

所以,即使到一千年以后,粮食仍然是重大问题,被提到了粮食安全的高度。

“陛下,您说得一点都没错!认识,很到位!我很欣